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反腐问题致两会的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9日17:27  《环球》杂志

  关于反腐问题致两会的信

  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深深地烙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身在海外的我,感受最深的是“开放”这两个字眼。“走出去,引进来”精辟地概括了“开放”的涵义。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为了更好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制度、科技知识以及人才,相继推出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从制度上着手保障了“引进来”的工作。进入21世纪,“走出去”的力度逐渐加大。借助这一股东风,中央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科研单位等团体通过代表团、项目合作、合作办学、科研交流、访问学者等方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创业以及引智的工作。

  留学海外期间,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一些眼光长远,胸怀祖国的公职人员,嗅觉灵敏的企业高管,以及勤奋的访问学者。他们立足国情,取长补短,充分地利用在国外的时间致力于中国的“引进来”事业。但是,也有不少政府、企业的公职人员以及高校的访问学者“挂羊头,卖狗肉”,利用公款出国机会,住豪华宾馆,逛名牌店,甚至大部分时间用于游山玩水,交流活动流于形式,花了不该花的钱,带了不该带的人,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使国家不仅损失了财政资金,更阻滞了中国的长远发展。

  因此,以公款出国旅游为代表的公职人员公款消费的腐败问题,是我们目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有关机构2008年“最不腐败国家”排名中,英国名列第16位。虽然英国自2008年后,深受“金钱换爵位”以及“议员报销门”事件的影响,政府清廉度的美誉有所下降,但是,这并不影响英国在治理公职人员腐败方面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式方法。此外,“议员报销门”事件中英国公职人员所滥用的钱少至十几镑,多至几千镑,这相对于我们国家某些公职人员的大笔公款消费行为,可谓“小巫见大巫”。从最近的“议员报销门”事件入手,就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是如何处理公职人员腐败问题的。

  “议员报销门”事件是由一名曾在英国特种部队服役的军官约翰·维克向《每日电讯报》提供了议员滥用公务补贴的报销清单引发,英国多家报纸对此竞相转载。“议员报销门”能够在英国出现,并得以成为英国举国关注的法律事件,首先是因为,英国法律对于公民监督权利有切实的保障,揭发人在举报后并未遭到政府权力有意识的报复行为,这在制度上保障了公民权利相对于政府权力的独立性。

  其次,媒体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行为,受到英国法律的严格保护。没有媒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就不能做到对政府有效的监督。另外,英国能够在拥有反腐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和落实这些制度措施。进入2010年,牵涉到“议员报销门”事件的英国公职人员,依照英国法律,陆续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罚和制裁。

  中国在反腐道路上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强调“规范行政权力,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化战略的推动下,中央先是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然后又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但是,能否在反腐的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和执行这些反腐制度和措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此外,继续加强媒体和公民对于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并且从法律上保障其权利,这样才能从根上防止政府公职人员的腐败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不断升级,方式越来越隐蔽,利益链条越来越延伸的现象。

  反腐倡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提升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以及增加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真诚地希望两会代表委员们能够继续关注这一议题,早日实现“阳光政府,透明政府”这一目标。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博士

  前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副主席

  宋雄伟

  2010年3月5日

  来源: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