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国 刘建林
眼下,赵金龙有个“奢望”:能好好地睡上一觉。
每天半夜,山西省汾西矿业集团河东煤矿的工人赵金龙都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睡得安稳的地方,哪怕没有被褥只有床板也行。不过多数时候,他只能回到来时乘坐的大巴里,在座位上坐上一宿。
在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救援现场,睡眠不足困扰着所有的抢险救援人员。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总能利用最近的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次短暂的休整,接着又投入工作。
即使身旁巨大的风机终日轰鸣,他们也总能在地上铺一张纸板,打起呼噜。在随处可见的钢管上,也常有他们垂头入睡的姿势。
汾西矿业集团的就餐点是24小时开放的,因为工人下工的时间并不确定。赵金龙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公司“把食堂都带来了”。在临时搭建的巨大帐篷里,堆着面粉、煤气灶和锅碗瓢盆,都是从外地运来的。
虽然外界感动于抢险队员的勇敢、辛苦与朴实,建议重奖他们,但赵金龙从没听说会有什么特殊补贴。他不是为了这个来的。他说:“我想不出不来的理由。”
就如玉溪煤矿的一位工人反问记者:“出事了,来救人不是应该的吗?”
从外地调来的抢险救援队员都是善良的人。他们没有见过几个记者,还以为所有的记者都来自同一家新闻机构。有记者不慎丢了一个采访本,附近所有的工人一见记者模样的人就说,终于找到了失主。
当记者准备为一名50多岁的矿工拍照时,他有些害羞地转过身去,拄着棍子缓缓走远。“我们都是小人物”,一名工人解释。
繁忙的抢险现场离不开电力的支撑。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从临汾市和运城市调来了两台移动应急电源车。电网保障组副组长吴万军告诉记者,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所有外部电源都消失,电网保障组也能确保抽风机、压风机及部分水泵不停机。而为了保证抢险用电,工作人员“吃住不离车”。
今天,距离王家岭煤矿最近的河津市内警笛声此起彼伏,多条街道实行交通管制。尽管如此,人们脸上露出欣慰甚至兴奋,因为警笛声来自救护车,救护车里拉的是刚刚从王家岭煤矿救出的工人。
从凌晨开始,困在井下超过179个小时的矿工兄弟,陆续告别死神。
19时左右,记者在河津市人民医院看到,49名获救工人被安置在早已预留好的病房里,医生、护士、院长和省里中央派来的专家们紧张地跑来跑去,询问、会诊、处置,有条不紊。
赵美珍副院长告诉记者,3月28日事故发生当天,全院医护人员就全部投入了战斗,此前几天他们分班轮流在事故现场值班。4日22时获知被困人员可能获救升井的消息后,60多名医护人员立即集合到岗,随时准备收治伤员。虽然当晚没有一名病人送达,但全体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直到今天中午时分伤员陆续送来。
记者还注意到,在救援现场,一些救护队员刚将手中死里逃生的工友交给救护车,就止不住抱头痛哭。
抬着担架时,虽然脚下坑坑洼洼,但救护队员们轻抬、慢走、缓放,生怕将体弱的工友磕着碰着。救护车司机也尽量不用急刹车,保持车身的平稳。每上来一位获救者,井口守候的人们就热烈鼓掌,眼里噙满泪水。
见此情景,抢险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刘德政说:“我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了,这么感人肺腑、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场面,以前没有遇到过。”
本报山西河津4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