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松江鲈鱼归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2日11:36   SMG《七分之一》

  热点新闻:松江鲈鱼归来

  1月11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松江区人民政府,联合宣布,在上海绝迹了50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四鳃鲈,已经成功实现人工养殖,并且被批准上市销售,这一新闻马上为社会所关注。

  松江四鳃鲈鱼,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是一道名菜。后汉书中就有曹操用松江鲈鱼款待宾客的记载。一直以来,松江鲈鱼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期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的菜单中,也有松江鲈鱼这道菜。

  但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到上世纪70年代,松江鲈鱼就已经非常罕见。松江的很多老人,也仅仅是在自己的童年时代见到过。

  多年研究,四鳃鲈鱼归来

  要恢复松江鲈鱼的自然种群,下一步就是人工养殖。2000年,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全国展开松江鲈鱼种群调查,终于从北方找回了野生鱼种。但是松江鲈鱼是一种洄游鱼类,在大海里产卵,然后鱼苗经过长江口的半咸水环境,最终回到淡水的河流中。王金秋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就模拟出类似松江鲈鱼真实的生态环境。

  松江鲈鱼吃的饵料必须是活的鱼虾,所需求的养殖水质,流速等条件很复杂,需要的投资非常大。当初复旦大学曾经寻找企业合作,但养殖的难度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最终在学校的支持下,王金秋教授自己创业,进行产业化运作。

  究竟是保护?还是利用?

  从今年1月向市场推出之后,松江鲈鱼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一个有可能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但争议和矛盾也随之而来了。

  松江鲈鱼,在消失几十年之后回归上海,作为一道价值不菲的名菜,松江鲈鱼的回归,在唤起很多上海人记忆的同时,也引发了质疑的声音,难道我们找回一个物种就是为了吃吗?物种的保护和利用,如何权衡,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物种利用,引发众多争议

  一条松江四腮鲈鱼重50克,大约1两左右。这样算来,0.5公斤就要卖到三千多元。松江鲈鱼重新面世之后,餐桌上一道八珍烩鲈鱼定价在400元。因此有人质疑,松江鲈鱼的回归到底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还是借着"物以稀为贵",进行商业炒作?

  中国历来被称为生物物种大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物种利用非常底下。例如著名的北京烤鸭,原料必需用樱桃谷鸭,它本是中国原产物种,但英国人经过科学育种,却获得了专利权,现在中国反而不得不每年花大价钱购买使用权。此外我国的大豆,玉米,棉花等很多重要的战略物种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珍稀物种,究竟该如何保护?

  热点新闻:英雄之路

  2010年1月21日,李钦、钟荐勤、和志虹三位烈士魂归故里,昆明几万名群众前来迎接。

  和志虹

  在三名烈士中,和志虹是来自丽江的纳西族姑娘。失去了这样一名优秀的警花,乡亲们十分悲痛。

  和志虹和丈夫郑涛是在2003年SARS期间结的婚,当时不方便外出度蜜月,后来孩子出生后,和志虹又先后两次赴海地维和,说好补度蜜月的行程也一推再推。本来,夫妻俩已经商量好,等今年三月份和志虹执行任务回国就休假,带着儿子和两家老人一起去海南补过蜜月,谁知这个心愿再也不能实现了……

  李钦

  2009年6月13日,由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再次组建的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踏上了征程。带队的是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参谋长、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政委李钦,这些画面的拍摄者是钟荐勤,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宣传处干事、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新闻官,他们与和志虹一样,都是第二次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

  其实,战友们都知道,自从他们出国执行维和任务以来,随时面对的是生与死的考验。而这些危险,对于入伍三十年,长期战斗在缉毒第一线的李钦,则根本不算什么。在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李钦是一个果敢机智的指挥员,带队查获的案件不计其数,1995年他因破获跨国特大贩毒案,抓获大毒枭韩永万而荣立一等功。

  钟荐勤

  这些来自海地的珍贵镜头全都是由新闻官钟荐勤拍摄的。他也先后参加了两次维和防暴队的工作。在他牺牲地方,战友们挖出了一台被砸坏的摄像机。

  从这些珍贵的镜头中可以看出得出来,在海地,钟荐勤冒着随时都可能被流弹击中的危险,扛着摄像机,冲锋在第一线。

  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维和官兵的战斗生活,钟荐勤把最多的镜头留给了自己并肩战斗的兄弟们。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一本二十万字描写维和部队的小说《唯有情牵》。

  侠骨柔情 一腔碧血

  在昆明边防检查站,和志虹被年轻的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和姐,噩耗传来,战友们在检查站大院里燃点起烛火,为他们送行。看着当初的录像,战友们泪如雨下,说好了要平安回来的和姐,这次是真的不能回来了。

  等着他们平安回来的还有钟荐勤尚未取名的女儿。这个婴儿是在钟荐勤第二次赴海地维和后才出生的,还从来没见过爸爸。钟荐勤对妻子说,女儿的名字得等他回来再起,先把女儿叫做小熊。并为自己起了一个miss bear的网名。可现在,他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异国,战友们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了三只小熊。

  参谋长李钦也有他的心愿,女儿是让他最为自豪的人之一。妻子和女儿对他的工作也十分支持,懂事乖巧的女儿在他此次出发海地前特地嘱咐爸爸注意安全……

  他们是孩子的父亲 母亲  

  他们是父母的孩子 

  他们是丈夫 是妻子

  他们是忠诚的中国军人

  一腔碧血 铸就和平

  向维和英雄致敬!

  新闻人物:裴蓁:“大炮代表”

  2009年1月26日,市长韩正在上海人代会上做2009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民生工作占了1/4篇幅。此外,报告还用长达四行的篇幅反思了今年在交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提交78份书面意见,他被称为"大炮"代表

  裴蓁,1951年生于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务员,公职律师,上海市第13届人大代表。人大会上,裴蓁以敢于直言而被称作"大炮代表"。

  裴蓁的活跃表现,让他成为现场的"明星"代表,他的引人注目不仅因为个人风格,更由于大量落到实处的工作。去年人代会,裴蓁一人提交11份书面意见,之后的一年里,又陆续提交了168份,成为当之无愧的提案大户。

  裴蓁告诉我们,他的每一份书面意见,都要经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写稿、改稿、拍照、取证等一系列程序。这也是他为了保证意见客观有效,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特定工作流程。而从他最近提交的78份书面意见中,也可以发现这位人大代表的关注焦点。

  这78份书面意见内容庞杂,涉及诸多部门,但是裴蓁说,所有这些意见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微观议题考量政府诚信

  裴蓁走街串巷收集问题。但在积累人气的同时,也有诸多质疑浮现,如此密集的书面意见,是否只是市井小事的拼贴呢?

  今年两会期间,裴蓁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他在自己的微观议题里埋下伏笔,在和各级部门的沟通中,考量政府诚信。

  这种强硬而又狡黠的工作方式,让裴蓁成为各个部门最难应付,同时也最重视的人大代表,那么,身为浦东新区政府公务员,这位大炮代表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大炮”代表炼成记

  上世纪60年代末,作为老三届的裴蓁经历了上山下乡。1988年,37岁的裴蓁取得律师资格,但他不接商业案子,而是选择义务咨询,不收任何费用;1996年,裴蓁成为中国第一批公职律师。

  2009年,裴蓁第一次走进上海两会的会场,和他一同亮相的还有58名同样来自基层的新人大代表,不过,伴随代表身份的不止是关注和掌声,还有阻力和嘲讽。

  尽管阻力重重,但是裴蓁并不打算放慢脚步,他的坚持在一年后收到了肯定。

  一天只睡3小时,为谁发言?

  裴蓁之所以能代表百姓说话,是因为多年来他一直在收集百姓声音。十年前,裴蓁开通了裴律师信箱、开办"法律夜门诊",以志愿者身份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这是裴蓁现在的生活状态:作为政府公务员,他要保证8小时工作时间;作为人大代表,他在双休日、节假日,要奔波收集整理资料;同时作为志愿者,他还要处理裴律师信箱和每月两次的"法律夜门诊",高强度的工作,让他近两年来,平均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

  裴蓁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次两会,他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将首创一个代表工作室,来分担裴蓁过重的工作负担。

  裴蓁最珍爱的是自己的人大代表证,他永远都把这本红色封皮的本子贴身放在口袋中,因为有它在,裴蓁就不是一个人……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