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网: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00:2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日电题:重建中崛起 希望中奋进

  ——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报告

  记者

  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投入使用,一个个企业机器飞转……

  新年之初,新华社记者重访汶川地震灾区,观察、交谈、倾听——

  虽然距离地震发生不到两年时间,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不到两年的灾后重建之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国家能力

  “房子建好了。跟去年相比,这口气算是缓过来了。”临近新春,地震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村民何清芝已经为过年着手做准备,“家里喂了两头猪,打算杀一头过年。”

  就在一年多前,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瞬间将这里变成了人间炼狱。四川汶川,顿成世界焦点。

  第一时刻的生命大救援之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为一项更为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运筹帷幄下,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指挥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帮助下,从汶川到青川,从陇南到甘南,一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会战在灾区打响……

  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不到两年时间,旧貌换新颜,恢复重建的奇迹,在巴山蜀水间、陕甘大地上一次次书写。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始终心系地震灾区——

  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赴浙江湖州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并到河北廊坊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从2008年6月到当年12月,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到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前往灾区考察,指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张发林是四川省平武县响岩镇青山村一名普通党员。修建通村公路时,他起早贪黑,跑前跑后,天天到施工现场值守协调,甚至还卖掉了自己的面包车,垫付了8万多元的资金缺口,保证了5公里通村公路的及时贯通。

  向我看齐,向党员看齐——走进灾区,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在震后的废墟上,一个个支部、一个个党员,犹如群众的主心骨,带领大家迎难而上。

  重建任务,艰巨繁重。“举全国之力”——党中央、国务院在震后恢复重建时刻发出的号召,虽然只有短短5个字,却高度概括了党和政府恢复重建的决心与信心。

  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当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2009年,尽管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预算安排的中央地震灾后重建基金高达1300亿元。

  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督查落实,灾后重建展现出特有的“中国力量”。美国红十字会驻中国地区代表雷伊斯感叹:“你们确实有一个能帮助人民的强大中央政府。我认为这十分重要。”

  从广东到山东,从湖南到上海,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一齐向灾区汇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些没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区、市),也主动和四川受灾县结对帮扶。

  太阳照常升起,阳光依然灿烂。党中央、国务院的强有力部署,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点燃了人们的梦想,使灾区看到了希望。

  数字是枯燥的,却最有说服力:四川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中,九成三已开工,近七成已竣工。在甘肃陇南,到去年底,需要重建住房的22.8万户农民已经全部开工,其中99.21%竣工。天津市支援陕西略阳、宁强两县共295个项目,已完成援建任务95%的工程量。

  ……

  “当地重建工作和经济复苏的速度令我惊叹不已。”2010年1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发出如此感叹。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不到两年的灾后重建之路,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昭示着中华民族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数万人遇难,数百万名伤病员需要救治,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受灾,数以百万计的民房受损……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在世界范围屈指可数。

  沧海横流显本色,困难之处出精神。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灾后重建一年多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废墟上延续,在重建中闪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之光在巴山蜀水间闪耀。

  “领到证了,我们全家都很高兴!”2008年12月22日,地震后仅半年,成都市首个联建灾后住房在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竣工,村民王正良和成都市民邓小林高兴地拿到了《集体土地使用证》。

  联建住房,使得农户住房得以重建,联建投资者得到实惠,地方旅游经济得到发展——灾后重建不到两年,灾区广大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双手和智慧重建美好家园。

  走进青川,地震废墟上,一座座农民新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栋栋城镇安居房拔地而起,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已经投入使用……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在青川枣树村,农户门檐上这两幅被誉为“灾区最感人的标语”虽然已经有些褪色,但仍给人向上的力量。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之光在地震灾区闪耀。

  “不会的事,学着去做;复杂的事,细心去做;集体的事,共同去做;群众的事,热心去做;困难的事,勇敢去做;今天的事,抓紧去做;明天的事,提前去做。”走进惠州援川工作组所在的农房,56字的“工作警语”十分醒目。

  不计回报,只争朝夕——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广东惠州援建的汶川县三江乡在2009年5月就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从汶川到青川,从江油到北川,虽然仍是隆冬时节,灾区依然处处可见受灾群众和援建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携手并肩,在废墟上建起一个崭新的家园。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精神之光在神州大地上闪耀。

  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四川省绵竹市委、市政府给7600万江苏人民发来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灾后重建中,江苏援建工作者始终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迄今已累计开工援建项目225个,竣工125个,赢得群众的好评。

  地震发生以来,从政府到民间非政府组织,从地方到部门,人们积极投身灾后重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新胜利。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在党委政府、受灾群众、援建者的共同努力下,灾区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地方的发展,一步跨越十年、二十年……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不到两年的灾后重建之路,见证了灾区干部群众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前行的坚实步伐

  地震前,这里是一个充斥粉尘、黑烟和污水的山区工业镇。

  如今,污染工厂关的关、搬的搬,旅游商贸业开始发展,全镇人均年收入已恢复到震前水平。

  ——发生在四川汶川县水磨镇的这种转变,不仅让当地人感到“天翻地覆”,更是灾后科学重建的一个生动“样本”。

  发展是硬道理——要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归根到底也要靠发展。

  从一开始,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就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要的指导方针。

  这是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把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紧密结合,既为灾区发展夯实了基础,也使得灾后重建成为全国扩内需、保增长的有力引擎。

  就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全面铺开不久,一场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手,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1300多亿元中央灾后重建基金投资源源不断输往灾区。真金白银的投入,既带动了全国各地的投资,也激活了旺盛的内需。

  这是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从规划制定到政策引导,灾后重建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不求最快,但求最好!”从中央到各对口援建省份,纷纷把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科学发展作为重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左边是具有藏羌风情的四角石碉,右边是两架木质水车——汶川县三江乡河坝村的村口,竖起了独具特色的“大门”。

  “三江今后的发展道路怎么走?”惠州援建组负责人范中杰说,从进入三江开始,这就是援建组经常思考的问题。走旅游带动发展之路,短短13个月,三江乡从震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一跃成为地震灾区知名度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美丽的藏家旅游集镇。

  这是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既坚持“输血”又坚持“造血”,在应对灾变中促转变,灾区一片勃勃生机。

  北京——什邡、山东——北川……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从中央到各对口援建省份,从受灾省到各受灾市县,“加强产业援建、培育造血功能”正成为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一场抓住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役正在稳步推进。

  这是一条科学重建之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结合,使灾后重建之路更加坚实稳固。

  2009年10月,111户来自援建方江苏的企业家与绵竹市签约,118亿元投资注入产业重建,项目涉及机械加工、家纺、流通服务等多个领域。

  一个个企业“落户”灾区,一个个产业园拔地而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这样的模式,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比比皆是。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计显示,援建省份的相关企业共和灾区签约产业合作项目400多个,协议投资550多亿元,已到位资金77.9亿元,为受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61.8万个。

  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民生项目重建加快推进、产业重建成效明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地震灾区不仅恢复了生气,更面向未来,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不到两年的灾后重建之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激发起全民重建的力量

  “早就想住进这么宽敞、舒适的新房子。”今年元旦那天,四川省汶川县城威州镇居民师林海忙得不亦乐乎:他正把家什从临时租来的40多平方米的过渡房,搬进新建成的安置小区中一套87平方米的三居室。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指针”。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中央财政和各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均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大地震中,数以百万户计的居民住房毁损,使受灾群众尽快住上安全、温暖、舒适的住房,成为灾后重建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地震发生不到四个月,67.7万套作为临时过渡安置房的活动板房全部安装完成。而在临时应急措施完成后,永久性住房建设和维修任务凸显出来,成为头等大事。

  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对口支援、银行贷款、社会资金、群众自筹……通过全方位调动资源,灾区住房重建进度不断加快。

  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校舍,让孩子们早日从简陋的板房校舍搬入完善的永久性校舍,是每一位灾后重建人员乃至全国人民的由衷希望。

  截至去年12月底,四川地震灾区已实现了95%以上的学生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的目标;今年春季开学时,四川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建筑学习。

  医疗卫生机构一直是灾后重建的优先项目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新建、复建的医疗机构的软硬件水平比地震前普遍有了巨大的飞跃。

  “遭了那么大灾,哪能光等着政府救济。”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左手残疾的石光武在自家经营的小超市中告诉记者,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枣树村最早一批开始重建并搬进新居的村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激发起全民自发参与灾后重建的伟大力量——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新家园。

  重建成绩斐然,而重建之路仍然任重道远——2010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

  “今年灾后重建的预期目标是,灾后恢复重建九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年底完成投资90%以上、完工项目92%以上。”1月3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新的目标。

  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希望——

  地震后一年多时间里,四川再生育家庭中2842名妇女怀孕,1662个婴儿健康出生。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一定会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灾区群众的日子一定更加美好,灾区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参与记者:李斌、刘欣欣、陈二厚、丛峰、刘铮、江国成、杨三军、侯大伟、李亚杰、江毅、叶建平、陈健)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汶川 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