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外打工已有十年的农民工,在这十多年里,我去过广东、江苏、上海等城市,酸甜苦辣都尝过。
1998年3月,我从新洲区技工学校(现武汉市第二技术学校)毕业,先是分配到一家国营汽配厂实习,干了一年多,由于企业倒闭,师傅建议我到广东打工。
现在回想起去广东时的经历,我还记忆如新。从老家上车时,是满怀激情,可到了广东常平就傻眼了,到处是高楼大厦和宽敞的马路,这里是一个全新的陌生城市,无依无靠,手上也没有几个钱,心里没底。第一天我住10元一晚的小旅店,床上除了一张凉席什么都没有;第二天我就开始找工作,一直找了一个多星期都没有找到。这段时间里我吃的是馒头、睡的是露天草坪和立交桥桥洞,最后终于在深圳找到一家台资企业模具工的工作。
遇到过好企业
也遇到过坏企业
在这10年的打工生涯里,我又辗转到过苏州、昆山、无锡、上海等打工热门城市,遇到过好企业,也遇到过坏企业。
我最满意,也干得最长的,是苏州一家生产注塑产品的美资公司。刚开始我只是那里的模具工,两个月后,主管觉得我很踏实认真,请来专家给我培训。后来,还提拔我当模具助理工程师。
我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多,基本工资从2500元到4000元,还有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工作满一年,就能休带薪年假,厂里每年组织两次旅游,还鼓励成家的员工带上家人。
2006年,我们公司一名来自云南山区的注塑技术员游泳时不幸溺亡,他家里非常困难,父母赶来奔丧的路费都是借的。公司老总知道后,通过集团内部网络视频向集团总部总裁汇报,号召全球50个国家的子公司募捐,并成立爱心基金会,专门帮助有困难的员工。
从刚进公司时的模具工到后来的模具工程师,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不仅得到了丰厚的薪酬和完善的福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能力的提升和家一样的感觉。
告倒欠薪企业
重要的是为了尊严
在我的打工生涯里,我也曾亲眼看到过这样不同的场面:同样是赶工,有的企业在车间里为员工播放温馨的音乐,舒缓紧张情绪;有的企业负责人却指着员工鼻子:“你怎么还不快一点?”
2008年,我进了南京一家温州企业,进厂时谈的薪酬是4000元、交社保,可到拿第一个月工资时才发现,只给了我3200元,还没交社保。找经理理论,他说下月一定有。可一等就是一年也没有给我4000元的薪酬,社保过了半年才交,劳动合同也一直不肯跟我们签,也是过了半年才签。
从我进那家公司到离开公司一年的时间里,有20多名员工到劳工部门告过他们,可为了逃避劳动部门的检查,他们情愿花钱四处找关系,也不愿改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和员工的关系。
2009年11月19日,我以没有及时缴纳和补缴社保、未支付加班费,将公司告到南京市雨花区人民法院,春节前,法院判决公司补交社保和支付加班费共计4500元。同时,劳动部门还勒令这家公司整改。
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我很高兴,不仅是为了自己能拿回这几千块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打工兄弟姐妹们的尊严。
民工荒缺的不是工
是对农民工的关心
作为一名有10年打工经历的农民工,面对今年的用工荒,我觉得我们的政府、社会、企业、国家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企业是不是真心关心农民工?
不少企业只把农民工看成赚钱的机器,很少设身处地去考虑他们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也需要一个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更不用说去关心他们的情感生活。如果企业不用真心善待员工,又怎么能赢得员工的真心?又怎么可能有长远的发展?
2、我们的城市是否真心关心农民工?我们的社会对如何接纳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有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
打工仔打工妹们常年在外,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城市又为他们做了什么?
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想天伦相聚?出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要么被丢在乡下由祖父母照看,出现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么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同样要面对就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有的甚至受到歧视。其实,在我看来,今年的用工荒缺的不是工,缺的是政府、企业对我们这群人的意识——农民工们需要的是一个家一样的环境,也就是归宿感。
看到今年的用工荒
我为打工兄弟高兴
今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孩子,我从南方回到武汉,开年后,将跟众多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一样,踏上找工作的征程。如果我工作的城市能够为农民工安居乐业提供条件,如果我就职的企业能够善待员工,我想,起码每年的春运就不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徙”。
今年的用工荒中,可喜的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对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家不再只简单地看用工企业给的工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软性条件,如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基本的福利待遇等。
但愿我们的各级领导、企业能真正读懂农民工兄弟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
编后:听了这个农民工的肺腑之言,您有什么感想?您有什么建议?本报热线电话82333333在倾听您的声音或编辑LD+内容至1062603077发送至本报短信平台,或发送电子邮件至whwbzjzx@sina.com,或来信至武汉晚报政法部“我给两会捎个信”栏目,邮编430010。
今日,全国政协会议将正式开幕,本报记者将把这封信和您的意见、建议一起带上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