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救援队震后援助海地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1日17:0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 特稿:灾难中见证着担当与关爱——海地“1·12”地震30天纪实

  新华社记者

  2月11日,那场让整个太子港地动山摇、震惊国际社会、遇难人数可能超过20万的里氏7.3级强震,已经过去30天了。

  30天来,国际社会见证了海地人民在地震中遭受的痛苦与磨难,感动于他们在地震后擦拭泪水、面对未来的坚忍与不屈。

  30天来,海地人民见证了国际社会在震后伸出援手的急切与无私,感受着中国人民跨越大洋的道义担当与深深关爱。

  大灾大难,更显大爱无疆。海地强震,在数小时内就转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救灾行动。在这场“全球总动员”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积极地履行了自己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展示了救死扶危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搜救——尽200%的努力

  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一场里氏7.3级地震突袭海地,震中就在首都太子港16公里外。

  “整座城市陷入昏暗之中,民众坐在街道上,无处可去,”国际慈善组织粮食济贫组织负责人多默森特说,“一些人拼命奔跑,哭喊,尖叫……”街道边,几乎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都覆盖着混凝土残渣。

  “没有人,没有药,没有解释,什么也没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的女儿就该这样死去?”太子港圣埃斯普里医院外,弗朗西亚怀抱奄奄一息的女儿,泪流满面。

  海地在求救,世界听到了。

  刻不容缓。地震当天,联合国即宣布向海地提供1000万美元紧急援助。与此同时,多米尼加、委内瑞拉、美国、法国、冰岛、加拿大、巴西等国的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向海地集结。

  海地在求救,中国迅速采取救援行动。

  得知海地发生强震的消息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迅速作出指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做好援助海地的准备。

  当地时间14日凌晨2时20分,由60名专业援救队员、医疗救护人员和地震专家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携带各种抢险救护装备和大量药品,乘包机在无空中管制、无地面保障、无人指挥的状态中盲降太子港机场。美联社如此感叹:“中国的救援队第一批赶到,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能力。”

  搜救工作,实际上是在与死神赛跑。顾不得20多小时长途奔袭的疲惫,救援队队员们直奔坍塌的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总部大楼。而一直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同样经受了地震考验的中国维和警察们早已开始搜救。

  “当时顾不上危险,地震过后救人是有黄金时间的,再晚了就没办法救人了。”中国维和警员汪雪艳与加拿大籍同事马丁在震后2小时,靠着简单的工具,从坍塌的联海团总部大楼救出了5个人。有谁知道,在地震发生前10多分钟,汪雪艳才刚刚走出这座大楼,与死神擦肩而过。

  同样是在联海团总部大楼的这块废墟上,中国防暴队58名队员找来撬棒、锄头等工具,拼死抬石块、扒土堆,一个个虚弱的生命被救出。但废墟下被埋压着的他们最亲爱的战友,却已听不见他们声声的呼唤。

  天气潮湿、闷热,现场发出阵阵刺鼻的异味。中国救援队两天一夜连续苦战,6层楼板被打通。联海团团长安纳比、副团长达科斯塔、中国维和警察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的遗体全部被挖出。至此,中国救援队员们个个双眼浮肿、双臂肿胀。

  为中国救援队的精神所感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7日来到救援现场,对队员们一连用中文说了三遍“谢谢”。

  联合国自海地地震发生第二天起降半旗致哀,并举行仪式哀悼所有遇难者。世界多国也点亮蜡烛,献上鲜花,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1月20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群众挥泪送别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8位中国维和警察。

  痛别战友的泪水还未擦干,中国救援队员们立即转战重灾区,钻入建筑缝隙里寻找生命迹象。正如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王志秋所说,“只要有一线希望,队员们都会尽200%的努力”。

  救援黄金72小时已过,各国救援人员和太子港人却“不抛弃、不放弃”。震后8天,年仅7岁的男孩奇奇被救出,他面带笑容、张开双臂迎接新生的画面感动了世界;震后11天,一名靠饮料饼干度日的男子被救出后对救援队员说了声“谢谢”;震后15天,17岁的女大学生达琳·艾蒂安微弱的呼救声被当地居民听见,再次创造了新的生命奇迹……

  救援——让我轻拭你的伤口

  海地,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面对这场特大灾难,国际社会的援助必不可少,而海地人民最急需的,就是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药品!

  一年半前刚刚经历汶川地震的中国人民,感同身受。在首批赶往海地的国际救援队中,就包括一支由15人组成的医疗分队。1月25日,一支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又赶到太子港。

  震后的第三天,一面用中文和法文写着“中国人民帮助您”的大横幅便飘扬在海地总理府前的广场上——这里是中国医疗队设立的医疗点之一。当天,便有110名受伤灾民接受了医疗救助。海地总理礼宾官对中国医疗队员感慨地说:“你们是第一支来总理府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救援队。”

  “作为一个母亲,我十分心疼那些受伤的孩子。有一个女孩让我十分感动,她只有七八岁,头皮上有巴掌大的撕裂伤,志愿者给她做了简单缝合,但已严重感染的伤口满是脓血。我给她做清创时,她疼得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但强忍着不肯哭出声来,”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张雪梅说起这些,心里还有些酸。

  地震给海地人民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伤害,还有心灵的创伤。但中国医疗队员们发现,由于语言障碍,心理疏导工作面临困难。于是,他们编写了灾后心理疏导常识,并翻译成法文。1月20日,当22岁的海蒂拿到中法文对照的“灾后心理疏导常识”宣传单后,读得十分认真。这是在地震中失去两名亲人的她,接受的第一次灾后心理疏导。

  据不完全统计,震后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共有近70个国际救援队赶赴海地,设立了约80家野战医院。

  震后的海地,如同遭遇了一场战争浩劫:房屋坍塌、道路中断、电力和通信中断、饮用水和食品匮乏。成千上万的灾民,缺衣少食,等待救助。而仅有一条跑道的太子港机场,可以接纳的援助物资实在有限。为此,与海地相邻的多米尼加共和国专门在该国与太子港之间建立了一条人道主义走廊,以加快运送救援物资。

  大灾当前,特事特办。来自中国的救灾物资,以打破常规的方式得以调集。中国部队官员协调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在24小时内紧急从北京、南京、上海、石家庄、珠海等5地筹措了90吨人道主义救灾物资,于1月16日中午紧急装运飞往海地。

  10天之后,来自中国的第二批救灾物资又抵达太子港机场。此时,中国向海地无偿援助的第三批人道主义救灾物资也已集结完毕,可随时启运。

  在物资紧张的地震灾区,救灾品的发放往往需要安全保护。中国维和防暴队的官兵承担了在一些救济物资发放点维持秩序的任务。“每次派发的物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在发放完毕时,需要格外警惕,要尽量避免人群情绪过激,发生事端,”参与分发任务的防暴队员郭辉告诉记者。

  中国对海地的无私援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海地抗震救灾给予了强有力支持和慷慨无私的帮助,中方救援人员在海地的英勇表现令人感动。

  海地总统普雷瓦尔2月7日在会见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王书平时说:“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与医疗防疫救护队给我们带来的帮助。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最近在太子港开设了流动医疗点救治灾民,为医治震后创伤发挥了很大作用。”

  重建——以海地人民的名义

  埋葬死者,救治伤者,擦干眼泪,清理废墟,海地人民的生活还要继续。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他们坚定前行,重建家园。

  “我家住在中国帐篷,”每逢别人问起,小小少年安杰罗总是这样激动地回答。

  在太子港德尔姆斯附近的一处灾民安置点,有十几顶来自中国的救灾帐篷,天蓝色的篷布和鲜艳的五星红旗标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中国帐篷又高大又宽敞,只有成员多的家庭才能分到它。

  “我们家有27个人都住在这个帐篷里,”小安杰罗的家总是招来邻居们羡慕的目光,他对自己的新家也很满意,“谢谢中国朋友”。

  “闻声救苦,己饥己溺”。救援海地,体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生命和人权的尊重。“中方愿意同国际社会一道,帮助海地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宣告世界。

  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向海地提供48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和救护援助,以及36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中国慈善总会还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全国慈善机构一起行动,积极、主动、热情接收社会各界对海地灾民的捐赠。

  1月30日,太子港东郊的团结博爱孤儿院。几十个孩子围坐在草地上晒太阳,时而嬉戏,时而歌唱。他们虽然瘦弱,但脸上并没有多少忧伤。围墙内足球场大小的院落似乎就是他们的伊甸园。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百忙之中给孩子们送来了水、食品、文具和帐篷。

  “希诺瓦(中国人)!”“希诺瓦!”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冲着“中国蓝盔”兴奋地挥手。4个月大的女婴黛安娜躺在襁褓里,睁大了眼睛看着一张张友善的黄色面孔。“地震发生后,这是我们接到的第一笔捐助,”孤儿院创办人德瓦斯雷夫人的女儿蕾切尔女士告诉记者。

  海地总理府负责援助物资的总协调人杰西·贝勒里夫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帮助海地人民,这种情感发自内心,“我想以海地人民的名义,向你们说声谢谢”。

  尽管中国在这次灾难中牺牲了8名维和警察,但中国公安部依然决定向海地灾区增派4名联合国维和警察。在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撤出后,中国维和警察和维和防暴队仍将坚守在海地,守护着这个加勒比岛国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震后的满目疮痍,海地的重建之路绝不轻松。初步估计,海地灾后重建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需资金高达约10亿美元。重建工作如何着手,海地人民和国际社会都在努力探索。

  在海地震后重建的部长级国际会议上,与会者制定了援助海地的原则和行动路线图。海地政府着手组织大规模的搬迁工作,将灾区民众转移到郊区或农村地区。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太子港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更多灾民帮助清理地震瓦砾,恢复公共服务设施。

  在太子港,人们停止了悲泣,废墟前又摆起小摊,所售商品从小吃、朗姆酒到小电器、工艺品。关张多日的理发店重新开门,恢复营业的银行前排着长队,超市里人头攒动。在清理废墟的现场,传出传统康巴音乐声。炽烈的阳光下,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时相互微笑问候。

  经历过政变、骚乱、贫困和饥荒之苦的海地老人让·弗朗索瓦在临时开辟的灾民营地里立起帐篷,他缓缓对记者说道:“灾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还拥有希望。”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