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南大规模引种桉树被指造成干旱原因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9日15:07   CCTV《新闻周刊》

  解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在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标杆的衡量体系中,重要性日渐下降,水利建设也积弊已久。

  中国水科院抗旱减灾所副所长 吕娟:这么多年,你像国家投资这一块都是支持这种大中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小水利那一块基本上是归地方管。但是越到下边财政越困难,小水利这一块没有那么大的精力、财力做小水利这一块。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本来这些山区、丘陵区的政府都很穷,有点钱之后可能投入一些见效快的项目,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线投资,见效很慢。那么地方政府就让农民投,农民从农田中也得不到多少效益,很多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都跑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一些老人和妇女,又没法投。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困局,国家没投到,地方政府没钱投,农民不愿意投。这样来说,几十年下来,就出现一个很大的“望天收”。一旱了以后,略微旱长一些时间,就出现很大的问题。

  解说:水利,水利,原本是水字当先,但实际的情况却常常是“利”字占了上风,为了利益,小水利可以欠账,为了利益,高耗水的项目一再上马。本次旱灾中,一种名为桉树的植物成为争议焦点,人们找到一篇《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的报道,并据此怀疑:云南等地从04年前后开始大规模种植耗水的桉树,加剧了旱情。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 段昌群:大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什么呢?桉树是一个经济效能比较好的一个树种,生长速度比较快,对水分、营养的利用效率相对比较高,另外它能够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成林

  解说: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桉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中国,它最快一年可以长高十米以上,是效率极高的木材来源。但中国民间关于桉树也有许多可怕的描述:霸王树,抽水机,抽肥机,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等等,总之,它是一个”环境不友好”的树种。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 段昌群:由于它生长速度快,所以它对水分的需求,对土壤营养养分的需求量就比较大,如果种植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这个区域土壤水分,可能含水量降低,还有土壤会出现,连续种植会出现一种衰退。

  解说:2003年,云南省大规模引种桉树,建设造纸原料基地。当时规划的种植面积高达近3000万亩,尽管截止2008年底,云南省的实际种植面积只有200多万亩,但人们还是忍不住怀疑,此次旱灾之中,有桉树之祸。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 段昌群:

  这一次的干旱,它首先是地球整体环境造成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老天不下雨造成的。至于桉树的影响,主要是它所在区域的地下部分。地下的土壤可能相对会比较干燥,而且它的持水、蓄水能力也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加剧立地条件下的干旱。

  解说:从公开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桉树的原产国澳大利亚,天然桉树林中一派祥和,飞鸟走兽不绝,河流也照常流过,但到了中国,这个外来物种被当做纯粹的经济作物,大规模高密度地连片种植,任由它疯长,消耗着我们的水土;2004年,云南甚至发生过砍伐原始森林种植桉树的恶性事件,这一切都在无形中恶化着当地的环境。更让人不能忽视的是,在整个西南旱区,除了桉树,还有橡胶树,甘蔗、等耗水作物也在大范围种植。

  要水还是要利,平衡殊为不易,矛盾已尖锐到再不能回避。苦旱之下,我们无力让老天下雨,但或许已经是时候,从人的行为上找找原因,想想对策了。

  白岩松:

  西南地区是中国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省份排的话,西藏排全国第一,四川排第二,这次遭受旱灾的云南排在第三位。那么,连水资源如此丰富排第三的云南,这次都遭受了这么大的旱灾,以往一向为广东送电的云南,这次居然破天荒地要广东给云南倒着送电,因为云南很多地方没水发电了。这局面无论如何也让人真正地必须紧张起来。但是我们也得思考,除了眼下保证百姓用水,中期让部分旱区的百姓出去打工,堤内损失堤外补,长期修水利设施弥补短板之外,我们在抗旱的思路上是否也有改进的空间呢?

  短片三 寻找抗旱新路径

  记者:那这里的1950户村民,就是靠牛车来拉车通过这个地下河把水取回家来饮用。

  记者:现在战士们抬的这个镀锌管重达六百斤,而且这个镀锌管要在十公里长的供水管线上铺上1600根。

  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束庆鹏:国家防总水利部从全国的水利系统正在抽调专家赶往旱区,五协助地方查找新的水源。

  记者:我身后现在正在进行装车的是十吨的天然泉水,装车之后马上运往西南旱区。

  记者:快装快卸,满吨满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些物资更加成为了他们运输的重中之重,并且采取了特殊的倾斜制度。

  解说:村民自救、部队支援、专家指导、爱心捐助,还有各个部门的快速反应、兄弟省份的无私相助,本周,对于这一番火热的抗旱救灾场景,我们似乎并不陌生,而且,恐怕每个人都坚信,灾情终将过去,生活还在继续。

  然而,2010年的这一页,真地就能如此轻易地翻过吗?

  解说:越来越频繁的异常天气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大范围持续性干旱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说,中国未来很可能将不再是“北旱南涝”,而变成了“南旱北涝”!然而,更令人揪心的则是它给每一个普通农民生存境遇带来的波动。

  解说:在实地考察后,广东省气象局杜尧东博士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频繁、严重的水旱灾害,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进一步的破坏,有可能给贫困问题的解决增加难度,甚至会使部分脱贫人口返贫!而一份名为《气候变化与贫困》报告也用数据证明:中国的贫困地区正是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区。

  解说:从“异常天气频繁化的势头”到“中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威胁”,从“对于南北旱涝即将大扭转的预测”到“气候恶化对农民个体生存命运的巨大影响”,2010年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旱,似乎正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出警告,我们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抗旱之道”的关键时刻。

  同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实际上这几年大旱之后受损的最大是什么?还都是小农水出现了问题,城市用水都没问题。我们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都是解决工业用水、城市居民用水,但是真正农民用水,下一步该怎么办?

  解说:为什么旱灾当头,最受伤的都是农民?为什么大水库建了不少,关键时刻却还是鞭长莫及?在郑风田看来,设计未来的抗旱策略,这些都是首先必须回答好的问题。

  同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现在如果搞小农水应该有一个新的思路。你看云南这一次提出准备要建一百万个这样的小农水,就是沟塘渠堰,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是从这次大旱中得到一次最大的教训,必须储水于民。

  解说:在灾情严重的云南省南华县,96%的面积是山区,如今,这里的一些乡镇,半数村民即将失去水源。目前,一份涉及5000人的迁徙方案已经上报。一个月后,如果还是没有水,这里的村民们将只有伤感地告别故土,拉家带口、成群结队地从生活已久的山腰上走下来;与此同时,在旱情笼罩的大量村庄,越来越多无地可种的年轻人也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家园,外出打工。然而,在不少学者看来,从山里走出来,这或许也正是一种不错的“抗旱”选择。

  同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重新进行一种规划布局,你想云南那么多地区,它人口也不是很多,四千多万人。/今年我们国家不是整个战略调整了吗,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实际上可以把很多山区里面的人口挪到中小城镇去,把这些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腾出来。

  解说:本周,被称作抽水机的“桉树”也成了公众反思“旱灾”的另一个靶子。而就在最近,发生在东莞的一起“桉树事件”则更是给人启发:一面是农民对水源区生态的竭力保护,一面是林场职工要靠桉树吃饭的无奈现实,然而最终,当地政府还是坚决地选择了前者。

  的确,归根结底,旱灾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抉择:是要凸显政绩的“大水库”,还是要不起眼却十分有效的“小水塘”?是要快速拉动经济的“桉树林”,还是要在无形中消解灾情的“生态林”?今年,西部大开发已经整整十年,而此番“西南大旱”中的云南等地,也正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区域。下一个十年,它们又将选择怎样的发展之路?显然,这些抉择都将是未来“抗旱之道”的重中之重。

  白岩松:

  云南、广西、贵州等地遭受大旱,我问了一下,即使在这几个省区,城市里的人们受到了旱灾的影响也并不太大。更不要说全国其他地方的城市。面对西南几城区的大旱灾,城市里的人们在行动,比如捐款捐水,以及话题的关注,还有情感的牵挂,但是这就够了吗?当然远远不够。或许不管熄灯一小时,还是面对世界水日或者世界气象日,真正能帮助环境和气候改变的,或许城市里的人们才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更该检讨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跟错误的行为。所以高高在上的怜悯和关怀一下,作用并不太大,来得快去得也快。实实在在的从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做起,并持续地为乡村跟环境去做更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投入,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身处危险境地当中的一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