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去年入冬之后,严寒天气就开始频繁袭击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先是北半球多个国家提前入冬,从俄罗斯、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到英国和法国。暴雪所过之处,机场关闭,公路堵塞、铁路受阻。

  北京在2009年11月1日迎来第一场大雪,积雪厚度深没脚踝;强冷空气席卷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地区,国家有关部门也启动国家救灾预警响应。

  今年1月开始,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在冷空气持续不断的袭击下,最早于2009年年底开始出现海冰,并发展成为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冰情,1月中旬结冰面积占整个渤海的45%。1月24日起,海冰冰情已趋缓。

  对此反常天气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表示,“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导致今冬极端冷时间偏早、持续、频繁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冷插曲”难以改变年平均温度,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大趋势。

  “北极涛动”和“假厄尔尼诺”

  《21世纪》:去年入冬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频繁遭遇寒流和暴风雪,我国渤海湾又出现罕见的海冰冰情。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一汇:此次寒流和暴风雪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一个是北美的东部,特别是北美的东南部;第二个地方是北欧、西欧一带;第三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特别是东北亚,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

  从我们目前的分析来看,北半球的冷空气爆发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北极涛动”(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处于负位相。在冬季,北极有一个大的低气压,非常寒冷,冷空气基本上被限制在极地地区,外面有高气压包围着,冷空气难以往南走——这就是我们前几十年出现比较多的大气环流形势,称为“北极涛动”的正位相。

  但是,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个南高北低的正位相逐步减弱了,向负位相发展,这意味着极地气压会升高,北半球南面的气压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高压跑到了极地,极地低压被排挤出来。极地的冷空气非常寒冷,形成了寒潮、寒流。其实,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但是这一次高气压笼罩在极地的时间非常长,这是不寻常的。

  第二个原因是从去年7、8月份一直到11月,海洋出现了“假厄尔尼诺”现象,它造成的气候影响非常类似“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出现时,海洋增温的中心在中、西太平洋,一般会出现冷年。中国北方偏冷、雨雪偏多。对于中国眼下的严冬,“假厄尔尼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微型冰河期”难作结论

  《21世纪》:不少公众开玩笑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球就没有变暖过。还有一些中外专家说,现在全球处于一个“小冰期”,今后的二三十年将会是气候变冷,而不是气候变暖。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丁一汇:世界将经历一个"微型冰河期",这是国外一位科学家提出的新见解,他是从海洋影响气候的角度提出的观点。但是,气候变化不仅决定于海洋,还会受到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其他类型气候系统内部变化的影响,对这几个因素作出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因此,我认为"微型冰河期"的观点值得重视,但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还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第二类是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的外强迫。太阳活动最重要的是11年周期,太阳黑子增多的时候,地球可能就暖一点;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的尘埃,最主要的是硫化物,能够反射太阳光,使地球变冷;第三类是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陆地圈、冰雪圈5个圈层组成,5个圈层自己都可以发生变化,并且相互作用也可以引致变化,弄清楚其内部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科学界最近的讨论,从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来看,这次寒冬在最近两三百年内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偏冷。近期,我国一些地方温度还是偏高的,整个中国气温平均来看,接近正常。

  现在,"假厄尔尼诺"现象基本结束了,正在向正常发展。我们估计,大概在今年2月份,海洋增温的中心就会回到赤道中东太平洋,一旦回到正常位置上,中国的气候将开始回暖。

  “北极涛动”也在逐步回到正常情况。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大家比较一致认为,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期,2月份气候可能回到原来的轨道,也就是回到偏暖的状态。

  总之,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不会变,自然灾害仍会频繁发生。科学家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将近200年,在多种模式演练和其他星球的比较研究中,温室效应理论已比较成熟。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减排问题,目的就在于减缓气候的变化幅度,降低灾害风险,使人类能够适应变化的幅度。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气候变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