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换一种思维看待社会不同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02:27  汉网-长江日报

  近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重庆打黑的网络民意作出回应说,95%以上的网友都支持重庆打黑,也有极少数人在制造质疑舆论,从数量上说,因为不足5%,一般就叫“杂音”。薄熙来解释说,这些“杂音”有的是善意的,但不了解情况;有的是触及了涉事者本身的利益,踩到疼处了;极个别的,和打击对象有联系。

  重庆打黑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也一直伴随着质疑和争议。质疑性意见不仅存在于网络,现实中也有体现。人们对定罪和审判程序、打黑是否扩大化以及“黑社会”定义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对乌小青案、李庄案的案件指出了一些疑点。事实上,争议性问题并没有消失,疑点也并未完全消除。

  重庆主政者乃至打黑和审判的参与者,希望听到的都是支持的声音,为打黑进行辩护,是人之常情。但是,支持是声音,质疑也是声音,任何一件事情存在两种甚至多种声音,应被视作现代社会的常态现象。社会各种意见平行共存,并不能因为数量比例而判断声音的杂与“不杂”、好与坏,意见之间也绝非互相否定的斗争关系。各种意见都有,都能表达出来,我们才能说重庆打黑获得了相对真实的社会评价。

  曾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热衷于社会意见的团体操,任何不同意见都有可能打入另册,遭致难测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统一一致的声音反而有可能是虚假的,不是社会真实看法。这一做法不符合社会多元状况,在信息时代也变得不可能。

  “程序出了毛病”、“打黑是不是黑打”、“是不是又在搞运动,搞‘左’的一套”,这些对重庆打黑的质疑之声,归纳起来主要是以现代社会价值标准来检视打黑行动,人们希望它体现出法治、公正、人权等文明共识。我们并不认为这些质疑意见的存在就是对重庆打黑的否定,也不认为它是受到了蒙蔽,或者利益、心态的扭曲表达。这些声音是谁说的、为什么说,其实并不重要。以动机论出发来判别意见,最坏的结果将会使人们不敢也不愿发出声音,因为被冠以“动机不纯”往往意味着取消发言资格的风险。

  舆论也本无制造不制造的说法,一件事情人们有不同看法,表达出来便自然形成舆论。反而,统一一致的声音才需要“制造”,但人们很难认为这是正常的舆论生态。

  面对社会不同意见,重庆方面也许会感到委屈,但这恰恰说明我们正进入一个人人可以发言的时代。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主体发表自己的看法,陈述自己的主张,这些信息自由传播与流通,从而形成信息竞争,人们自然会有判断。一遇到不同意见,政府或在言语上嫌恶,斥之为“不明真相”者受到了蒙蔽,或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压制,都不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有的做法。政府是社会意见和信息来源之一,并非唯一来源,也不可垄断信息发布和传播。

  对不同社会声音应有起码的宽容,别有用心、居心不良等针对不同意见的看法,或者用斗争思维来看待社会声音的多元,都是不合时宜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