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高房价 提出住房保障法等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6日14:56  南方周末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高房价提出住房保障法等建议
高房价早已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解决之道也触及根本。CFP/图

  本次两会,房价话题热得“空前”,7%的政协提案跟房子有关,解决之道更触及根本。但无论是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建议,还是改变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诸多方案,都动了地方政府的奶酪。既得利益者能否还富于民为民建房?如若不能,高房价仍将是无解之题。

  通常,一年一度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分代表团和分小组讨论时,就是挨个阐述各自的观点,没有争锋。今年,一个话题打破了这种惯性——高房价。

  3月6日下午,北京国谊宾馆,重庆代表团的讨论会场,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本来在谈项目规划和金融风险,结果联系上了房价:“9.6万亿(去年新增贷款)的一大部分进了国企,国企又去拍地,抬高了房价。但房价一跌,金融机构早晚得破产。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

  此话一出,会场即刻爆出一阵笑声,话题被另一个代表接上,质疑“政府出地,老百姓出建筑成本”的保障性住房方案。“政府出地,那也得拆迁,这个钱从哪里来?”

  “光搞公租房不符合市场经济,光搞商品房又影响了民生。”又一个代表说话,他似乎觉得当下的境况很难解。

  会场终于成了一锅粥,代表们三五成群,激烈争论。

  数量众多的提案议案给会场带来了丰富的话题。根据截至3月8日的全国政协提案总目录,目前已有1442件提案全文汇总到了提案组,粗略数下来,有近100件提案与房地产行业相关,占7%之众。

  虽然没有此前媒体报道的“一半提案与房地产业相关”如此夸张,但民意激荡,再经过媒体和网络的发酵,给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的感受就是,“空前”地热。北京林达集团是一家房地产公司。

  保障性住房无争议,关键在政府是否只说不做

  高房价问题已经远远不止是地产商关心的事了。今年冒出了很多房地产行业之外的代表委员,也在为这个行业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今年一共有14个建议、2个议案,其中就有一个议案是“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一个建议是进行二次房改。

  他提这些建议的原因是,“我在全国有3万员工,多数是面临住房问题的年龄层,我知道他们的难处。”

  为了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宗庆后拿出了工厂用地中的7%盖房,以不到500元的低租金提供给收入低且没有市区户口的外来工;如果员工买了经济适用房,集团还会给予1200元/平米的货币补贴,算是解决了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却买不起的“夹心层”职工的问题。但面对高企的房价,那些不符合条件的职工怎么办?宗庆后觉得高房价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春节之前,浙江省人大代表组织了包括宗庆后在内的十几个浙江籍人大代表调研了杭州市的一处经济适用房楼盘;年后,宗庆后又接到了律师李明代为递交“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请求,两人不谋而合。

  民革中央委员王京京主笔的代表民革中央提起的提案,甚至建议再行“修宪”,将“国家保障公民的基本住房权”条款加入宪法。

  尽管具体形式不同,但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总裁于炼发现,这一次委员的提案和政府的方向是一致的,“保障性住房第二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重要度表述甚过去年。”于炼的提案不是关于保障性住房的,但在会上提出了发展“零租房”。

  相关部门在会上就做出了反馈。3月7日,在全国政协工会界举行的联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郜风涛表示,《住房保障法》已经列入国务院今年的立法计划,不过今年出台的把握性不大。

  来自会下的信息更令人振奋一些。据媒体报道,《基本住房保障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等相关法律规章均已在部委层面“接近定稿”。包括经济适用房制度重构为“共有产权”、租赁房梯度补贴、打破户籍局限,甚至于将住房保障体系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指标之列等等。

  但对于老百姓关心的保障性住房增加能够降低房价问题,人大代表、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并不乐观。“作为人大代表,我赞同增加保障性住房,但我的判断是如果达不到30%的比例,房价不可避免地仍会上涨。”

  作为一名房地产商,胡葆森以实际经验分析,中央今年将拨款六百多亿,但也只能解决十几万套住房,杯水车薪,关键还是靠地方政府。

  事实上,去年中央即规定地方至少要拿出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廉租房建设,但实际支出缺口高达564.77亿元。“为什么完不成目标,这是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动了奶酪,阻力将会很大。”有10%房地产业务的中国城建集团总裁于炼一针见血。

  显然,高房价引起民怨沸腾的一个关键症结是,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起运用公共资金为社会底层的穷人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责任。

  物业税仅仅是为了防止炒楼吗?

  尽管《住房保障法》的时间表还不明确,实际执行效果也有待观察,但毕竟在代表委员和中央政府层面都取得了一致,另一个不少老百姓认为能打压房价的解决之道——征收“物业税”,则在两会讨论中争议多多。

  关于物业税是否应该征收的话题,两会之前就已经充分发酵。两会甫一开始,媒体就在围堵专家和房地产商谈物业税。

  政协开幕当天,被围堵的广州星河湾地产董事长黄文仔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开征物业税,“凡是税收,都应该是有用才征收啊,你物业税收来干什么用呢?单纯为了防止炒楼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在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看来,物业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抑制炒房,还可以促进税制体系的配套改革,并起到再分配调节的作用。贾康的提案还详细论证了物业税的可行,并建议循序渐进,从豪宅、高档房开始试行。

  在贾康的提案中,土地出让金与物业税仍并行不悖。也就是说,不会改变现有的土地出让制度,而只是对首套房之外的投资或投机者以税收形式进行约束。他也没有提到物业税与以往的房地产各种税收如何合并的问题。

  无论是学者还是房地产商,都对此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意见。胡葆森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遗留了很多福利分房,还有住房登记信息不完备,可行性有很大的问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赞同推行物业税,但认为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性购房,对于投机性住房,更是无甚意义,“因为很快就出手了。”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认为可以征收,但一定要老房老办法,新房新办法,只能抑制将来的炒房,不能抑制过去的。现有住房已经交了70年土地出让金,重复征收不合理。

  “学者们之间有不同的看法,房地产商就更多了,但目前在两会上没有听到更新的反对意见的论证。”的确,两会开到中间,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会场上并没有听到充分的讨论。

  与保障性住房不同的是,也没有相关政府官员在会上对物业税的时间表表态,甚至仅仅是发表下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兆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穆麟茹本来是打算在两会上提交一个关于慎重开征物业税的提案,不过两会前夕从相关政府部门打听到年内都没有开征的计划,最终放弃了这个提案,转而提交了一份发展慈善事业的意见。“商场全是持有物业,如果开征物业税,会增加商场运营成本,本来我们承担的税费就很重,超过50%了。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征收可以,全盘征收要慎重。”

  高房价背后的“土地财政”

  “门外汉”建言房地产业,在这次两会上,宗庆后并不是一个特例。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钟表大王”、香港金宝集团董事长李秀恒,还有从事矿业的陈春林,也就解决高房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八大民主党派中,至少有五个是以民主党派中央的身份提出了房地产或者土地方面的提案。而他们的提案,不约而同的指向了高房价背后最根本的“土地财政”问题。“今年的话题范围很广。往年从来没有提案说地价和土地出让金制度的,今年这方面的提案也很多。”李晓林的提案就是建议将土地出让金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再按年返还地方,以遏制五年一届的地方政府只想着怎么在任期内卖出更多土地的冲动。

  凑巧的是,戴皓、李秀恒,还有河南的开发商、政协委员王超斌提出了完全相同的解决之道。

  王超斌还挨个找到了40个政协委员,在他的提案上联名签字,3月3日下午挤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车前,亲自递交了上去。

  对于这个设计颇为大胆的提案能否变为现实,王超斌很有信心,尽管他不愿意透露信心的来源何在。

  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倒觉得“专项基金,按年返回”的办法不见得好操作,更容易操作的是把地方的土地税种与中央的一个税收交换,比如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放在地方更加合理,地方政府会更有动力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

  于炼同样觉得改变“土地财政”的根本不在于归中央还是归地方,而在于支出的透明化。“现行土地招拍挂制度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初衷是为了公开和透明。但可以根据城市规划和地块特点,尝试一些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政策。”

  虽然解决之道大相径庭,但“地价推高房价”在两会上已毫无争议。3月6日上午的山西团分组讨论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柳树林明确提出这一点,并建议变一次性征收土地出让金为产权人分年度向政府缴纳土地使用费。当天的全国人大北京团分组审议上,代表们也认为,控制房价更要控制地价的过快上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就此提出,可否借鉴农村宅基地制度,房地分离,土地由国家和政府提供,市民只出钱买房。

  在接受采访时,胡葆森反问南方周末记者,即便把一线城市的房子按成本出售,当下又有多少人能买得起房子。北京南三环拍出来的楼面价就一万八了,再加上建安成本,现在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

  与去年两会最大的不同是,地产商代表委员的提案不再谈房地产业支柱地位、不再要政策,他们的提案多数是关于保障性住房和土地财政的;其中一些曾经活跃的地产商也不再接受媒体采访;言语不慎者则被网民当作过街老鼠般围追喊打。

  到目前为止,唯一站在房地产行业角度提出的提案,就是胡葆森的《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这个提案一公开,就有评论批评胡在帮开发商说话。

  胡对此百感交集,“为什么我不能为开发商说话。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他的利润率不到10%,我希望大家知道暴利不是被开发商拿走了。”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王小乔 实习生 梅岭 何谦 发自北京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方周末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房价 两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