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子港2月3日电 综述:中国医疗队在海地积极开展医疗救助
新华社记者栾翔 孙闻
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东北部的玉米门公园,1500名地震灾民在临时营帐里栖身。2月3日,记者在采访现场看到,一群被当地灾民称为“天使”的中国医护人员正细心地为栖身此地的患者诊治。
自当地时间1月25日抵达海地后,第二批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每天都轮流为玉米门公园的灾民提供医疗救护和心理咨询服务。进驻玉米门灾民营地当天,医务人员就诊治了536名患者,其中60%是妇女儿童。救护队迄今已共救治了1800多名灾民患者。
这支中国医疗队共有40人,由解放军总部机关、南京军区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和302医院等单位挑选出的骨干组成,包括热带病专家、传染病专家、防疫人员和流行病调查人员。队员90%掌握一门外语,70%参加过国际维和任务,并有地震救援经验。
曾参加过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护工作的总领队刘文斗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医生在海地接诊的患例同汶川地震时的状况很相似,他们除外伤外还遭受精神创伤的折磨,大多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情绪。此外,由于贫困造成长期营养不良,加上卫生条件差,很多人罹患各类慢性疾病。灾民中较常见的发热、呼吸道疾病和皮疹等都同恶劣的卫生状况有关。
中国医生们除了救死扶伤外,还向当地灾民介绍防疫方法,分发常用药物。据救护队防疫专家杨振洲介绍,这个灾民安置点人多且卫生条件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密度很大。对此,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找来10名卫生志愿者,教会他们配制药物和使用喷雾器,对安置点内外进行防疫消毒。
在海地,炎热的气候、繁重的诊护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对中国医生是极大的考验。据他们说,医疗队一天接诊近百名患者,常常是连轴工作,没有休息,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为了节省时间,许多医护人员强忍干渴、减少饮水。中国医生们的努力赢得了海地人民的尊敬。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一到海地就建立起疾病监测实验室,发现了登革热等病例,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临时负责人穆莱特日前对中国政府在海地震后迅速提供救援给予了高度评价。穆莱特说,虽然路途遥远,但中国政府震后率先向海地派出了救援队和医疗人员,积极开展救治灾民和卫生防疫工作,他对此表示感谢。
穆莱特说,目前海地的流行病和伤残病例较多,国际社会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更多的医疗援助。过去两个星期,国际社会共设立了约80家野战医院提供医疗救援。在救援第一阶段,包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内,共有67个国际救援队到达现场。
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统计,海地地震的遇难者人数已超过20万,估计随着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死亡人数可能还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