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对外文化交流致两会的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9日17:27  《环球》杂志

  关于对外文化交流致两会的信

  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1975年,我来到法国,随身只带了一只箱子,但里面笔墨纸砚俱全。当时文革还未结束,所以,到了国外能画中国山水花鸟仕女画,我很开心。当时,中国还没有开放,也说不上强大,但是法国人一看到中国画就惊呼好看,立刻主动帮我联系场地,帮我做海报,举办中国画展览。那些热心的法国人,还有索邦大学的德国同学等,我原来都不认识。由此可见,人们对一国艺术、文化的喜爱,与经济力量的强大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现在国内很流行说“文化输出”、“软实力”,我看了很刺眼,很不舒服。“输出、实力”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用词,而“文化”本身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不掺和其它任何因素。如果两者混为一谈,文化就成了商品和武器,这就扭曲了文化本身。

  我从来不用“输出”这样的词,也从来不用别人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词汇。因为文化不是靠蛮力强加于人的。我们中国的灿烂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底蕴,是非常美好的,是人类文化珍宝的一部分。我们是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我从来没想到过要人家来“接受”中国书画。中国文化,没那么自卑。

  从1977年起,我在法国的国画展,从来没有求过人,都是受邀请来组织或参加的。1984年荷兰鹿特丹市政府官员也是因为看了我的画册很喜欢,就邀请我去他们市政厅办展览。这都跟“输出”、“实力”没有关系。反而如果这么说了,倒会引起反感。一说“实力”,就有一个比拼,这是很不友好的措辞。不要把文化打扮成“狼外婆”,太冤枉了。

  并且,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文化人走到哪里,就把文化带到哪里,这与一国的现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文化人能随身带走的文化也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它可以是书法中国画,也可以是钢琴小提琴。

  我开画展,很多人看了都很喜欢,主动要跟我学,所以我就收学生教他们中国书画。有些学生跟了我二十多年,风雨无阻,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做好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我们的祖国对身在海外的文化人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身在海外,经常会看到有一些重要招待会宴请的绝大多是商界人士,包括国家领导人来访的招待活动,基本上没有请中国文化界人士。这就给外国人一种错觉:中国人在海外只有商人,而没有什么文化。

  我很尊重,也很佩服我们在海外经商的同胞们,他们非常努力,非常有成就。我们搞文化的人也都非常努力,非常有成就,甚至从来不计报酬,两手清风地奉献于文化艺术。但是文化人在海外的努力和成绩却鲜有受到重视的。以前在国际钢琴比赛中得过奖的人,在法国却还要为了生存去饭店刷盘子。

  这个现象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改变。我有一个堂弟是小提琴家,1980年考进巴黎高等音乐学院。那是世界上最难考的音乐学院,他是继冼星海、马思聪后被录取的中国人。当时他非常感慨地跟我说,世界各国的知名小提琴家很多都是犹太人,为什么呢?因为有经济实力的犹太人都懂得支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人。一旦发现拉小提琴很有天赋的人,犹太人就会租赁或者送给他们世界上音质最好的小提琴,出资帮他们租下美国卡耐基音乐厅,支持他们开音乐会。而中国搞文化艺术的人,大多都是一方面为生活苦苦挣扎,一方面挤出时间坚持创作。在国外中国文化人的生活太艰苦。没有经费,搞各种文化活动也全靠自己的热情,到处张罗,废寝忘食。

  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很高兴能看到很多文艺团体到海外来演出。我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经邀请很多艺术家来法国。比如当时内蒙古的牛玉儒希望内蒙的歌舞能到海外演出,我就帮忙找人安排他们在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进行了巡演。那是1996年,是内蒙的歌舞第一次到西欧来。后来1998年也邀请了包头歌舞团。我做这样的事情也没有任何人的资金支持。我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帮助艺术团,做中法双语主持人,分文不取。1984年,我成立了法中文化协会。1985年春节,我就发起组织春节联欢会,并且每年都办,很受法国人欢迎。后来许多侨团都来办了,规模也越来越大。比如花车巡游,这都是得益于有中国商人出资赞助才办得起来的。

  所以,中国的文化是需要经济来支持的,而不是为经济谋利。现在这个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赚钱的手段。李白、杜甫、白居易当年写诗,恐怕也从没想过什么经济效益和软实力。如果是经济当头去搞文化,就会摧毁文化。许多无价之宝的历史建筑,抗战时日本人炸弹没炸掉,却给风靡一时的房地产投资的经济炸弹给炸毁了。法国古代历史建筑即便是民房,都是由文化部管理的,是作为国家祖传宝物保护和修复的。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各种文化尤为发达,为什么?因为他出钱,支持着大量的文化人。文化事业,要自负盈亏,很难做到。写诗还好,不需要太多花费;如果搞演出、展览、电影,这些都需要大量经费,做服装、搭布景、运输等等,这就不能全靠票房收入来保障了。法国的歌剧院、交响乐团、话剧院等大型文化场所,全部是法国政府和企业出钱保证运转的,票房收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据我了解美国没有文化部,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由私人企业财团赞助开展起来的,而国家有专门的减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文化活动的赞助。

  我们搞文化,不是为了展现实力,吓唬别人,而是在搭建一条沟通中国与外国的友谊桥梁,以文会友。但是我们自身还缺少一个桥梁,那就是文化界与工商业企业界以及政府之间的桥梁。

  我组织举办巴黎中国电影节,都是法国人的企业提供的各种赞助,包括世界电影巨头百代都为我们提供电影院场地,来帮助我们放映中国电影。但是要找到来自中国企业的赞助,却极其困难。巴黎管文化的副市长说巴黎有两大电影节,一个是巴黎国际电影节,一个就是我们的巴黎中国电影节。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文化活动,从2003年我就开始努力争取中国企业的赞助,到处奔走呼吁,迄今为止7年了,还是没有眉目。去年还有上海和温州朋友帮助印刷宣传品,我很感谢他们。整个电影节,有一百多位志愿者参加,我也很想给生活困难的留学生们一些报酬,但是却没有这笔资金。没有经费,没有报酬,大家还是来参与,这就是文化。

  所以,有经济实力的人,要尽量支持帮助搞文化的人,能成功的办好一项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回报了。电影节上,我在影院放《三毛流浪记》及中国水墨动画片,法国、中国小孩子都看得很开心,“咯咯”地笑。这还需要什么“回报”呢?孩子们的笑声就是最好的回报。有什么能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高兴还更好的回报呢?

  我认为做对外文化工作,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搭一座经济实力与文化事业之间的桥。企业商界人士能有许多财富也来之不易,也很辛苦。这需要国内有关部门能制定一些政策,比如企业赞助文化事业,可以获得免税优惠等等,鼓励他们参与支持文化事业。

  我呼吁,经济要支持中国的文化事业,尤其关注和支持在国外生活的中国文化人,让他们可以从容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要为了生活而到处去打工,浪费时间精力和才华。

  另外,国家文化部在国外设的中国文化场所经费也要给足,要有大国风度,不能让在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还得去到处找外国企业赞助中国文化活动项目。这不合逻辑,与国家强大的经济力量很不相配,也很浪费国家文化工作人员的时间精力。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活动经费,全部都是由法国人自己提供的。中国人也应该能做到这一点。

  我很希望,能让海外中国文化人同样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实力强大所带来的能量。

  法国法中文化交流协会创办主席

  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

  高醇芳

  2010年3月3日

  来源: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