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发展与传统保护问题致两会的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10:20  《环球》杂志

  关于发展与传统保护问题致两会的信

  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目前在意大利学习。这几年随着国家的强大,老百姓的荷包也鼓起来了,在欧洲的中国面孔逐渐多了起来。算算自己出国4年间,也游历了不少欧洲国家,对比国内的旅游经历,在欧洲的游历确实让我深有感慨。虽然国内和国际间的差距正快速地逐年缩小,不过一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意识差异,却让我觉得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还有很多。

  出国之前, 欧洲在我的想象中是高楼林立, 现代而快捷的。但实际中的欧洲却透出“破旧”,特别是一些极富盛名的欧洲文化旅游胜地,跟国内大兴广厦豪庭以招揽游客的做法相比,着实显得有些鄙陋。

  就拿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来说,这里被称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城里大部分的建筑至今都保持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虽说国际游客众多,但古城千百年来始终坚守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见任何现代建筑或是现代维修材料。房子用石块砌成,表面覆以黄色或者褐色的泥灰, 建筑的门窗没有任何装饰,甚至许多房屋一眼就可以看出建筑的年龄。

  出于好奇,我也曾问过当地居民,住在旧城里会不会觉得不方便,是否希望把佛罗伦萨修建得更现代化一点。而我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当地居民十分热爱这种古老质朴的风格,视“破旧”为一种荣誉。在他们看来,完整保留古城风貌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这样做不是单纯为了旅游价值,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为了表演,他们实实在在热爱着生活最初始的样貌,并溶入其中。

  对“新”的文物建筑,欧洲人也有他们的保护理念。这些很“新”的文物建筑,说它们“新”是因为它们和动辄五六百年的历史建筑相比,年纪还很小,有的甚至还不到一百年;而说它们是文物是因为在欧洲,人们认为建筑首先是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意义而存在的,其次就是被时间赋予的建筑历史意义。所以,一些废弃的渔船码头、旧的火车站,甚至市场都被视为文物而保存了下来。

  既然花了这么大力气去维持景区内建筑的原有风貌,那欧洲的景区票价一定很高吧?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其实不然。比如米兰大教堂免收门票、罗马斗兽场门票11欧元、比萨斜塔登塔费15欧元,一般欧洲景区内的票价都不超过25欧元。欧洲人均月收入为2千多欧元,所以票价对于他们来说只占了收入的1.5%左右。

  而反观国内,北京的胡同、南京的老城南、上海的弄堂、广州的骑楼,如今大部分已经拆除,只剩下一点点如碎片般的建筑散落在城市中。而这仅有的一点点碎片,似乎也难逃被重建的命运。遗憾的是,现在还有很多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对景区内的建筑大量重新粉刷,对年久残破的建筑甚至进行拆除重建。大批的历史建筑正悄无声息地湮没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中,被认为是阻碍城市化进程、没有价值的废物。

  在门票价格上,很多景点的票价都要到50元以上,有些大景点收数百元的门票也不是稀奇事,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有些景区内的交通设施比如缆车、电瓶车还加收高额费用,这样基本上一趟玩下来就超过三四百元了。对普通民众来说,这个价格实在高昂。国内景区的收费观点让人感觉是:既然“上帝”好容易来一次, 就让他多花点钱, 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而欧洲景区的想法是:欢迎“上帝” 下次再来, 因为他们可以再带上更多的朋友们。

  在感叹欧洲舒适怡人的旅游环境的同时,我还想到了自己在国内的一些旅游的经历,很多细节都反映出我们的景点还没有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比如说,国内景点的地图数量很少,大部分只在入口处有一个固定的地图说明,而欧洲景点内的随身地图是免费发放的,在许多岔路口都可以找到。国内景区内的物价普遍还存在着偏高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比普通超市贵10倍的方便面,有时候开水还另算钱,而欧洲景区内的物价一般为平价或高1倍左右。

  在欧洲,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这不仅有效地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培养了人们自觉保护文物的理念。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免费或低价向游客开放的,定期还会举办一些讲座、表演和竞技比赛活动,方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博物馆里面的藏品。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博物馆的运作方式还比较单一:一间大屋子里摆几张大桌子,上面搁着藏品,拿一个大玻璃罩上,配上几行教科书式的介绍,更是难以激发起民众维护历史文物、保护自然原貌的自觉意识。

  历史文化建筑、自然风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在享受这笔财富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对他们善加保护,把他们完完整整的交到下一代的人的手中。对于今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发展和保护中间找到一条双赢的解决办法呢? 我期待代表们的讨论。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留学生

  罗偲

  2010年3月5日

  来源: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