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建议建立保护个人信息奖励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4日12:21   央视《今日观察》

  CCTV2《今日观察》2日3日播出:如何才能保护个人信息?以下是节目实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接到一个陌生人推销产品的电话,尽管呢你不认识他,但是他却对你了如指掌,无论是姓名、地址、年龄还是职业,出现了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最近在深圳呢将近十万的不同小区的业主就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了严重的泄露,甚至他们的孩子上几年级,银行账号是多少都不在是秘密了,究竟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谁在贩卖我们的信息?该怎样来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呢?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向松祚、张鸿共同评论。

  500元可买到小区业主详细资料,深圳大量业主信息被公开出售,事件新进展如何?

  江晓蚕:个人信息泄露  公众期待有关部门给出答案

  (深圳商报记者)

  我们资料买回来之后,都有随即抽取一些电话号码打回去核实,基本上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准确的。跟我们交易的人,都是说从上一家买的,或者说从小区的保安员手上买的,有很多种渠道。

  张鸿:最初泄露这些信息的源头是最大的疑点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最大的疑点就是我们不太知道,最初泄露这些信息的是谁?比如说有一位业主——冯先生,是03年买的房,买房的时候他用的是他媳妇的名字,但是留的是他自己的手机号,然后就有人不断地来推销东西,打这个手机号的时候,称呼都是用他媳妇的名字。这大概意味着可能是开发商把这个信息给泄露出去。但是不是肯定就是开发商,这很难鉴定。

  一起泄露的名单在一个大表格里,这个表格里面有用户编码,说明每个业主对这个表格的使用者来说都是用户,用户上面还写着非数字用户,这又好像和有线电视有点关系,但是有线电视的公司表示根本不用这种编码,然后这个表格里还有收费是否正常,你是在哪个银行开的户,现在是否欠费等等,这起码就说明,这些业主对这个表格的使用者来说,是他们的一个用户,这也有可能是一个服务商。另外,奇怪的是表格上写的是06年国土部门制表,国土部门也出来辟谣表示不是他们弄出去的。还有,这张表格还精细到如果你的电话号码是7位数的话,前面强调加8,这说明这是在深圳7位改8位电话号码之前,就有很多数据已经泄露出来了。

  向松祚:个人信息的被出卖、出售和泄露的现象在全国已经非常严重

  (《今日观察》评论员)

  深圳暴露个人信息的事,现在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这里面有一些很有趣的细节。第一个细节,信息的出售有非常大的规模,动辄数十个小区,数十万甚至几十万以上的业主的信息全部被卖出去,而且信息非常准确,几乎是100%的准确。第二个细节,信息非常的精准,它完全是一种经过专业化的加工和处理,是一个很精密的一个产业链。第三个更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一个小区的这么多业主的信息,才卖500块。浙江170多万业主的信息,才卖6000块。甚至还有些地方一个小区的信息只卖80块。那么这些信息贩子以便宜的价格卖给其他人,从这个现象背后,我们看到其实我们业主的信息其实被贩卖了多少次,是靠量取胜的。从深圳的这个案件我们看到,这种个人信息被出卖,被出售,被泄露的现象在全国已经是非常地严重了。

  樊先生: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困扰

  (河南郑州业主)

  我是2008年10月份买的房,然后签完合同的第二天就开始,各个装修公司还有卖保险的不停地打电话,还有发短信,非常痛苦,一年多了还是不停,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也打过110报警,然后警察说这个问题不归他们管,让我去找开发商,但是去找开发商,他们又说这个信息不可能是他们泄露的,其实这个东西大家都心知肚明,肯定是从源头泄露,这个东西我也不清楚。

  侯经理:根据泄露的信息拓展业务

  (北京某装饰建材公司)

  这是公司给的,我们公司不是有一个拓展部吗?拓展部根据地理位置分给我们的名单,应该不是物业或者就是售楼那边,反正我们这边一二号楼的名单都有。

  向松祚: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干扰日常生活  重则被犯罪分子利用而造成重大案件。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非常严重,我稍微做了一下统计,我每天收到的类似的垃圾短信至少不下于15条。我稍微进行了一些分类,卖房子的大约占60%,假发票占到百分之一二十,其他的就是推销其他的产品的,乱七八糟的。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事情,这种事轻则干扰了你的日常生活,更严重的是由于个人的信息被泄露,而被这些犯罪分子所利用,造成了很多的重大案件。

  2008年11月份,广东的周建平自己开一个公司,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拿到了当地一些比较重要的干部的电话以及通话记录,然后周建平转手用一万六千块钱把这些信息卖给一个诈骗团伙,这个诈骗团伙就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冒充这些领导给他们的亲属打电话,骗了差不多是100万元。更严重的还有信用卡,很多机密的金融信息通过互联网被泄露出去,经常有类似的案件发生。特别是前一段时间严重打击的手机诈骗。我相信这些都是通过某种渠道被犯罪分子获取这些信息,从而进行诈骗。

  张鸿:信息泄露的状况在升级

  (《今日观察》评论员)

  生活受到的干扰,现在和这些发骚扰短信和垃圾短信的人在共同成长。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一个同事在非典的时候出差,上飞机的时候关机了,在手机关上的过程中,他家人接到了电话,说他出了事,现在在医院里急需要钱。他飞机一落地,手机一打开,家人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说正想把钱给他汇过去呢。那么,这么看来一定有人知道他这个时候是关着手机的。什么人知道呢?可能也就是航空的售票等等这些相关部门,但是没有证据,所以最后也只能认了。

  买房、买车、办卡,如何看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信息时代个人信息保护该怎样强化?

  张鸿:巨大利益链条  导致个人信息保护困难

  (《今日观察》评论员)

  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要说难也难,因为去年《刑法修正案》是2月底通过的,到现在只有一个广东的案子,是以非法获取,或者说以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罪给量罪的。但我们这一年,难道大家没收到过这样的垃圾短信吗?大家的信息就没被泄露过吗?这肯定是有的,但是首先这里有很大的利益在里边,比如有广告商、运营商的利益,所以从利益本身的角度来说,它倾向于不愿意去严查这种事情。

  第二,现在的‘修正案’里面还是有模糊的东西,比如它说单位就是金融等等单位,这次深圳发生案件,或者房地产公司如果拿到你的信息卖的话,它并不在这个单位的罗列里面,不在限制范围内。

  第三,就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有罪。那么出售信息本身的这个行为是不是违法或者犯罪?还是以它的结果来论,那严重的程度是怎样才构成犯罪?这都需要一个很清晰的解释。

  第四,要说难其实也不难,现在有大量的记者在做这件事情,在暗访,那么这些行动是不是都可以作为警方立案的标准,警方是不是就都可以去查这些团伙呢?所以通过深圳的这个案件,我们就能了解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如果警方想抓的话,其实也不难。

  向松祚:应当把信息看作是宝贵的财富  不要轻易的把信息暴露出去

  (《今日观察》评论员)

  每个人如何去把信息看作是自己一个宝贵的财富,知道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开玩笑的事情,不再轻易的,随随便便的把信息暴露出去。比如现在有时候去酒店,或者到任何单位访问,去门卫那登记,或者办其他的什么事情,要求做登记。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一下,到底有必要去登记这个信息吗?所以未来我希望能够有法规能够规范,比如说酒店、银行、房地产,或者其他一些相关部门,在要求来访者登记的时候,哪些信息是必须提供的,哪些是不需要的提供的。

  其实有很多朋友是有高度警惕的,比如很多人去登记信息,愿意登记手机,不愿意登记家庭电话,其实这就是一种保护意识。消费者如果受到伤害,就应该主动的要提出投诉。所以未来的法律必须要有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界定,哪些信息应该提供,哪些信息不应该提供。

  周汉华:对非法出售提供个人信息行为  力度很不够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面涉及的利益太大了。因为信息社会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信息,尤其是个人的信息,都是带来实际经济价值的资源。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政府机关,包括信息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保护个人信息的认识不到位,没想到滥用对方的信息也构成违法,甚至构成犯罪,包括一些执法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这种信息的滥用,其实构成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的破坏。

  第三个原因主要是立法方面,现在在实体法方面是非常缺乏的,缺少一个行为规范,从法律上来说边界不明确。

  第四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刑法修正案(七)》,主要还是打了“苍蝇”,没有打“老虎”。主要适用于对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对下游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对上游的,对于那些因为职务的需要,能够得到公民个人信息的国家机关、组织包括企业,对于他们出售或者非法提供个人信息,就是源头上的打击,现在还没有见到。

  张鸿:司法和相关部门应保持警惕  民众应懂得维权来推动个人信息的保护

  (《今日观察》评论员)

  在好几年前,有很多场足球看上去是就像假球,但足协表示你不能随便说哪个是假球,必须得拿出证据来。其实那个时候有记者拿出证据,但并没有被重视。所以我的意思是司法部门,包括相关主管部门必须保持这样的警惕,这种检举出来以后,你们应该要去查他们,然后查了一两个,有一两个成功的案例之后,第一起码震慑了他们,第二我们自己知道要维权。那怎么维权呢?其实有一个短信的维权办法,就是把在你的手机号上加上一个星,你打你接收的手机号然后加上一个星号,再加上他发的那个内容,发到“12321” 举报。12321是我们国家的对垃圾短信的一个检举电话。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嫌麻烦,一个一个发的话,可能会一点一点的推动信息保护。

  向松祚:保护个人信息应建立奖励机制  并追查到底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提一个很具体的建议,要保护个人信息,可以建立一个奖励机制,个人收到垃圾的广告或者骚扰的信息以后,你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去投诉,或者如果涉及到刑事方面,你可以向公安部门投诉,然后协助追查,因为他是没有权力知道我的个人信息的,他怎么知道我这个信息的,到最后要一步一步的往上追。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