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志愿者捐多年积蓄在贵州建千座水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05:58  东方今报

  去年入秋至今,我国西南地区遭受大范围持续干旱,贵州更是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南省鲁山县青年张朝岑再也坐不住了。2010年3月25日一大早,张朝岑登上南下的列车,开始了自己的第八次贵州之行。此行的目的很简单——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群众修建至少800座左右的水窖,解决人们最基本的吃水问题。

  “如果这个愿望能达成,当地由河南人捐建的水窖总数将达到1000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捐款建水窖的问题,而水窖里储存的也不仅仅是用于饮用的水,确切地说,应该是河南人民与贵州人民患难与共的血脉亲情”。

  张朝岑是谁?他如何与贵州结缘?这1000座水窖又是怎么回事?

  □见习记者 王俊生/文图

  ●徐本禹的事迹让他萌生为贵州做点事的念头

  “结缘贵州缘于心中的一个疑问。”2010年3月25日下午2时许,张朝岑接通了记者的电话,此时的他正在前往贵州的火车上,这也是他第八次前往贵州了。“为了解开心中的那个疑问,5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了贵州的土地。解开了心中的疑问后,5年来我先后又去了7次,加上这一次,一共8次。目的很简单,我想尽自己的努力,解决当地山区群众最迫切的问题——水的问题。他们太缺水了,缺得常人难以想象”。

  张朝岑,40岁,河南省鲁山县人,鲁山县电视台记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志愿者工作。

  2004年的一天,张朝岑在报纸上看到了在贵州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徐本禹的事迹,并被深深打动了,决定到那里去看看。2005年4月6日,张朝岑自费到贵州大山深处考察。火车、汽车、摩托车,经过几天的辗转奔波,他来到了徐本禹支教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小学。

  见到徐本禹时,张朝岑激动地说:“徐老师,我是河南来的,因为敬佩你,所以来看看你……”正在学校旁村委会写东西的徐本禹有点不好意思,“没啥,我也没做啥”。

  当天下午放学后,张朝岑跟着徐本禹一起到一个贫困女生家中做家访。“穷,很穷,穷得我无法形容。但最让我惊讶的是当地的水资源缺乏——到家后,孩子的父母端来一盆水让我们洗洗。说是一盆水,其实也不过是刚没过盆底,而且水是黑的。怕别人说自己娇气,我象征性地洗了洗手然后准备倒掉,没想到孩子、孩子的父母以及徐本禹一起大叫着阻拦了我”。回去的路上,张朝岑才从徐本禹口中了解到他们还要拿那点水去喂牲口。

  缺水这么严重?张朝岑震撼了。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走遍了贵州12个贫困山区县,走访了4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考察过程对张朝岑的心灵震撼极大,他萌生了也要为当地群众做点事的心愿。

  ●第二次入黔,捐出多年积蓄建水窖

  2006年9月,张朝岑辗转数千里再次入黔。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记者,而是志愿者。经以前结识的当地朋友的介绍,他到大方县达溪镇大湾村考察,这是个极度缺水的村,人畜用水全靠人到几十里外去背。张朝岑决定,先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一些贫困农民建水窖。根据村里提供的名单,张朝岑确定了30个特困户,每户补贴800元,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帮他们建起30座水窖。风尘仆仆回到家乡后,张朝岑顾不上洗脸、吃饭,到家放下行李揣着钱就来到县邮政局,把平时所存的稿费以及家里积攒多年的2.4万元,寄到了达溪镇的财政账户上。

  要知道,张朝岑不过是鲁山县电视台的一名普通记者,月工资当时还不足900元。也就是说,这笔钱,他需要不吃不喝近3年才能攒下来。张朝岑的举动被人传开后,感动了平顶山,并在全国传播开来,吸引着众多志同道合的热心人加入为大湾村的乡亲们援建水窖的行动中来。

  工行宝丰县支行的郭女士坐了半个小时的客车从宝丰赶到鲁山县城,把1000元钱交给张朝岑;平顶山市新华区26000多名小学生在该区文教体局的倡导下,相约“捡拾废品,捐献爱心”,共捐献37000余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万余人参与捐建水窖活动。截至2009年底,捐资总额达13万余元,张朝岑用这些捐款帮助大湾村村民先后建造了167座水窖,基本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吃水难题。

  ●“河南水窖”四个字刻出了豫黔情深

  2007年4月,张朝岑第五次前往贵州。

  4月8日上午,张朝岑来到达溪镇大湾村验收水窖,刚一进村就被村民拉到村口。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看样子好像要搞什么活动。看到张朝岑到了现场,一位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宣布活动开始。紧接着,场地中央一个高高的、被废旧塑料布包裹的东西出现在他眼前。大家执意要他去掀开塑料布。“打开一看,我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那是一块石碑,上面镌刻了四个大字:河南水窖,下面是一行小字:豫黔情深,友谊长存。为示谢忱,特立此碑。多朴实的贵州人民!捐建这些水窖是无数人的共同努力,我不过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却如此真诚地回报。我除了流泪还能说些什么”?

  结束第五次贵州之行返回老家后的第四天,他收到了一个来自贵州达溪镇的包裹。里面是5公斤多芸豆和一个蒸米用的木器。这是达溪镇政府代表该镇所有群众寄来的。该镇党委书记在包裹中留信说:“村里的百姓很感激您,很感谢兄弟一般情谊深厚的河南人,很感谢所有为我们修建水窖的好心人。”

  自此之后,逢年过节,张朝岑都会收到来自贵州的包裹,有时是几斤野山枣,有时是一些腊鱼腊肉,有时是一幅代表吉祥、祝福的年画……“每一次我都忍不住流泪。”张朝岑说。

  ●再次行动,我要给贵州建1000座水窖

  “那干裂的庄稼地、河床,报纸上、电视里,百姓们那渴望的眼神让我坐立不安……”2010年春节过后,得知西南多个省份受旱情影响的消息后,张朝岑又惦记起了贵州山区的那些原本就缺水的村民:他们怎么样?是不是又有更多的人缺水了?

  国家有关部门在行动,全国各界都在支援,我也应该出自己的一份力,把水窖计划继续下去,之前的167座还远远不够,至少要为当地百姓建起1000座水窖。

  可建水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因就两个字:缺钱。两年来,无数好心人已多次捐款,难道还要张口向他们募捐?张朝岑犹豫了。

  因为搞公益,很多人对他不理解,认为他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元,自己还属于贫困阶层,却偏要拿自己的钱帮别人,绝对是沽名钓誉。甚至有人认为,他拿着诸多爱心人士的钱去贵州,结果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露脸。

  坚持还是放弃?张朝岑困惑不已。

  得知他的困惑后,一些多年来支持他的企业界朋友,鲁山县电视台、鲁山县广电局的同事,鲁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都纷纷给他打气,让他抛却顾虑。

  一些网友再次表达了对张朝岑的支持——“建河南水窖,让说风凉话的人渴去吧!”网友“等等”调侃道。“一座水窖按照800元标准建造,1000座也不过是80万元。去掉之前建造的100多座,所需也就是60万元左右,偌大的河南,这点钱不用愁,放心去考察,钱的事情我们解决。”网友“大写的河南人”写道。“看到这些网友的留言,我没有顾虑了。无论如何,我也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将河南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贵州,让越来越多的河南水窖滋润贵州山区百姓的心田”。

  ●河南水窖让他们还能支撑三个月

  张朝岑告诉记者,因为自身经济条件有限,所以此次前往贵州,他筹备了近20天时间,但也只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不足2万元现金。好在临行前,他的几位企业界朋友表示,随时愿意捐款,“估计这些朋友能拿出来10万左右,但后续资金还需要更多人伸出援手。如果资金充裕,水窖的数目超过1000座也不是难事”。

  3月25日下午4时许,已经在火车上与记者通话一个多小时的张朝岑告诉记者:“此次,我将和两位同行的热心网友现场考察,决定捐建对象,争取以最快速度将水窖建成,为大旱中的贵州百姓解决燃眉之急。10分钟之后火车到达贵阳,今天晚上我们将连夜赶往大方县。请后方的河南兄弟姐妹以及所有爱心人士放心,我们将把这些爱心捐款,一分不少地用于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问题。”

  3月25日下午5时许,张朝岑从贵州向记者反馈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下火车后,他从前来迎接他们的贵州市大方县达溪镇党委书记李义军口中获悉,正因为有了167座河南水窖作为保障,在如此特大旱情面前,达溪镇大湾村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为持续干旱,相邻的其他村镇居民,95%以上都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而大湾村人畜用水却相对宽裕,水窖储存的水量在部分支援了邻近村庄居民的情况下,至少还能够支撑三个月左右。

  通话中,达溪镇党委书记李义军得知记者来自《东方今报》后,当即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向曾经帮助过、如今还在帮助他们的所有河南好心人问好,“是河南水窖让我们免遭饥渴,我们将永远记住你们的善举”。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西南五省市干旱

更多关于 志愿者 水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