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友呼吁山西地震局开设微博有利于更快辟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2日10:02  人民网
网友呼吁山西地震局开设微博有利于更快辟谣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网友呼吁山西地震局开设微博有利于更快辟谣
段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网友呼吁山西地震局开设微博有利于更快辟谣
姚晓晨:人民网要闻部采编组组长。

  主题:山西人深夜上街避震与政府黄金4小时应对

  主持人:胡江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合办: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新浪论坛

    人民网舆情频道微博(http://t.sina.com.cn/1665003262)

  访谈时间:2010年2月21日15:00

  舆情背景:

  2010年2月21日凌晨,有电话、手机短信传播山西某些地区在21日2点-7点有地震。有些村里面广播说,接到上级通知,有大地震,请村民注意逃避。山西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几十个县市灯火通明,人们挤上街道,焦虑加凑热闹地等待“预言”的发生。不过事后并没有地震发生。由于没有省、市一级的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各地反映不一。有网友称凌晨4点左右,一些地区村里的广播确认该信息是谣言,请村民安心休息。有太原网友称,凌晨3点到6点,地震监测中心电话一直处于无声状态,大街上的老百姓人心惶惶,只有少部分民警维持秩序。

  虽然是凌晨,但是网络上充斥了有关该事件的贴文。在谣言传播之际,有核实消息真实性的,有告之网友赶快逃生的,甚至还有造谣“此刻已地动山摇”的。在辟谣后,有大骂造谣者的,有质疑政府部门没有及时辟谣害的民众恐慌的。

  直到21日6点20分,山西省地震局网站才紧急发布公告称“近日有地震”的传言,请大家不要信传。保持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人民网舆情频道、新浪微博和新浪杂谈,联合举行这次访谈。首先请三位嘉宾跟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姚晓晨:各位网友大家好!

  段鹏:人民网的网友,大家新年好!

  胡泳:各位网友大家好。新年愉快!

  记者还原事实真相

  主持人:前不久,人民网舆情会商室提出突发事件政府“黄金4小时”应对的概念。在此次山西“地震谣言”事件中,多个地方出现大规模群众上街躲避地震,应当说是一次巨型群体性事件了。在网络时代,网络社区的信息流传快而且广,这是对政府新闻发布的挑战。首先我们请报道该事件的人民网记者姚晓晨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所了解的情况吧。

  姚晓晨:2月21日早上,人民网要闻部编辑通过舆情频道获悉网上出现“山西近日有地震”的传言,并引发当地多个市县居民恐慌。要闻部编辑立即全面搜集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等多方面信息,第一时间联系山西地震局、人民日报山西分社以及大同当地人员等。9时许,人民网主页发布本网独家原创《山西出现“近日有地震”流言 地震局已发公告辟谣》,对传言始末进行了详细报道,还原事实真相。

  其实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谣言止于智者。有的时候可怕的不是谣言,而是传播谣言的人。大家还是应该注意一下信息的来源,不要误听误信。不要轻信什么小道消息、内部消息。还是应该相信权威媒体,主流媒体。随着现在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人人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如何辨别真伪,我想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而我作为媒体人的职责就是还大家一个真相,还受众一个清晰的世界。谢谢大家!

  网友“牛博资深五毛”:请问姚晓晨老师,人民网作为一个官方网站,为何可以比很多商业网站的反应还要快速?

  姚晓晨:我介绍一下整个采访过程:今天一上班,我就收到领导和同事发来的一篇博客《山西发明“等地震”》。我通过对网上信息的筛选,发现百度贴吧、各大博客、天涯论坛、微博等众多网站上,充满了满腹愤怒和不解真相又有些疑惑的网友,于是立即着手组织稿件以正视听。上午获得消息之后,山西省地震局网站、太原地震局网站已经无法打开,记者掌握的山西地震局电话也一直是忙音。我和我的同事经过多方努力联系上了山西阳泉地震局,一位姓荣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博客内容的真实性,山西各地均出现了半夜上街“等地震”的情景。凌晨5点半山西省地震局致电要求他们火速进行辟谣。

  “4小时”比“24小时”好

  网友“曝光的胶卷”:胡老师(不是主持人),您好,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请您从专业的角度谈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法则的

  胡泳:毫无疑问,4小时比24小时好。因为整个互联网在向即时网络方向发展。

  网友“曝光的胶卷”:请问姚晓晨老师,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人,您是怎么看待这次地震门事件的,您觉得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出在哪?

  姚晓晨:其实早在1月份的时候山西青年报就报道过,山西省为努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修订了《山西省地震应急预案》,并且根据省政府安排,在2010年1月6日至13日,对预案涉及的军区、卫生、民政、宣传等部门进行为期一周的检查。为此,很多部门还专门开展各种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医院等单位的正常演练活动,遭到部分市民误解,以为要发生地震了。

  地震局刚刚辟谣之后,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4.8级地震。由此引发了网友对地震局的质疑。我想着也是导致此次“等地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问题应该有三方面:1、造谣者借机煽动,网友们误听误传;2、政府部门对辟谣后发生的地震始料未及,回应力度不够;3、“等地震”当晚,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更快,信息更加顺畅一些。

  胡泳:凌晨处于非工作时间不是难题吧。相关部委在公众下班后的夜晚发布重要决定的举动,已经有多次,比如国家发改委关于提高成品油价格的通知就是在晚上10点左右发布,而最著名的例子是财政部在半夜宣布上调股票印花税。还有工信部在晚上9点多宣布推迟预装绿坝。所以不要拿非工作时间来说事,关键是政府是不是急人民之所急。

  网友“十里东汽”:给主持人提一个问题,主流媒体如何看待新浪微博这样的新型传媒?他们在未来的突发事件和社会舆论场中会扮演什么角色?

  主持人:人民微博都出炉了,你就应该知道主流媒体怎么看待微博这种新型传媒了。微博和手机的紧密结合必然加速突发事件传播的速度。至于舆论场的话就与微博客的网友身份有关了,关注不同话题的就有不同的舆论场,微博客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政府需要有担当的勇气

  网友“曝光的胶卷”:胡泳老师,现实中,很多基层干部对媒体、特别是“黄金4小时媒体”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跟现在的行政组织体系有没有关系

  胡泳:当然跟传统行政组织体系有巨大的关系。我们的行政组织讲究出事以后,层层请示汇报,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这样在等待中过去了。他们可能想到的是这样才叫负责,其实,贻误时机是最大的不负责。

  主持人:在新媒体时代,消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大大加强,同时也造成了谣言和小道消息更容易泛滥的客观现象。请问段老师,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技巧上应该有哪些改进?

  段鹏:从传播学的原理来讲,小道消息被称为“葡萄藤效应”,作为正常消息传递的主体渠道来说,“葡萄藤”也是必然会伴随存在的,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增强主流媒体渠道传播的力度和公信力。这时,只有及时公布信息才是解决办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主流权威的声音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葡萄藤”带来的负面效果。

  网友“小马过河”:胡教授,您好,很高兴在此与您交流。目前在谣言和群体性事件面前有一种怪现象:因为专家“怕恐慌”,所以群众“被恐慌”。当下“天下太平”的思想成为各个机关的通用思维定势,有什么办法能打破这种思维,充斥更多的真相呢?

  胡泳:第一,政府不要怕犯错,不要害怕群众,不要保官当头。第二,群众学会鉴别信息真假的能力。

  主持人:新浪方面发来信息,新浪脖友妖娆男:我建议地震局的相关部门来开个微博,以便第一时间通告天下。

  胡泳:任何一个官方机构开微博都需要相当的勇气。因为这会将其直接置于网民的鼻子底下,失去了层层中介的保护。如果官方机构或官员没有做好改变心态和语态的准备,恐怕在微博的阳光暴晒之下,会很难堪的。

  该给网民一些空间

  主持人:请教专家,政府对手机短信、微博客、QQ群等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是否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这是不是反映了某些领导干部的一个误区,即新媒体更多地视为威胁社会稳定、扰乱人心的洪水猛兽,而不是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

  段鹏: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我们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显然是根据我国现阶段传播力发展水平现状做出的规定,我并不认为这有很大的不妥,当然也存在改进的空间。因为如果缺乏主流的引导,从现在我国人民的基本素质和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仍然存在的敌对势力的角度来讲,缺乏管制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我的核心观点是,这种控制是必须的,可是执行层面上需要改进的程度还很多,在某种程度上该给网民一些空间。

  主持人:我们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黄金四小时媒体”的概念,强调的是政府新闻发布的及时性,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请段鹏老师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段鹏:“黄金四小时”是一个新的、比较好的口号,但是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光抢时间是没用的。危机公关的第一点是大方向的把握,第二是及时性,但不能本末倒置,不然可能导致公众更大的恐慌。目前我国的危机公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跟“非典”时期的教训相比,现在已经透明公开多了,最典型的就是这次的“H1N1”流感事件,我们的政府不断公布信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公开信息首先要保证方向的正确,这是我国处理危机公关的大方向。

  网友“大山子”:请问胡泳:是不是中央颁布个法令,让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建立一个快速反应舆情监测部门,就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呢?

  胡泳:很多地方和企业已经在这样做了吧。问题不在于获得舆情(当然前提是能获得舆情),而在于拿到舆情后怎么办。有担当吗?有办法吗?敢面对吗?能反馈吗?

  政府应当放下身段

  网友“曝光的胶卷”:胡泳老师,您好,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与新兴媒体应该怎样合作或者互动?请指教~

  胡泳:首先,政府要意识到,更多“非政府行动者”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公共决策过程,影响舆论。政府在决策上仍然处于中心,但在中心以外,则越来越多的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态,比如民众与媒体、民众与政府、政府与媒体、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等。

  其次,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政府官员应当学会应用新的互动工具,充分发挥个人化传播手段,主动将信息经由网络传递到最大范围。对于建立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公共治理体系而言,这样的努力必不可少。 今天,在很多政府机构的公信力都不敢让人恭维的情况下,这样做的益处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网友“曝光的胶卷”:姚晓晨老师,您好,在这次地震门事件中,政府的表现,如果是10分,您会给它打几分?为什么?

  姚晓晨:呵呵,打分就算了吧。说三个问题吧:1、造谣者借机煽动,网友们误听误传;2、政府部门回应力度不够;3、“等地震”当晚,大家其实都应该做得更好,更快,信息更加顺畅一些。

  主持人:胡教授:您一直在关心微博客,请问“围脖”这样的快速、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可以进行现场直播、个个都是“公民报道者”的新时代?这是一个全体网民和手机用户合力寻找和揭示真相的时代,政府该如何适应这个新技术媒体的格局,进行新闻发布和舆论反馈?

  胡泳:如果公民进入的场域,政府不进入,就会出现公民宁愿相信传言,也不愿相信所谓真相的怪象。政府应放下身段,以舆论促良治,而不是仅仅把舆论作为控制和引导的宾语。

  网友“曝光的胶卷”:胡泳老师,以我国现有的社会体制来看,让组织结构和系统设计来适应新媒体环境,好像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任务,但是,可不可以在局部做出适当变革?比如,统一口径、权威发布等等

  胡泳:还是可以的,比如深圳的新闻发布问责机制就对基层或中层处理信息的官员带来很大压力。根据《办法》要求,依法应当发布新闻而不发布或未在有效时间发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政策、重要工作,无故拒绝、阻挠记者合法采访,引起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对于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及时发布新闻,或者故意发布虚假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都将被予以行政“问责”,涉嫌犯罪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主持人:我们的嘉宾都很忙,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网友,谢谢嘉宾!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山西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