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虽然昨天的气温很低,但山城却很热,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们来了!昨日上午十一点半开始直到晚上八点半,全国有40余位著名作家为参加将于明天举行的中国作协第七届九次主席团会、七届五次全委会,陆续来渝报到!第一位抵达重庆的是来自西藏的作家丹增,随后是刘兆林、张笑天、陆天明、陈祖芬、张抗抗、蒋子龙等等,他们兵分两路,分别从普通通道和贵宾通道出入。虽然旅途劳累,但每位作家在落地之后,无不表现出兴致勃勃的表情,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对重庆的印象,以及重庆对他们的吸引力,他们甚至急切地想知道重庆的现状,想看看在经历了这几年的文化建设工作之后,重庆的精神面貌和城市变化。
商报对话
含泪看“森林重庆”苗木
陈祖芬:薄书记有魅力
重庆商报:陈老师最近都在忙什么?
陈祖芬:忙着搞摄影,我三天只睡了6个小时,所以状态不太好。
重庆商报:是第一次来重庆吗?
陈祖芬:这次是第二次了。上世纪90年代来过一次,所以这次过来我一直很激动,十几年了,我就是想看看这一座崭新的城市。
重庆商报:那重庆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陈祖芬:很感动,太让我感动了。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我看了很多小树苗,用木棍支住,就像小孩子一样,它的成长受到了大家的关怀和呵护,看到了重庆在绿化方面做出的努力……(说到这里,陈祖芬眼泛泪花。)这让我想到了新加坡,新加坡就是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土地都要见缝插针的种上树苗,不会让泥土暴露在外面,重庆现在就是这样,见缝插针的植树让我很感动,这也正好契合了薄书记所提倡的森林重庆的理念。
重庆商报:那这几天时间怎么安排的,打算去看看什么地方?
陈祖芬:我不会去渣滓洞等历史遗迹,因为我多年前就看过了,这次来我主要是看新的“畅通重庆”。
重庆商报:你对现在的重庆了解吗?
陈祖芬:虽然我十几年没来,但我非常了解重庆,我每天都会花至少7个小时上网了解各种新闻,比如重庆今年启动的500万平方米公租房,还有薄书记提出的“森林重庆”,这些都让我非常向往。
作家简介:著有报告文学集《陈祖芬报告文学选》、《青春的证明》、《挑战与机会》、《中国牌知识分子》、《挂满问号的世界》等。
重庆元
陆天明:“我是明星”大赛升华重庆人
在去年本报主办的“我是明星”·2009“唱读讲传”大奖赛的总决赛上,担任评委的陆天明曾对重庆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他曾无限深情地说,“重庆是一座值得尊敬的城市。”此番再次来到重庆,他的心里不仅牵挂着“唱读讲传”活动在重庆的延续,更积极为重庆的唱读讲传,特别是读经典提出自己的建议。
“去年活动结束后离开重庆我也一直在关注重庆,重庆是中国最有关注度的城市之一,关于重庆的任何消息我都非常用心。”去年,让陆天明感动的,不仅仅是重庆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让他动情的也有重庆人的精神,他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继续下去。
作家简介:著有《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木凸》、《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黑雀群》。
何建明:我在赶写纪实版《红岩》
昨日,谈及重庆发展的速度,何建明用“吃惊”来进行了概括。何建明还向记者透露,他写了很多与重庆有关的书,目前正在重写《红岩》真人真事报告文学。
对于重写《红岩》,何建明对记者说:“《红岩》是重庆的主要文化标志,但《红岩》小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写的这个比小说不知道要精彩多少倍,江姐只占其中二十分之一的内容,可想而之它的生动性、丰富性。”
作家简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国色重庆》,献礼重庆直辖10周年。
叶辛:重庆底蕴深厚能出好作家
每次到重庆,叶辛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最直观的感觉之一就是重庆的饮食文化,“以前来有人给我介绍重庆好吃的就是张鸭子等等,现在介绍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了,饮食的变化也代表了城市的变化,从饮食的缩影也看出了重庆在不断进步发展。”
对于重庆的年轻人,叶辛也特别鼓励道:“我刚在上海参加一个青年作家会议,就是关注80后、90后这一群作家,随着时代的改变,网络文学进入社会,年轻作家展现自己的各自特点是很正常的事情。重庆这座底蕴浓厚的城市,青年人更应该担起责任,他们才是重庆文学的未来,对他们要鼓励。”
作家简介:著有《蹉跎岁月》、《家教》、《孽债》、《孽债2》等。
蒋子龙:好好体验后续写重庆
蒋子龙上次来重庆是2007年,对大足石刻、重庆三峡博物馆、轻轨记忆犹新。几年前,他曾写过一篇文章《重庆的个性》。那么这次来重庆的感觉,会再写关于重庆的文章吗?“你看,我刚到,还没好好感受呢,作品自然就会出来!你得多给我时间感受啊!”他听说这次会去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大足石刻后,很有些高兴,希望多看看,多感受重庆。他表示,相信重庆不但会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大家,并再为重庆写出好作品。
重庆的“唱读讲传”,他也通过媒体上关注,他说,这对于重庆的红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他认为,作为重庆人也是幸运的,红色文化给予了重庆人一种天然的自豪感,生活在这座历史名城中,作为重庆人是很幸福的。
作家简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农民帝国》、《空洞》、《国家的投影》等。
新闻纵深
黄济人揭秘为何花落重庆
因为这里是一座文化富矿
昨日,参加中国作协第七届九次主席团会、七届五次全委会的作家们陆续抵达重庆。如此高规格的文坛盛事,两百多位作家齐聚重庆,90%以上的出勤率,将成为重庆文学发展上值得纪念的一笔。为何有如此多作家愿意来重庆共襄盛举,愿意倾听重庆的声音?昨日,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重庆市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黄济人为本报读者进行了解读,“这可以称得上是对西部的文化大开发。”
如此多的知名作家齐聚重庆,在重庆还是第一次。黄济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吸引了作家的眼球;二来薄书记曾说“重庆是个新闻富矿”,自然也吸引了作家们,希望借此机会使重庆也成为文学富矿。按照以往中国作协全委会举行的惯例,通常都在文学发达地区举行,重庆的文学发展在全国而言相对滞后,此次他们并没有“嫌弃”,选择在重庆举行,也是对西部的文化大开发。
其实此番作协大会能够在重庆举行,重庆申请了很多年,这次终于得到批准,也是对重庆文学很大的鼓励,而通过这次活动,也将给重庆的文学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黄济人认为:“作为陪都的时候,重庆曾来过许多文学大师。半个世纪后,这些大师又回来了。当然他们是要走的,但是我们希望他们能留下背影,留下文学的精神和情怀,能够在重庆生根开花,也激励重庆文学朝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方向奋进。”
在重庆,有一批80后、90后新生代作家正在悄无声息地成长着。黄济人坦言,“作家青黄不接的情况比任何部门、行业都要严峻,重庆的青年作家们,他们有天赋,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新锐,对艺术的追求更执着,这些都是好事。但是文学不是靠年纪小取胜的,对一部分青年作家而言,他们对文学的理解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次来了如此多的作家,在重庆举行这次盛会,要让青年们懂得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文学。”为此,还邀请了一部分重庆本土青年作家列席旁听。
名家圆桌
陈忠实:没看过郭敬明作品
张抗抗:重庆是座特别城市丹增:《红岩》至少看了六遍刘兆林:重庆报告文学有影响周梅森:重庆应强化陪都文化
记者从市作协了解到,陈忠实是为数不多坐火车到重庆来的作家之一,已经72岁高龄的陈忠实,为何不选择乘坐飞机呢?“我不喜欢坐飞机。”他直截了当地说。在谈到青年一代作家时,陈忠实坦言,年轻人的作品,他都是看朋友推荐的,他最近看了一部刊载的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感觉年轻一代的作家非常不错。而畅销书作者韩寒、郭敬明的书他都没看过。(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抗抗:重庆是座特别城市
评价重庆时,张抗抗说:“重庆是一个特别的城市,在四个直辖市里面是拥有最多农业人口的城市,所以很关心这里的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还有,重庆的历史文化也是特别的,重庆的巴国文化、长江上游的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虽然对重庆赞誉有加,但她却表示自己不会写重庆的事:“重庆本地的写作素材很多,但我不会写,因为文学不能虚假,只有重庆本地的作家,他们才更了解重庆本地的生活细节和方言味道。”(中国作协副主席)
丹增:《红岩》至少看了六遍
第一次来重庆,丹增很开心:“我以前通过《红岩》才了解到重庆的作家,看了六七遍,我还曾经参与过《红岩》藏文版的翻译工作。”终于来到重庆,丹增表示要趁开会间隙,去游览一下自然风光、文化古迹,了解一下这个地方所发生的变化。丹增还表示本次中国作协主席团会和全委会选在重庆召开,本身就是对重庆文化发展的关注与鼓励。(中国作协副主席)
刘兆林:重庆报告文学有影响
已经来过重庆四次的刘兆林,称其与重庆的缘分极好:“第一次到重庆是因为黄济人当了作协主席,还有两次是出席重庆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刘兆林说:“重庆这座城市的自然风光十分美好,文学活力的吸引力很大,报告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力很大。”(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
周梅森:重庆应强化陪都文化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梅森称:“重庆是战时陪都,在战争时代承担了伟大的历史责任,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承担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发展红岩文化,不能忘了陪都时代!”周梅森对重庆颇有感情,称自己曾数次到重庆为作品“采风”。“重庆火锅好吃,可惜我不太敢吃辣的。”(一级作家)
陈建功:红色文学要找新角度
陈建功告诉记者,他对于重庆这座城市印象最深的还是红色文学:“我来过重庆多次,这里是红色文学重镇。经常有重庆作家会给我寄作品,我也借此来了解重庆文化的发展。”陈建功表示,“红色文学如今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角度,之前我看到重庆的舞台歌舞朗诵《红岩魂》就非常新颖,能够吸引年轻观众。”(中国作协副主席)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 赵紫馨 夏洪玲 纪文伶 刘咏戈 卢圆媛 罗恒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