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环保问题致两会的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9日17:28  《环球》杂志

  关于环保问题致两会的信

  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我来到德国留学已经好几个年头了。以前听说德国是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我还以为到处是工厂和烟囱。但在这几年中,走了德国很多地方,有城市也有乡村,我彻底改变了以前对德国的“猜想”。我也有心或无意观察到了德国的一些环保举措,感触很深。我觉得其中有一些颇值得借鉴。

  我所在的德国城市,在市中心的公园里,经常可以看见野兔、松鼠和很多我叫不出名字来的鸟。开春之后,草地上会出现一个个小土堆,那是鼹鼠挖洞留下来的。如果坐火车旅行,在铁路两边的田地里偶尔能看见野鹿。地平线上也随处可见一座座发电的风车,却少见冒黑烟的烟囱。

  我看见德国的市民们在自己家里准备了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不厌其烦地执行着垃圾分类——金属、玻璃、纸张都要分别单独处理,以便回收利用。我见过一个德国邻居,她要把装牛奶的纸盒压扁后再折成很小的一块,然后再丢到垃圾桶里面,为的是节约一点空间。我的一个德国同学,宁愿多花一两块欧元也要购买可降解的垃圾袋。古人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些小事里体现出来的环保精神和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知道,我们的国家和城市还有很多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但我相信,环保这件事如果不从现在就开始做,不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做起,就可能太晚了。我妈在电话里告诉我,现在家乡的超市里已经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购物袋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可重复使用的布袋了。我想,这大概算是“日拱一卒”吧。真希望更多的市民能够一起来为环保出谋划策,哪怕只是一点一滴的小改进。

  还有一些事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我去年回国的四十多天时间里,一次也没有看见过蓝天。车开在市中心的高架上,举目望去到处都是新建的高楼,映衬在灰蒙蒙的天空上,却很少看到绿色。郊区的河道里,也散发着异样的味道。长辈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曾经在小河里戏过水、捉过鱼,现在人们却不敢下水了。

  我知道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国莱茵河和多瑙河也一度出现过黑臭。鲁尔区的环境问题也曾经很突出,那里的空气曾经有一股怪味儿。但就在最近三十年时间里,通过技术革新换代和执行严格的环保政策,这一切都已经得到了扭转。我相信我们祖先讲的一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国家有我们的特殊国情,但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是和德国人民一样的。出国之后,我越来越明白了一点: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绝不输给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但关键的关键是真心诚意去做,而不是无所谓地等,更不能只虚情假意地说。德国人能够办得到的,中国人没有理由办不到。

  我在德国每天都要通过网络浏览一些来自祖国的新闻。我很高兴看到,我们国家率先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机。我也很高兴,祖国去年的GDP增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达到了8.7%。但在高兴之余,我还在考虑,这些GDP增长里面有多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去年回国的时候和一些朋友聊天,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话——“有钱好办事。” 我想在环境问题上,这句话不对。很多人可能愿意用环境污染换取一时的经济成果,但恐怕很少有人愿意用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同样,如果GDP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这样的GDP还有什么意义呢?等到我们真的“不差钱”了,还能不能花钱把环境买回来呢?GDP不是一切。有些东西不能用钱换。

  一个人对祖国的爱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但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德国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故乡,真正希望的是自己的祖国好、家乡好。我真希望,下次回国的时候,能够少看到一些污染,多看到几次蓝天,多看见一点绿色。

  德国汉堡大学留学生

  沈夯凡

  2010年3月1日

  来源: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