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迫使奥巴马对中国强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5日11:09   央视《环球视线》

  央视《环球视线》2010年2月4日播出中美:温情与冲突,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 水均益:

  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水均益。

  今天是立春的日子,按照中国的节气已经进入了春天。今天4岁半的雄性大熊猫“泰山”与3岁的雌性大熊猫“美兰”结伴搭乘联邦快递一家重新喷饰过的波音777货机,叫“联邦熊猫快递”号,从美国返回家乡四川卧龙。根据中美之间的租借活动,熊猫“泰山”本应该在2007年7月就回国,但是美方不断地向中方提出协商,想多留“泰山”一段时间。尽管最终推迟了回国两年半,但是“泰山”的离开,依然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一起先来看看美国民众送别“泰山”的场面。

  华盛顿居民1:

  它让人着迷,它就要离开我们了,令人难过。

  妮科尔·米斯泰山的饲养员:

  看着泰山一天天长大是很高兴的事情,自它出生以来,我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每天它都给我们带来欢笑。

  马修·索科尔华盛顿儿童:

  我们必须得来看泰山。

  记者:

  为什么呢?

  马修·索科尔:

  我们想和它说再见。

  记者:

  你会想念它吗?

  马休·索科尔:

  它会回来的。

  华盛顿居民2:

  祝它在中国找到它喜欢的伴侣,并繁育出熊猫宝宝,还希望它将来能再回来访问。

  水均益:

  的确是,套一句中国话叫做“相见时难别亦难”。达巍先生,我知道你在美国见过“泰山”,而且也看见过美国民众如何喜欢大熊猫。跟我们说说,很多媒体说,这实际是中美之间的一种“熊猫外交”,它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正在评论 结束合同美国民众泪别“泰山”

  达巍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

  我想首先美国没有熊猫,而且熊猫确实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而且“泰山”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就是说,泰山是在美国出生的,我们知道“泰山”是美国科学家经过人工授精在美国出生,而且美国的媒体可以说从泰山一出生,就给“泰山”赋予了特别密集的关注。比方说全国征集它的名字,这是大家投票投出来的。

  水均益:

  “泰山”这个名字是投票投出来的。

  达巍:

  对,“泰山”这个名字是投票选出来的。另外他们又建立了网站实时地关注,24小时直播“泰山”的一举一动。

  水均益: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美国民众对于泰山给予了很多浓重的一种感情,这里面有跟中国的关系吗?

  达巍:

  如果我们说它跟中国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关系,也不能把它解读成是非常直接的关系。但是确实“泰山”作为华盛顿最有名的一个市民在华盛顿存在,确实代表了中国的一种形象,一种对外友善的,很有亲和力的这样一个形象。

  外媒:中美不得不跨的14道坎

  水均益:

  今天我们这个节目,用熊猫泰山开个头,实际上我们当然不是要说熊猫“泰山”,还是想说一下当下非常热闹的,甚至也有点闹心的中美关系,特别是美国方面连续的、一系列的招数出台,包括对台军售,见达赖,以至昨天,北京时间今天早上,奥巴马总统放出狠话,说要对中国在贸易和人民币汇率上他要采取更强硬的手段等等。以至于我注意到很多媒体都在关注,路透社有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做《2010年中美之间要过的十四道坎》,它就历数从1月份无数的事件,包括批评中国的网络,对台军售等等,一直到下半年的美国中期选举,包括奥巴马要在加拿大举行G20峰会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它全列为这是一道一道的坎儿,作为这样的评论。

  我想首先请达巍先生给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怎么来看中美之间这样一种局面,到底现在我们处在一种什么形势?

  正在评论 路透社列出2010中美关系冲突点

  达巍:

  我想从大的角度来说,中美关系的整体框架并没有变化,中美之间还是互相需要的两个国家。但是确实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里面,它有一些问题是新的问题,比方说像网络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是老的问题,像会见达赖的问题,或者说对台军售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其实是情绪性的问题,或者双方过度反映的一些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偶然性里面有必然性,就是中美这些矛盾是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但是它集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出来,其实又有一定的偶然性。

  水均益:

  我注意到最近,就是这一两天,西方、欧美的媒体大量地也在评论中美之间最近这一系列的争吵,或者是互相的摩擦。

  比方说英国的《每日电讯》,它说“中国日益示强体现了:北京相信美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中国。”这是它一个评论。我们再来看《时代周刊》,它认为“尽管存在很大分歧,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因此而对两国间的紧密联系视而不见,也不能够无视美国在上世纪初的崛起,同中国在本世纪初的崛起,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美国《时代周刊》,“双方无论意识到没有,中美关系实在太重要,以至于不容失败。”还有德国的《每日镜报》,也说“这些年尽管冲突多发,但是这些年给人的印象,两个国家的摇摆不定,却是让他们走得更近。”这是人家不同的一个观察。你像日本的《每日新闻》说“奥巴马这次见达赖,可能标志着对华路线的一种改变。”也是另外一种角度。我们再来看法国《费加罗报》说,这一切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只不过都是在新的世界秩序形成过程中,正常的强权摩擦,宋先生怎么评价?

  专家观点 中美之间开始平视双方都要适应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刚才这一串媒体都跟前面的“泰山”的事是有联系的。其实中美关系,现在像一场戏剧一样,大家都在看,包括媒体,包括BBC用熊猫“泰山”的这个事做一个,我们用电影里的词,就是很有名的一种“桥段”,或者一个“偶遇”,来把这个戏剧展开,实际上它有很多的背景。而且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中美关系很纠结,让媒体没法下手,最后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于是他们按照以往500年来,西方工业化以来的帝国争霸的这样一种逻辑去套中美关系,所以才会演绎出来这一系列东西。

  实际上中美关系,由于中国的特点,13亿人口的大国,原来又是一个农耕民族这样一个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之后,它是无法用英美、或者是欧洲、西方国家原来成长过程当中争霸那些逻辑来套上。现在应该说,我们还可以用这句话“现在中美关系让这些媒体很纠结”。

  正在评论 路透社列出2010中美关系冲突点

  水均益:

  “很纠结”非常时髦的网络用语。达巍先生,我觉得刚才《时代周刊》它说的那个词是不是也值得我们耐人寻味。实际上,它有一个勾连,它说美国上世纪初的崛起和中国现在这个崛起,它把它对立了起来,能不能这么理解,就是现在的东西,我们抛开一些具体的东西,站在一定高度看的话还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也好,或者整个西方也好,对中国的这样一种崛起感到不舒服。

  达巍:

  我想确实是有一个焦虑感在里面,中国如此快一个速度崛起,这个速度非常之快。尤其是经济危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加速了这种进程,使得西方人面对中国崛起有一种焦虑,有一种不安。这种焦虑当然也有比较理性一点的,就是说美国应该加紧国内的改革,跟中国展开一种良性的竞争。但也有一些,就变成一种比较消极的,或者说对华比较强硬的这样一种声音的出现。

  正在评论 中美关系从“蜜月期”到“冲突期”?

  水均益:

  还有就是说,最近这一系列事,高密度的达赖、对台军售,包括在中国的贸易、人民币,还有贸易保护上放出这种狠话,这种东西给人感觉,好像奥巴马突然间转身,而且转身过来露的很狠的这样一种样子。怎么解读这种现象?

  达巍:

  当然这种转身,咱们刚才前面讲到,其实它有一定的偶然性,有一些事情是去年推过来。

  专家观点 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迫使奥巴马对中国硬起来

  达巍:

  但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背景,就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困难,或者说奥巴马面临的一个困难。我们知道今年是2010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的年份,民主党会面临一个比较困难的局面,已经输掉了马萨诸塞的补选,民主党形势比较险恶。

  另外一方面,在经济方面,就是美国经济现在当然有一些数据比较是好的,GDP数字上来了,但是失业率超过10%,美国的联邦政府的赤字2009年是1.4万亿美元,而且它的外债是12万亿美元,都是非常高的数字,而且很可能会发生大的问题。在这种引用欧亚集团总裁的话说,就是“美国10%的失业率和中国10%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两者一碰撞,像天气里面的冷风和暖风,两个碰上以后就会下雨,或者产生风暴”。实际上这个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焦虑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之一。

  水均益:

  对我们来讲,我们怎么看待现在的中美关系,我们应该焦虑吗?

  专家观点 中美关系小问题可能产生大影响

  达巍:

  我想是这样,一方面首先还是要冷静。中美关系的一个大的结构或者说大的盘子还在,就是前面有些媒体讲到的,中美如此互相需要,互相依赖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两个不能分开,这个东西还在没有动,所以不必过度惊慌。

  专家观点 中国看重的是美国是否让中国和平崛起

  达巍: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中美关系里,或者两国关系里面的小问题,如果你处理不当,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大的影响,这个大的影响,可能会改变美国人,尤其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判断,还有改变中国老百姓和中国的战略决策者对于美国意图的判断。

  专家观点 中美关系小问题可能产生大影响

  达巍:

  如果这样的两种意图,彼此的战略判断发生变化的话,那么对中美关系会有一种战略性的影响,一种根本的影响,但是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发生。到目前为止,所以我个人还是觉得是谨慎的乐观,只不过要看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一系列敏感的小问题。

  水均益:

  宋教授还有一个问题,我注意到,现在西方媒体在评价中美最近这一段的时候,都在称中美之间是两个超级大国。两个超级大国的一场拼争,或者说一场“肌肉秀”,这种“秀”会使人感觉到,是不是这两个,万一大家真的要碰到一块儿,真的会发生擦枪走火?

  正在评论 中美唇枪舌剑不会上几皮肉?

  宋晓军:

  这种可能性并不排除,实际上就是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大家都会讨论,就是由于结构幸得矛盾,彼此会经常碰撞,就是彼此经常让对方不高兴。那么,哪怕你按自己的逻辑去做自己的事情,对方也会不高兴。

  专家观点 中美之间开始平视双方都要适应

  宋晓军:

  比如说中国,原来美国认为我们都是短平快,劳动密集型,他们都是用钱玩钱,结果他这套模式没了,他回来再玩制造业,他发现中国人的动员和组织能力非常强,像轻纺、重化、机电,每一级的升级都非常快,迅速顶到天花板,马上就进入竞争性领域,跟它往回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对头。关键是双方怎么在这种对头当中,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减少这种碰撞的力度。

  水均益:

  其实我觉得我们从战略的角度,或者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也许2010年中美之间的这样一种碰撞,正在碰撞一种新的火花,正在碰撞出两国关系一种新的格局的开端,我们不能说这已经是一个格局,但是一种开端。

  好,非常感谢达巍先生,《环球视线》我们稍后继续。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