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北京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顺利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一)2009年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6.8亿元,增长10.3%,完成预算的100.3%。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135.0亿元,增长14.8%,完成预算的106.3%。
根据《预算法》和《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重点报告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二)2009年市级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市级财政收入完成1123.8亿元,增长8.7%,完成预算1117.3亿元的100.6%,加中央返还及补助180.4亿元、区县上解156.8亿元、上年专项政策性结转使用0.5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8.3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我市地方债券56.0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0亿元等,收入合计1557.1亿元。市级财政支出完成995.2亿元,增长4.9%,完成预算995.1亿元的100%,加上解中央支出86.4亿元、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8.2亿元、专项政策性结转下年使用1.5亿元、地方债券支出56.0亿元、划转水利建设基金12.1亿元、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4亿元等,支出合计1557.1亿元。市级预算收支平衡。
市级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98.8亿元,增长12.8%,完成预算的100.2%;营业税386.3亿元,增长15.7%,完成预算的103.0%;企业所得税246.1亿元,下降9.4%,完成预算的77.4%,未完成预算主要因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利润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总分机构纳税办法调整等造成我市企业所得税大幅减收;个人所得税177.8亿元,增长3.8%,完成预算的92.2%,未完成预算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行业从业者收入增长放缓所致;契税103.2亿元,增长24.3%,完成预算的132.3%,超预算较多主要是落实各项扩内需政策,房地产市场回暖,土地交易市场趋于活跃,带动相关税收增长;土地增值税27.2亿元,增长54.5%,完成预算的164.5%,超预算较多主要是税务部门对以前年度土地增值税进行大力清算,入库税款大幅增加。
市级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69.3亿元,增长3.0%,完成预算的105.5%,超预算主要是增加了志愿者工作相关经费等;公共安全73.4亿元,下降0.5%,完成预算的104.1%,超预算主要是加大了政法装备建设的投入;教育法定支出141.7亿元,增长8.8%,完成预算的100%;科技法定支出41.7亿元,增长8.8%,完成预算的100%;文化法定支出15.0亿元,增长10.3%,完成预算的100.7%;卫生法定支出35.4亿元,增长11.8%,完成预算的100%;农业法定支出40.9亿元,增长12.5%,完成预算的100%;环境保护22.4亿元,增长13.8%,完成预算的103.3%;社会保障和就业56.6亿元,增长1.5%,完成预算的100.3%;城乡社区事务37.5亿元,增长0.2%,完成预算的100.7%;交通运输89.2亿元,增长19.0%,完成预算的96.6%,未完成预算主要是创新公共交通补贴核算机制,细化预算,压缩成本,公交补贴资金减少。
市级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增加财力6.5亿元,按照《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有关规定及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要求,市级财政超收增加的财力主要用于:一是增加法定支出0.1亿元,主要是增加文化支出0.1亿元,用于文化单位投入;其他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支出均已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二是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4亿元,在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字是按照预算执行情况初步汇总的,在地方财政决算编成后,还会有变化。
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正常。财政收入经历了见底、复苏、回升的过程,完成了年度预算;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事项得到保障;财政收支平衡,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在经济和政策双重影响下,2009年财政收入形势非常严峻。财税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通过清理欠税、稽查补税等方式,深入挖掘增收潜力,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冲击,特别是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办法调整导致减收118亿元的巨大影响,经过异常艰苦的努力,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三)2009年为完成预算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积极“扩内需、保增长”,支持经济发展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多渠道帮扶企业。统筹安排50.0亿元,迅速落实帮扶企业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运用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强企业应对危机能力。积极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注重财政资金与创业投资、担保、再担保、政策性保险等金融手段协调配合,财政累计投入165.7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682.5亿元,总体放大效益10.2倍,企业融资能力明显提高。认真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171.5亿元,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多渠道筹集政府投资资金309亿元,支持以民生工程、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财政部代理我市发行政府债券资金56.0亿元,拨付中央扩大内需专项资金12.1亿元,积极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及生态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倾斜,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落实消费促进政策,切实增加有效需求。实施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各项补贴政策,减轻居民负担,增强消费能力。认真落实汽车、住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拨付补贴资金3.7亿元,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7.3万台,“以旧换新”产品42.1万台,汽车摩托车13446台,城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支出外贸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增加出口信用风险补助等,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外部需求。
2.切实“调结构、上水平”,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在全国率先实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试点,51项产品入选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采购自主创新产品33.1亿元,推进科技产品产业化。打造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中关村信用贷款风险补贴资金,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凝聚智力资源。制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全市已有71家单位101个项目进入改革试点范围,激发企业和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活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225家,占全国的22%,数量居全国首位。
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多渠道筹集节能减排资金,完善投入机制,综合运用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多环节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实施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奖励,改造项目平均节能率达到20%。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奖励污染减排项目66个,涉及投资6.3亿元,推动节能减排向内涵促降发展。支持循环经济,回收电子废弃物36万台,切实消减污染排放,不断拓宽首都绿色发展新途径。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投入资金13.0亿元,支持文化创意、体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提升首都经济质量。完善政府对国有经济的宏观调控,注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10.0亿元,通过注资等方式,对现代制造业等增加投入,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通过补偿性支出方式,支持国有企业重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投入资金7.0亿元,已实施工业重大项目31个,奖励14家“三高”企业退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3.全力“惠民生、保稳定”,首都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拨付资金125.6亿元,认真落实57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增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农村及薄弱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投入33.5亿元,落实义务教育减免政策,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生和高中残疾学生学杂费,促进教育公平;支持200所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达标,改造300所农村教师集体宿舍;累计在10个远郊区县创办24所名校分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所需经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投入0.7亿元,用于学前教育扩班等,缓解入园难问题。投入19.7亿元,提升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和职业教师素质,支持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健全政府助学体系,投入资金4.2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5.2万名,实现助学贷款政策全覆盖。市级投入9.0亿元,启动各级各类学校既有建筑抗震排查加固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卫生投入机制,研究制定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支持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快社区文化室等基层文化场所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数字电影厅行政村全覆盖、图书馆街道全覆盖。拨付1.5亿元,修缮颐和园、十三陵等20处重点文物,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升社会人文素质。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标准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年企业和居民合计受益97.3亿元。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156万人,在全国率先实现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和制度全覆盖;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为4.5万名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全面实施福利性养老金等11项老年优待政策,惠及城乡200多万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力度,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0元。率先在全国实现丧葬费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全覆盖。统筹和规范医疗、临时救助制度,实现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全覆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措施,投入29.6亿元,其中:通过实施企业岗位补贴,稳定就业岗位7.3万个;统一城乡就业优惠政策,10.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健全就业特困人员托底政策,提高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额度,实施再就业援助和零就业家庭动态帮扶机制,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0.38个百分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建立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安居工程建设,拨付棚户区改造试点资金10.0亿元,解决8000余户居民住房问题;累计投入廉租住房建设及廉租家庭租赁补贴资金15.5亿元,享受廉租住房保障政策家庭达1.9万户;推进旧城区历史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投入资金10.0亿元,修缮旧城房屋3.3万间,惠及居民2.45万户。
支农投入机制不断创新。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投入5.0亿元,新增设施农业4.3万亩,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拨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7亿元,改造高标准农田19.4万亩,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垃圾处理,改善农村面貌。拨付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补贴1.8亿元,农民参保达24.2万户次,增强农业减灾抗灾能力。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投、农担公司正式开始运作,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设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统筹安排3.0亿元,加快海淀区北坞村、朝阳区大望京村改造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首都“宜居”水平稳步提升。拨付大气污染治理资金17.0亿元,重点实施文保区7.5万户平房居民“煤改电”工程,加快淘汰高污染黄标车10.6万辆,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000辆,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拨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9.4亿元,运用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城中村”、“边角地”环境整治,拆迁居民3.6万户,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打造良好的出行环境,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落实公共交通补贴112.0亿元,公交出行率达到38.9%。投入资金8.8亿元,认真落实各项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增加药品储备,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为本市约170万重点人群免费接种疫苗。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饮食用药安全。统筹资金12.0亿元,积极推动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力支持“平安北京”建设。
4.注重“抓改革、增效益”,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新的市与区县财政体制有效落实。新增区县财力213.0亿元,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在收入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缓解区县资金紧张矛盾,增强区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逐一明晰划转事项及资金,加强下划资金监督管理,广泛调研、落实责任,制定促进区县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鼓励和调动区县发展积极性。转变原有市级“以钱推事”和区县“等钱干事”的惯性思维,强化效益理念,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增收节支效果逐步显现。建立全市组织收入工作责任机制,强化财政收入统计分析,加强信息沟通,强化服务职能,完善征管手段,全力以赴组织财政收入。严格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在连续三年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出国、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费用5292.8万元,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加大公务卡实施力度,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进一步完善公务车、办公设备配置等实物标准,推进机关节能降耗,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预算管理改革效能进一步增强。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提升预算完整性。调整完善预算分配机制,深化结余资金管理,引导部门从“争增量”转向“挖存量、抓整合、保重点”,增强政府资源统筹配置的科学性。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部门预算改革与投资评审、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改革的衔接配合,增强财政改革的整体效能。评审各类项目8999个,审减资金102.4亿元;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扩大考评范围,全年对9个部门及305个项目进行了考评,资金规模达到70.0亿元,部门的绩效理念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强化资产处置收益管理,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处置收益缴入国库,事业单位上缴财政专户,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试编资产购置预算,以存量调控增量,实现资产动态管理全覆盖。创新补贴核算机制,对轨道交通补贴实行“超亏递减补偿、减亏固定比例分享”,对地面公交成本费用量化核算标准等,节约各项补贴资金17.8亿元,提高财政补贴效益。
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推进。完善预算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预算的部门从30家增加到45家,并可通过电子查询了解部门预算详细信息,提高预算报告明细程度和易读易懂程度。坚持按月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寄送预算执行分析报告,逐步健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预算透明度。
各位代表,2009年财政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随着中央及我市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效果显现,以及财政调控手段日渐完善,财政形势逐步向好。在看到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难度加大。从中长期平衡看,涵养壮大财源的任务十分繁重,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财政资源配置仍需优化。面对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与财政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切实满足民生需求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三是财政资源使用效益尚需提高。部分财政资金存在使用绩效不高、引导作用不强、支持重点不突出的现象;一些部门资产仍存在闲置浪费、存量调整与增量分配脱节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关于2010年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10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结合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010年预算草案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支持结构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支的整体安排是: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计划安排2209.2亿元,增长9.0%;全市地方财政支出计划安排2301.5亿元,增长7.8%。
根据《预算法》和《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重点报告2010年市级预算草案的编制情况。
(一)2010年市级预算安排情况。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计划安排1226.0亿元,增长9.1%,加中央返还及补助182.5亿元、区县上解164.5亿元、上年专项政策性结转使用1.5亿元,收入合计1574.5亿元。市级地方财政支出计划安排1060.0亿元,增长6.5%,加上解中央支出76.7亿元、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23.1亿元、专项政策性结转下年使用1.6亿元、划转水利建设基金13.1亿元,支出合计1574.5亿元。市级预算安排收支平衡。
(二)2010年市级预算安排考虑的主要因素。
综合分析影响2010年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预计2010年财政收支紧张矛盾会更为突出,必须审时度势,统筹考虑,科学安排。
1.收入预算安排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2010年,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财政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财政增收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多。一是国际经济逐步企稳向好。在经历了2009年的全面调整后,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发达经济体逐步复苏,主要国际组织普遍调高了2010年经济增长预测,我市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二是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更为坚实。中央已明确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国内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继续提速,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奠定基础。三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不断增强。从发展目标看,“三个北京”发展战略加紧实施,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世界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首都经济实现新跨越创造良好条件。从需求动力看,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城市南部地区及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为投资的持续扩展奠定了基础;在国家出口政策和国际市场复苏的带动下,预计外贸出口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逐步落实,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从三次产业的支撑作用看,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增速有望继续加快,2010年第三产业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项目有望在2010年形成新的产能,进一步带动工业增长;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第一产业也将保持稳定增长。总体说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企稳向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日益显现、我市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态势继续向好,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更为坚实。
其次,财政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为财政增收带来隐忧。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初级产品价格攀升,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尚待时日;国内经济面临内需后劲不足、外需恢复乏力、政策刺激空间缩小、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等压力,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为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增加了难度。二是政策性减收因素对我市财政收入影响明显。从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角度看,2010年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同时,2009年提高企业所得税预缴率势必造成汇算清缴减收,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办理企业所得税退税、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建立专项损失准备金而清算退税等因素,均会减少财政收入。从财政收入结构角度看,2009年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下,我市汽车产销量、房地产交易量均大幅增加,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较高。当前,随着我市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已经面临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而高房价给未来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带来隐忧。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和汽车销售优惠政策逐步调整,2010年汽车与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同时,受总部型经济影响,我市企业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近三成,企业所得税在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微观效益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加上总分机构缴纳企业所得税受政策影响明显,财政收入的波动性较大。三是2009年财政收入中包含的税务部门清理历年欠税、稽查补税等一次性非常规增收因素,2010年将不复存在或减弱。
综合考虑以上各项因素,依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10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中“收入预算编制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规定,结合财政收入与GDP的弹性分析和历史数据测算,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安排为9.0%,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安排为9.1%。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力争圆满完成。预算执行中如有超收,除按照《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规定“优先用于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和其他必要的支出”外,将一律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使用时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
2.支出预算安排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
依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10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中“支出预算编制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规定,2010年,市级财政支出安排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统筹力度,增加对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文化、计划生育等法定支出的投入,推进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2010年市级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
增值税安排110.2亿元,增长11.6%。主要依据近五年增值税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弹性系数,并考虑落实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增收因素,以及汽车消费需求的外部效应、外需不确定性等减收因素进行测算。
营业税安排434.6亿元,增长12.5%。主要依据近五年营业税收入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弹性系数,并考虑首都第三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增收因素,以及房地产市场尚不稳定、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等减收因素进行测算。
企业所得税安排276.4亿元,增长12.3%。主要考虑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显现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等增收因素,以及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等减收因素进行测算。
个人所得税安排193.5亿元,增长8.8%。主要考虑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税源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征管效率提高等因素进行测算。
(四)2010年市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安排情况。
1.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资金支出161.9亿元。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11.4亿元,增长11.3%。大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电子城IT产业园、亦庄数字产业园发展,增加对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的扶持力度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安排63.6亿元;确保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投入,落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方配套,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安排46.5亿元。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安排经济结构调整资金50.5亿元。其中,工业发展资金7.0亿元,落实产业调整振兴方案资金5.5亿元,注重发挥引导作用,支持重大技术改造及都市产业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10.0亿元,推进国有经济合理布局;中小企业发展资金5.0亿元,完善扶持体系,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文化创意和体育产业发展资金10.0亿元,旅游产业发展资金3.0亿元,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外贸发展及服务外包扶持资金1.5亿元,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商业流通发展资金2.0亿元,支持特色商业街改造、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等,活跃消费市场;高级人才奖励资金3.0亿元,吸引各类人才在京创业发展;节能减排专项资金3.5亿元,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2.农林水事务支出58.0亿元,增长12.7%。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重点支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安排3.5亿元。新增设施农业4万亩,安排6.0亿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等,安排8.6亿元。落实新农村建设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安排3.1亿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林健康经营,安排3.6亿元。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等,安排3.2亿元。解决我市用水困难,安排从河北省购水资金6.1亿元。
3.教育支出177.2亿元,增长11.9%。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维护教育公平。推进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建设等,安排89.8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安排19.7亿元。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安排42.5亿元,主要是:支持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安排16.0亿元;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等,安排11.0亿元;落实基础教育减免政策,安排4.3亿元。实施高校和中职院校助学政策,安排3.8亿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6亿元,增长16.0%。重点支持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工作,落实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补贴,保障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安排15.4亿元。提升医疗保障社区网络化服务水平,安排2.0亿元。支持扩大城乡就业,实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就业援助和就业奖励等政策,安排1.2亿元。落实供热补贴政策等,确保居民正常采暖,安排21.0亿元。
5.卫生投入39.4亿元,增长11.4%。在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和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1.3亿元,其中:文化投入16.3亿元,增长9.2%。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支持新建1020个“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安排19.2亿元。推动文物事业发展,落实文物中长期保护规划、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等,安排4.6亿元。支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等,安排3.7亿元。(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7.环境保护支出24.2亿元,增长8.1%。安排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17.0亿元,以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果为重点,推进城区20吨以上燃煤锅炉改造,继续在非文保区推行平房燃煤改用清洁能源,加强远郊区县燃煤锅炉集中供热整合,实施污染减排“以奖代补”政策等。统筹安排9.9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安排8.1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补贴及管网维护等。
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2亿元,下降3.2%。增幅下降主要是2009年安排长安街道路工程改造资金3.2亿元,2010年无此因素。在确保城市管理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改造等,安排环境整治资金10.0亿元。针对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实施交通疏堵工程等,安排6.6亿元。提高环境卫生质量,落实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经费等,安排资金6.1亿元。另外,在政府性基金中安排廉租房保障资金19.0亿元。
9.交通运输支出89.6亿元,增长0.4%。继续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安排一卡通交易、运营亏损等公共交通补贴78亿元,此外,通过退库等方式安排51.3亿元,公交补贴合计129.3亿元,确保公共交通稳定运行。对出租车、农村客运给予燃油补贴,减轻油价调整的影响,安排6.3亿元。
1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4.5亿元,增长1.0%。主要用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依法履职经费,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等支出。
11.公共安全及国防支出75.2亿元,增长2.5%。重点支持科技强警,加强政法系统装备建设,保障执法办案经费,提高消防救援能力等。
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0亿元。按照我市对口支援什邡市筹资计划安排,用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等。
13.安排防范财政风险资金52.8亿元。其中,预备费31.8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的3%;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3.0亿元,增强应急能力。偿债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资金18.0亿元,防范财政风险。
三、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2010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从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的客观需要出发,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坚持保持增长与优化结构并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加强调控与深化改革并重,减税增支与增收节支并重,增加供给与提高绩效并重,全力推进2010年各项工作。
(一)更加突出结构调整的重要地位,提升经济增长内在动力。
着力保持需求稳定增长。继续促进消费需求,按照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原则,落实各项居民补贴政策,完善强农惠农财税政策,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即期消费能力。推动世界城市建设,大力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商品和服务消费,完善家电下乡等补贴政策,不断扩大城乡消费需求。合理安排政府投资,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拓宽财政资金与金融手段的配合运用,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投入,发挥好创业投资基金、担保、再担保的作用,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整合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积极引导扩大民间投资需求,培育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积极稳定和扩大外需,完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提升社会投资和消费意愿,增强经济内生活力。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要求,统筹政府产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高端产业,集中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和重大科技及产业项目。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研发、结算、采购、营销中心以及民营企业总部在京落户,增强总部实体经济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和贡献程度。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支持新能源车应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照明产品推广等工作顺利开展,增强节能效果。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继续支持淘汰黄标车,推进农村地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推进电子废弃物处置、农村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清洁生产,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增强科技对重点产业的支撑力量,完善科技经费保障机制,鼓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接,提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科技企业融资能力,完善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贸易融资通道,落实对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贴息、风险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健全创业孵化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机制,加快人才聚集,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增加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规模,扩大科技产品应用范围,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工作,推动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重大财税政策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更加突出公共资源向民生倾斜,推动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教育优惠政策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投入,加快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及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支持信息资源下乡入户,促进文化惠民;推动全民健身,支持开展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水平,增强首都文化、体育休闲城市功能。
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机制,落实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及低收入家庭临时救助制度,不断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条件。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老一小”、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520元,推动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积极促进就业,健全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和大学生就业支持力度,完善就业岗位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助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创新政策性住房资金筹集机制,支持加快中小户型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大力推进老城区危旧房修缮整治、棚户区试点改造,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全力建设“平安北京”。落实政法部门经费分类保障政策,重点保障办案经费、技术装备升级改造等,逐步实现政法经费保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支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努力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加大法律援助支持力度,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健全首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保障,完善煤、热、气、电供应保障及管线维护,提升城市运行水平。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首都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更加突出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体化新格局。
发挥新体制对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理清市与区县事权范围与支出责任,健全“权、责、利”相对等的运行机制,完善制度,强化责任,促进财力划转与市对区县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有机结合,提高体制运行效率。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益。建立健全区县支出责任激励机制,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提升科学发展能力。
巩固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动农村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以农投为核心、农担和农基为支撑的农村投融资平台作用,鼓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涉农业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增加“三农”投入。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贴政策,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完善支持区域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重点功能区资源整合,理顺体制,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创新发展、共享发展。以改善民生和人居环境为重点,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绿化隔离地区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南部地区重大公共服务、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端产业在南部地区聚集发展,努力把南部地区打造成我市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积极推进生态涵养区水源地保护、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提高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促进沟域经济、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增强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新城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更加突出增收节支长效机制建设,确保预算执行均衡稳定。
重点加强收入管理,努力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财源涵养工作,充分发挥体制、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做好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形成合力巩固主体财源、培育后续财源、优化财源结构。健全部门、区县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财税库银联网,强化经济财政运行分析,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
坚持厉行节约,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行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国、车辆、接待、会议、印刷等经常性支出实行零增长。原则上不安排楼堂馆所修缮、购置经费,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和升级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公务卡改革,规范公务消费行为。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发挥定额标准对资源耗费的控制作用,不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防控财政风险,努力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统筹财政中长期收支平衡,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财政支出与金融手段相配合的政策研究,努力降低融资成本,避免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完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加强补贴资金管理。健全政府债务实时监控、统计制度,加强政府债务分析预警,降低财政运行风险,提升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五)更加突出统筹集成和绩效管理,提高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继续细化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健全预算决策机制,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加大统筹力度,对财政专项资金、事业经费进行整合和集成,对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细化管理,努力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部分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估机制,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因素和权重的合理性,增强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推动政策信息库、滚动项目库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细化项目分类,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增进预算执行的高效率。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完善绩效目标管理体系,扩展部门自评范围,建立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制度,并向市人大财经委进行报告,强化各部门“花钱讲效益”的绩效理念。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完善资产管理平台,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及收益监管,进一步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全过程制度体系。
坚持依法理财,提高财政工作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把依法理财、廉洁理财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继续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民生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等监督检查,巩固“小金库”治理工作成果,严肃财经纪律。积极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继续扩大提请市人大审议的部门预算范围,拓宽预算信息公开渠道和形式,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监督,着力打造阳光透明财政。
各位代表,2009年财政经历了尤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的预算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做好长期应对更大困难的准备,努力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任务,加速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为构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