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1月28日讯 (记者徐洁)民办院校为何总是留不住人才?1月28日,省政协委员盛振文等民办院校负责人在提案中提出,在教职工社会保障方面,民办院校被当做企业看待,特别是养老保障方面,与公办院校待遇差别太大,造成民校老师“养不大”就被“抱走了”,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民办院校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省有民办院校及独立学院共37所,约占全省高校总数的28.7%,在校生28.7万,教职工2.6万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的老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老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依法享有同等权利。
“目前,我省的民办院校普遍缺少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这与民办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有关,更与养老保障的‘双轨’体制密不可分。”省政协委员、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盛振文说,如今,民办院校招聘高学历的人才并不难,但招聘来留不住,民办院校成了教师培养基地,没等“养大”就被所谓的“事业编制”诱惑走了。
盛振文说,目前,在职的民办院校老师工资不比公办院校低,但按照现有制度,民办院校在为老师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时,只能按照企业标准缴纳,退休后,民办院校老师的退休金甚至只有公办老师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他举了一个例子,同所大学毕业的两个同学,一个分配在了企业,任总工程师,退休工资每月只有1500元,而另一个分配在了高校,有事业单位编制,退休后每月领到5000多元,优秀人才更愿意去哪就业,显而易见。
“众所周知,只有教师队伍稳定了,教学质量上去了,民办院校才能发展起来。”盛振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