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形象不是讲出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5日16:43  新民周刊

  刘洪波

  “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看来很难避免。本月初,美国大约1万名世贸废墟作业人员与纽约市政府的诉讼达成和 解,废墟作业者获得6.57亿美元赔偿。

  9·11世贸大楼受袭倒塌,显在的影响人所共知,既包括随后的几场战争,还包括一些国家的法律,从人们观察世 界的方式改变来说,可谓“划时代”,从那时起,“反恐”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相比之下,9·11现场救援群体是容易被遗忘的。当然,他们贡献了一些英雄事迹,尤其世贸大楼被袭后纽约消防 员和警察,给世人很大感动,当时的新闻报道,以后的影视作品,都对此有不少反映。但总体而言,他们却是9·11事件的 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群体。

  纽约市政府是2003年,9·11事件后3年被救援者群体告上法庭的,诉讼理由是纽约市政府没有为他们提供安 全装备,导致很多人患病,甚至死亡,例如詹姆斯·扎德加就是第一批赶到现场实施救援的警员,大楼倒塌时幸运地逃了出来 ,在废墟上工作达450小时,几周后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2005年1月去世,年仅35岁。

  从一个中国人的认知来看,我会认为这个诉讼理由比较勉强。我会想到,像扎德加这种情况,是否有足够证据证明他 的患病与死亡,与参加救援直接相关,而不是他个人身体状况的自然结果,即使相关性可以证明,扎德加是个特例,还是那1 万多人都有诉讼的理由,总而言之,用集团诉讼一揽子解决,似乎很容易被否定。

  另外,9·11事件是突发事件,参与救援和废墟工作的人缺乏安全装备,市政府是“没有提供”,还是“未能提供 ”,似乎也可以成为争论。紧急状态之下,似乎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未受保护也是可以“合理化”的,哪怕“当时政府知道 废墟上的空气有危险”。

  不过,这些可能的问题都没有成为索赔的障碍,价值6亿多美元的和解在诉讼6年后得以达成。

  “以中国人之心,度美国人之腹”,我会把这个诉讼天然地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方向上想,而且,这样一想,诉 讼原本就不能够使之发生。“英雄流血又流泪”的诉讼,近些年我也听说一些,例如有英雄救人而被救者不知感恩,有引起诉 讼的,但“英雄告政府”,未之有也。

  英雄怎么能告政府呢,英雄的认定本身就是政府行为,从而政府与英雄就是一种特殊的认定与被认定、授予与被授予 的关系。英雄应该帮忙而不添乱,英雄告政府,一个就不得了,何况还是多人一起诉讼,这是帮忙还是添乱呢,造成何种影响 ,成何体统,是否“授人以柄”,为不怀好意的分子提供口实,这都是重大问题。

  基于中国经验,我产生的这些想法,不是把事情放在个人权利的基点上考虑的,而是放在“政府形象”上考虑的。把 事情定义为“英雄流血又流泪”,而不是“公共救援行为导致个人损害”,就是一种不以个人权利为基点的思维。

  “英雄流血又流泪”与“公共救援行动导致个人损害”,这两种思维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哪个更好,这我不判断。但 这显示了不同的思维特性,也确实传达了不同的文化形象。9·11事件中的救援行动,感人之深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动人 故事;救援者对纽约市政府的诉讼,是否会损害救援故事的动人性,是否损害了纽约市政府的形象呢?恐怕都没有。而且本次 诉讼使救援者中大约3000名非法移民也获得赔偿,让人感到事情一码是一码,有解决问题的健全理性,非法移民并不因身 份的非法而失去获得赔偿的资格。

  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传播,可谓无孔不入,国家、政府、公民等角色的形象的传达,可谓无所不在。没有哪个社会希 望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被认同,但认同不认同不只是交流多还是少,根本在于他人怎样选择答案。一个社会的形象,其 实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像9·11英雄告政府这样,在无数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