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索曹操墓系列之四:曹操遗令葬于邺之西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2日07:01  大河网-大河报
追索曹操墓系列之四:曹操遗令葬于邺之西冈
河北邺都遗址邺南城仁寿门西门豹祠,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时期

  

追索曹操墓系列之四:曹操遗令葬于邺之西冈
一些学者曾因此推测河北省临漳县的一座曹魏大墓是曹操墓。

  □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

  毛泽东为曹操翻案,以诗言志,以诗为先。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这是1918年8月毛泽东与罗章龙北上北京,路过河南时,即兴共同创作的一首联诗《过魏都》。“西田墓”就是曹操遗令中所说的自己的“西陵墓田”。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时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追剿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吟诵曹操《观沧海》,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毛泽东顿生击水之兴,不顾警卫劝阻,下海搏风斗浪。上岸后,毛泽东纵笔挥毫,写下《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尽管号召史家为曹操翻案,但同时深知:为曹操翻案,是史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故以诗词为先。

  同样,颠覆“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也不是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北朝墓群”所能完成的任务。

  同样,西高穴东汉大墓被确认为“曹操墓”,也不是考古学家所能完成的任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千多年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大众传媒积结的“冤案”,没有大众传媒乃至文学、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的“洗雪”,是不可能还曹操以“清白”、给曹操高陵以认同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因对曹操墓的广泛质疑而诞生的“曹操高陵现象”,也许正是大众认同“曹操高陵”在安阳的序曲,是暗夜的一道灵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秘阁《遗令》曝光“西陵”在邺

  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自洛阳挥师征伐高丽,途经安阳,“(二月)癸亥,上(李世民)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云: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于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李世民一方面说曹操“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将曹操比之伊尹、霍光,一方面说曹操“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但李世民认为这都是“天意”,不是“人事”所能左右的。

  尽管曹丕下过《毁高陵祭殿诏》,至少在李世民时代,曹操高陵仍然明晰可见,不是什么“谜冢”。甚至不是孤证。

  有唐一代,不少诗人题咏曹操“西陵”——刘禹锡:“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

  乔知之:“共看西陵暮,秋烟起白杨。”

  关乎曹操“西陵”,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记述明晰。

  元康八年,陆机以尚书郎出补“着作郎(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而作《吊魏武帝文》,该文转引曹操遗令,曰:“吾婕妤妓人,皆着铜爵(铜雀)台……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高陵”是曹操死后的陵号,“西陵”是曹操生前对其寿陵的一种称谓。

  李世民过邺地而凭吊“曹操高陵”,在邺都铜雀台上可望曹操“西陵墓田”——权威史料无不表明:曹操葬身在邺。

  邺——河南安阳、河北临漳都是邺,但邺地的中心,无疑是东汉魏国曹操的大本营——邺都。

  探索曹操墓,自当从他的邺都“起航”。

  邺都遗址不在河南安阳,而在河北临漳。

  从安阳出发,沿107国道北行至漳河大桥南岸东拐前行约5公里,然后北行约3公里,就到了邺都遗址。以现在行政管辖而言,邺都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香菜营乡邺镇村、三台村,东北约20公里是临漳县城,西南约20公里是安阳县城。

  曹操邺都大都被“浪漳河”冲走,“浪漳河”而今已经干枯。

  因为道路陌生,以为到了邺都遗址,我们的车子竟然左拐西下,一头扎入漳河南岸西侧的河道里。当发现不对劲儿的时候,倒也觉得走不走漳河大桥都是无所谓的事了——不但漳河无水,而且河道内还有一条采砂车碾出的河床小道。沿小道往北再往东,自漳河大桥下穿过,爬上岸,又回到道路的右侧。继续前行约800米,自漳河北大堤上左拐前行约200米,这才到了“邺都遗址”。

  说是“邺都遗址”,只不过是曹操所筑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中的金凤台遗址。门前立着曹操雕像。这儿也是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驻地。

  见到王福生所长,方知之前我们的车子碾过的漳河河底,正是曹操邺都宫殿区。

  走错了路,却最亲近了曹操。

  说明来意,王所长劈头就问:“你觉得西高穴墓是不是曹操墓?”

  “哈哈,我是来向你请教的。”

  “我觉得问题不大。1949年后,邺都遗址附近发掘了不少东汉、曹魏大墓,墓砖大都长约25厘米。西高穴1号墓我考察过,它的墓砖比我们这儿出土的东汉、曹魏时期的大墓墓砖几乎长了1倍——长约48厘米。在邺都遗址考古调查这么多年,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大个儿的墓砖。西高穴1号墓墓砖太大太厚,是帝王的东西。我还特意拉出仓库里存放的我们这儿东汉、曹魏时期的墓砖,与之认真对照过,时代没有问题,西高穴1号墓墓砖,是东汉、曹魏时期的东西。”

  曹操《终令》葬“西门豹祠西原”

  但是,确认曹操墓,一味考察考古材料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必须根据文献与史料,确定曹操墓相对准确的地理位置,这个至关重要。”王福生所长说,“不然,谁发现一个那个时代的大墓,都可以说是曹操墓——现在就是安徽亳州能说,河南许昌、安阳能说,河北临漳、磁县也能说,甚至其他地方去说,你也拿人家没办法,你没以文献与史料把人家‘批倒批臭’,不去再争、不去再说曹操墓,不再来搅这个局嘛!”

  确定曹操墓相对准确地理位置的关键,是西门豹祠。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颁布《终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夫、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临终前颁布遗嘱性《遗令》——

  吾夜半觉(醒来),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头巾)。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以礼哭丧);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如果说《终令》泛泛而谈,《遗令》则事无巨细,是一份真正的遗嘱——安排妻妾住房、如何就业,交代遗物分割方法等。

  在《终令》中,曹操墓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在《遗令》中,曹操墓“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西门豹祠,就此成为破解曹操墓地理方位的关键。“在邺地,自古以来能够查到的西门豹祠有4处:其一,在河北古邺城遗址邺南城仁寿门附近,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北周(557年~581年)时期;其二,在河南安阳安丰乡丰乐镇村,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0年),‘嘉祐碑’目前还立在西门豹祠遗址上。其他两个西门豹祠,最早只能追溯到明清,在临漳县城等,对寻找曹操墓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不必再说。”

  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前所长乔文泉先生站在邺南城西门豹祠遗址上,曾推测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东太平村发掘的一座曹魏大墓是曹操墓——其“恰好在仁寿里西门豹祠之西六七里,周围是平原,与曹操诏令所指的‘西原’相合”。

  尽管这座大墓规格很高,也出土了相当精美硕大的绿釉瓷器,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学界认同,甚至难以听到质疑。

  沉默,是可怕的。

  与之相比,西高穴“曹操墓”质疑连绵,倒是幸运的。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颁布遗嘱性《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西门豹祠,就此成为破解曹操墓地理方位的关键。图为河南安阳安丰乡丰乐镇村西门豹祠。

  河北邺都遗址邺南城仁寿门西门豹祠,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时期,一些学者曾因此推测河北省临漳县的一座曹魏大墓是曹操墓。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