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宜宾县横江镇旱情调查:小学生排队喝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12:04  中国广播网
四川宜宾县横江镇旱情调查:小学生排队喝水
堰村小学学生排队喝水

  中广网宜宾3月26日消息 (记者陈代泽 郑轶 通讯员阳明)去冬今春,四川宜宾县气温偏高,降雨量偏少,冬干尚未摆脱,春旱又崭露“头角”。3月23日、24日,记者深入该县灾情较为严重的横江镇调查灾情,发现因旱情肆虐,受旱地水源枯竭,不少村组的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村民不得不到附近四处寻找新的水源,有的还要徒步到1、2公里外挑水吃。

  形势所迫 家家会念“节水经”

  “早上6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洗脸漱口,而是去1公里外的水井挑水,要是去晚了,还要排队等候。”横江镇西林村凉水组村民陈兴会告诉记者。

  陈兴会家6口人,老公和大女儿外出打工,二儿子在横江中学读初中,家中就剩73岁的父亲和读小学的三儿子。作为家里的唯一劳动力,她每天的事情就是挑水。

  “3口人,一头猪,洗衣、做饭、煮猪食,一天要用四挑水。来回一趟要1小时,每次挑水得计算好时间,否则排队等候,耽搁更多的时间。有一次,我想趁半夜三更的时候去挑水,然而水井旁边也摆了几挑水桶。”陈兴会说,习惯了缺水的日子,我也学会了念家庭“节水经”: 3人同用一盆水轮流洗脸,洗完脸的水用来洗衣服,洗衣水澄清后,拿来煮猪食,一水多用。

  “为节约用水,衣服也是三五天换一次,一家人的衣服凑在一起洗,没想到缺水还为我当‘懒人’找到理由了。”陈兴会自我嘲笑一番。

  西林村主任梁正祖说,每户人每一轮次只有一挑,但村民们都非常自觉。因此,该村村民家中准备的水桶也比平时多,蓄水的缸子盛忙后,还要将水桶、盆等盛满。

  水窖里艰难取水

  雨蓄旱用 小小水窖显神威

  “靠着政府水利部门及外援补贴,现在我家修了两口水窖,差不多能蓄100多立方米水,今年储水不多,但够我们用两三个月了。”23日下午,在横江镇油房村红星组(叶儿坡)的半山腰处,58岁的任美宽老人正在查看自家的水窖,他家的一口新水窖去年底刚建好。“我们这里天旱是出了名的,前些年天干,群众吃水只能到山下的横江河里去背水,往返1个多小时,辛苦不说,水源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在任美宽的水窖边,记者看到储水差不多有近1米深,“今年储水不多,但够我们用两三个月了。”

  “如果干旱继续持续下去,源头水源干涸,蓄水只能维持到4月下旬。我们又只有请人挑水解决全校师生饮用水了。”横江镇堰村小学校长官文权说,2009年5、6月,因取水点干涸,就专门请人挑水供学校师生饮用水,每挑一挑水1元钱。

  堰村小学是横江镇最大的村小学,有学生354人,教职工12人。官文权告诉记者:学校师生饮用水问题是一大难题,以前投资8000多元打了一口井,由于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废弃。经过10多次取点,前年终于在学校外2公里外的西林大堰源头找到取水点,投资4000多元,用4厘米塑料管引水到学校上方100米处的水窖储备。

  “水窖虽然不能解决作物灌溉等问题,但基本能解决人畜用水。”梁正祖说,近年来,该村靠着微水工程、美好新村工程,修建微型水窖60余口,雨天蓄水,旱天解渴。目前蓄水最多的水窖还有半水窖(15立方米),可供一5口之家、三头牲畜三个月用水。

  两手准备 育足秧苗保栽插

  “正月三十育的种子,现在有3厘米左右了,昨晚的大风把薄膜吹坏了,今天买几斤新薄膜回去重新覆盖。”24日下午,到西林村村委会附近农资店铺购买薄膜的村民陈明金告诉记者,虽然天旱没水源,但他还是在地里育了5公斤种子旱育秧。“只要在端午节前栽插秧苗都有收成,我做了两手准备,先把秧苗育足,实在没水源,再改种玉米、红苕。” 陈明金说。

  在该村,与陈明金一样两手准备的村民很多。“全村800多亩水田,目前仅有10多亩田里有花花水,但家家户户都在地里育好了秧苗。”梁正祖说,西林村旱灾年年发生,村民们早已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在育足水稻秧苗的前提下,育足了玉米苗、红苕苗。

  堰村小学学生排队喝水

  拓宽思路 调整结构促增收

  23日上午,在横江镇五角村,打工返乡创业的文茂伦正指导农户们培育巨桉树苗,连片的巨桉树苗基地约有400多亩。“这些种植巨桉树苗的土地都是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而来,我们公司联系了100多农户合股,把这些作物产值不高的土地再利用。”在这些生机盎然的田地里,一株株茁壮成长的巨桉树苗已有20多厘米高,绽吐的新芽孕育着希望。

  横江镇出外打工者众多,约有1/3的壮劳力都在外奔波,留守在家的多为“胡子兵”、“儿童团”,因缺少劳动力,土地耕种粗放,遇到干旱的时候更是无法耕种。“鉴于这种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横江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主任刘光平说,与其受旱田地颗粒无收,不如开拓思路改种其他耐旱的玉米、西瓜、巨桉树苗、大棚蔬菜等。

  “我这是四层保温、保湿,第一层薄膜覆盖苗床,拱上面是第二、三层薄膜,覆盖在大棚上的是第四层。”记者在厚石村大井坝魏刚锋的瓜棚里看到,工人们正在为瓜秧覆盖几层薄膜用于保温、保湿,指头大小的瓜秧已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2008年,翠屏区新村人魏刚锋承包了50亩土地,他把这里改造成了大棚西瓜的基地。魏刚锋说,大棚西瓜的抗旱能力强,他种植的早春红玉第三代又是良种,只要管理规范收成喜人。他透露说,2009年他的大棚西瓜产量12.5万公斤,销售收入20万元左右。

  奋战一线抗旱减灾保民生

  “旱育秧6尺开厢,厢面宽1.2米,施底肥一定要酸性肥料……”横江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雷超均与分管农业技术的科技人员一道,在石马村为当地20多家农户指导了旱育秧栽培等技术,技术人员反复向农户交代栽培要领,并传授了一些节水保秧的窍门。

  “我们镇上9个领导分成4个片区分头指导抗旱工作,我和镇人大副主席郑启友联系五宝片区,该片区涉及梨茶、石马、油房、北斗等7个村、1.7万人口,受旱面达到70%以上,人畜饮水都有一定困难。”雷超均告诉记者,两小时前,他和镇长刘杰等分头下到灾情严重的张窝、石马、油房等地检查、指导群众抗旱救灾。

  “对在正常年份栽水稻很困难的田块,下决心‘走旱路’种旱粮,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将望天田改种玉米、大豆、杂豆或其它经济作物。”镇长刘杰告诉记者,该镇旱灾几乎年年发生,镇党委政府对抗旱救灾的策略都是早安排,早投入。今年,该镇已投入抗旱设施650余(台套),组织抗旱人力1200余人次,自筹资金和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60多万元用于水利设施修复;育播旱育秧1300多亩,基本保证了全镇上万亩农田栽插的秧苗。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