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州碳汇调查·一个商人的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05:33  都市快报

  眼前这个年轻商人,其实是个极具潜力的营销高手。

  凭借着国内第一家“零排放”专业市场的名头,白琼璟把自己和“低碳”、“碳汇”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时尚名词联系在了一起。他像个名人一样,开始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他的事迹很简单:只是捐了2万元,用于植树造林。不过,他承诺要捐20年。可即使这样,捐款的总数也只是40万,并不起眼。

  而事情的关键是,白琼璟和他的专业市场赶了回新潮:他这不是普通的捐款,他捐出去的钱,是用来购买碳汇的。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汇指标,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而温州已经有多家企业作为发起人加入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并捐献巨额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并获得碳汇。

  他们购买的碳汇到底能不能作为指标出售?他们的行为是生意还是公益?本报记者前往温州实地调查。

  记者 陶魏斌

  鞋材市场“零排放”

  37岁的白琼璟怎么看都不像是个生意人,办公室里挂满书画,连隔壁的会议室也被他搞成了书画室,桌上摊满笔墨和宣纸。

  在开发宏锦鞋材市场之前,他是个心怀壮志的村支书。不过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商人。他的鞋材市场开在著名的“温州鞋都”周围,这里聚集着温州大大小小数千家鞋革企业。

  即使是这样,白琼璟还是觉得,必须要快速提升自己的鞋材市场名气。从现在来看,这个目的至少已经初步达到了。

  在市场还没开业的时候,他就召开公司与经营户的见面会,搞了一场碳汇知识培训。就在那次培训会上,他决定市场每年捐两万吸碳零排放,做全国首家提出实现零排放的低碳专业市场。

  温州多家媒体报道了白琼璟花钱购买碳汇,从而让鞋材市场实现“零排放”的故事。

  这对于一个连试营业都还没过的市场来说,简直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

  “这事情,本身是个不错的公益事业。不过,在这过程中,确实我们市场也赚了点‘名气’,这一点也是事实。”白琼璟承认,媒体的密集报道,是花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他为什么关心碳汇

  那么,这个前村支书是如何把温州人习以为常的专业市场,和时髦的“碳汇”结合起来的?

  10年前,白琼璟到了温州临江镇江南村,担任村支书,此前他是另一个村的党委委员。

  江南村当时只是一个多山地的村庄。“我们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就发展大家种植杨梅。”

  几年的辛苦下来,杨梅的经济效益也慢慢显现,不过随之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零散的种植制约了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这个时候,我就到处去找可以种植的杨梅基地。”

  白琼璟还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现温州林业局局长徐顺东,“当时就想问问他,哪里有合适的成片杨梅林基地。”

  这个时候,见多识广的徐顺东告诉了白琼璟另一个消息:种杨梅树,还可以作为碳汇林,获取另外的收益。

  白琼璟清楚地记着,那是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

  旁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激起了白琼璟的好奇。

  白琼璟很快就搞明白了什么叫碳汇,什么是碳汇交易,并开始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讲解给身边的人听。

  “所谓碳汇,就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捐资造林,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

  确切地讲,“碳汇”一词来源于著名的《京都议定书》。这份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而签订的全球性公约,确立了一个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商人们从这里看到了商机。“发达国家向我们购买碳汇,这就会成为一个商业交易,自然会有利润产生。”

  没多久,白琼璟就开始对碳汇这个新名词有了热情。“我们听说北京八达岭那边要建一个碳汇林,就马上跑去看看。”而这个时候,刚好村里也要举行换届,“我就向组织申请,不再担任村支书。”

  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发起人

  一直到现在,白琼璟还是认定,自己参与的温州碳汇林项目,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公益活动。这其中政府的身影就是一个证明。

  2008年5月,温州市林业局向温州当地政府提出了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的想法。这一设想,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温州市政府专门安排了1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专项启动资金。

  “很快,我们的专项得到了国家绿色碳基金的批准。”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地级市碳基金专项,此前也只有北京和天津市被获批。在当年的11月,温州还特意搞了一个启动仪式。

  有意思的是,这个仪式还做成了“零排放”: 原打算从永嘉调运一块基地石碑,考虑到汽车运输会产生二氧化碳,工作人员就改在苍南当地寻找一块石碑“将就”;温州某高校计划参与种植碳汇林,考虑到40多人专车接送会产生二氧化碳,就请当地村民步行前往现场种植。

  “活动中有北京、杭州来的嘉宾,我们把他们乘坐的飞机、汽车计算出碳排放量,还把会议的纸张、用电等消耗,也加起来,最后通过植树来抵消这些碳排放。”白琼璟回忆说。

  在这个仪式上,白琼璟领到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发起人证书。

  截至现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已经募集到了超过1600万元资金,并且还雄心勃勃计划在5年时间里,募集资金超过8000万,完成25万亩人工造林碳汇项目。

  温州专项的第一个项目在苍南,种植面积3700亩,现在树已经长到了2米以上。不过此时,白琼璟则专心搞起了自己的鞋材市场。

  “造碳汇林现在是个公益事业,我觉得不能算是一桩买卖。”虽然,白琼璟不止一次盘算过碳汇林的产业利润,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办毫不相干的专业市场。

  不过,白琼璟还是没有离开碳汇林这个圈子。

  “等条件成熟的时候,也可以参与一些碳汇林项目,比如种植杨梅、油茶等经济类碳汇林。一方面会有政府每亩最高800元的补贴,同时这些杨梅、油茶还能有经济效益,如果这些碳汇能进行交易的话,那就更好了。”

  当然,白琼璟也明白,这现在还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其实很多人不了解,要成为国际标准的碳汇林,要求是比较高的,甚至很苛刻。而且碳汇的交易市场现在还是不成熟。”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目前参与温州碳汇专项的一些人士,都认定,“现在碳汇在温州不是生意,只是公益活动”。

  这不是生意只是公益

  1.什么是碳汇?

  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在林业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2.什么是碳汇交易?

  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汇指标,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京都议定书》规定,因发展工业而制造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时候,可以投资发展中国家造林,以碳汇抵消排放。

  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规定,中国目前为发展中国家,还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所以我国可以在同发达国家的碳汇交易中获得巨大商机。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