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代表、委员前瞻“两会”民生热点
本刊记者 李兴文 张非非 程士华 张琴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近年来,民生问题都会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代表、委员将关注哪些民生热点,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两会”前夕,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热点之一:农民工权益保障需要更健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籍农民工康厚明进城打工已经31年了,今年他将第三次代表上亿农民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问题很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住的是楼房宿舍,夏天能吹空调,喝绿豆汤,还能时不时看到文艺演出。”康厚明由衷地说。但他认为,目前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例如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和社保参险难等。他说,这一两年企事业单位职工待遇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农民工待遇仍然较低,尤其是建筑和环卫等行业的农民工很多月收入不足千元,在城市生活比较困难。另外,尽管政府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规定,但是实际参保情况不容乐观。以重庆为例,几百万农民工中,参保的只有几十万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市长孙云飞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小城市应该有所作为。
他说,阜阳是农民工输出大市,每年有230多万人外出务工,其中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父辈的差别明显。他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对家乡和农业的依恋度减退,不愿甚至无法回归农村。因此,各地政府应该针对这种变化,努力寻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群发性职业病频繁发生,引发了社会对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的强烈关注。一些人大代表认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职业病鉴定有着诸多规定,其中程序性“限定”较多,如需要具备明确的劳动合同等,而不少农民工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或者被用人单位所蒙蔽,往往无法提供与国家法律规定要求相符的资料,在职业病鉴定、认定以及法律诉讼、追索赔偿等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工维权之难,为其权益保障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支持。
热点之二:圆普通百姓一个住房梦
去年,一些大城市土地价格加速飙升、“地王”层出不穷、房价节节攀升。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报告推算,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较上年上涨近1/4,创10多年来新高。昂贵的房价已经成为普通百姓难以承受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商联副会长于果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房价似乎已陷入“屡调屡涨”、“越调越涨”的怪圈。在一些地方,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买不到一平方米房子,房价不断上涨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滋生了社会不满情绪,泡沫的成分也很大,对金融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带来潜在隐患,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更让人忧虑的是,在房价上涨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在一些地方却裹足不前。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11月,各地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了27.54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供应量不足一半。2009年1月至8月,虽然中央财政投资绝大部分已经到位,但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仅完成总投资额的23.6%。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龙南县副县长廖丽萍说,对于广大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拥有一套住房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民生”,但是现在房价不断上涨,“住有所居”对他们而言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
房价上涨,地价影响很大。去年以来 “地王”价格被屡屡刷新。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集团董事长赵林中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土地价格被抬高,无疑会增加开发商的成本,但是最终这些成本会被开发商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地王”频出无形中推涨房价。一些政府部门不能只看土地出让金的多少,应更多地着眼于民生,采取限制地段房屋最高价的措施,抑制开发商的“土地竞价”冲动。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建议,当前政府尤其应加强引导消费,规范房地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合理引导商品房开发,抑制投机性购房,支持和引导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
于果代表说,印度为了抑制投机性购房,对拥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不征房屋税,而对拥有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家庭征收重税,这迫使购买者不得不考虑成本,从而抑制了投机购房。而在我国购买一套房和十套房的税负一样,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炒房团,房价不断被拉升。当前我国抑制投机性购房,政府必须“出重拳”,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调节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说,近年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工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项目投资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安排,专项资金逐渐增多,这让中低收入家庭看到了希望。地方政府应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中低收入阶层受惠。
热点之三: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自去年4月新医改方案颁布以来,经过10个月的酝酿,公立医院改革的“路线图”终于正式展现在百姓面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医生赵家军认为,人民群众“看病贵”,源于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卫生资源配置不科学,是老百姓“看病难”的直接诱因。同时,大医院面对激烈的竞争,纷纷上项目、拼设备、扩规模,使有限的优质卫生资源大部分流向城市。基层卫生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功能弱、优质资源稀缺的状况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因此,一方面大医院要创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向管理要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卫生医院的支持力度。同时,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不能选择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地区,而应选择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这样才有代表性。
针对日益频发的医疗纠纷,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指出,医疗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造成医生不敢专心看病,病人不信任医生。在医疗纠纷由医院和患方或者由卫生行政部门出面进行调解不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这样,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有望早日形成。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红说,一方面,医疗机构应积极探索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推进医药分开、单病种限价和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尚不完善,补偿制度缺失,政府投入并未增加,医疗机构难以为继。尚红建议,国家应加快健全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相关补偿机制,以利于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热点之四:让孩子们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一些代表、委员谈到,尽管教育部门明令要求取消借读费、择校费,但是一些学校却以所谓“赞助费”、“共建费”等名义向学生家长收钱,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教育局副局长刘艳琼说,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政府投入长期失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造成师资配备、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存在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区与城区之间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在社会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一些家长望子成龙,不得不千军万马挤“名师名校”的“独木桥”。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党支部书记兰念瑛说,现在农村孩子随进城务工父母跨省、跨地区流动的现象日益增多,他们上学、上好学问题成为一大难事,有的农民工子女及困难群体家庭子女因无钱交费,只能“望校兴叹”。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金侨集团董事长任玉奇认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政府责无旁贷。推进教育公平需要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整教育资金投入的重点和方向,同时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在若干个市(县、区)进行试点,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区域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综合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汤建人说,在推进教育公平,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教育部门应建立激励机制,采取“结对互帮”、“教师互派”、“轮岗互训”等措施,把名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办学理念向其他薄弱学校输出、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