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追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6日17:43   SMG《深度105》

  天下事:“3 28”矿难追踪

  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地是一个正在建设的矿井,据说当时井下共有261名施工人员进行作业,其中有108人成功升井,但还是有153人被困井下。事发后,有3000多人参与的大规模救援行动立即展开。

  那么,这起重大的安全事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3月28日下午13点40分,位于山西省乡宁县的王家岭煤矿突然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时,共有261工人在井下从事巷道建设工作。

  樊雷生和李敏付俩人都是半个月前刚刚从河北邯郸来煤矿打工的,没想到来这里才工作了十来天就遇到了这样的透水事故……工人们边跑边喊,提醒大家迅速撤离,最终有108人平安升顶,但是仍然有153名工人被困井下。

  事故发生后,新华社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记者了解到,这次透水事故的原因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也就是附近旧矿采空区积水突然涌入正在建设的新巷道。经过核实,井下透水量为11万立方米,积水最深达10多米。

  3000人救援153人,却困难重重 

  抢险工作在艰难的进行着,一口从地面到井下的垂直钻孔终于打在灾区巷道内,形成地面与受灾区域的第一条通道,而且这口钻孔中喷出含气柱,说明井下有空气,但救援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

  4月2号,作为救援现场最大的一台水泵,经过72小时的艰难安装终于投入运行。解救153名矿工生命的努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此时在整个救援现场,抢险救援人员达到3000人,其中包括45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

  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怎样的问题呢?

  有媒体报道,在王家岭矿难发生前三天,就有工友称有漏水迹象,但是却没有引起重视。事故前三小时,又有人发现漏水,并向地面报告,还是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这个说法,有关部门一直没有予以确认,直到四月一号在救援指挥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程承建方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张建立首次回应了这一说法……

  新华社采访到的煤矿安全专家称,发现透水征兆,要是能够迅速组织撤人的话,极有可能避免更大的事故发生。而在国家安监总局的通报中也指出,王家岭矿存在:工作面出现透水征兆后,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撤人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隐患排查治理不力的问题。

  要怎么防止矿难的继续发生?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对这起事故的通报格外显得沉重"这起事故是今年以来发生在国有大矿的第二起严重透水事故,也是发生在基建矿井的又一起严重透水事故,再次暴露出部分在建矿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等突出问题。"正是这一个个"突出问题",将153名工人兄弟推向了生死边缘。

  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还在紧张救援,3月31日晚,河南伊川县又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并造成19人死亡。矿难频发,教训深刻。实际上,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努力下,煤矿安全事故遇难人数已经从2005年的近6000人减少到了去年的2000多人,但是亟待解决的安全隐患问题仍然很多、很艰巨。类似王家岭煤矿出现的种种安全管理乱象,肯定不只发生在这一个煤矿,的确值得各个矿井和安全监管部门认真监督检查,防止矿难的继续发生。

  非常道:胡小松--如何面对“地沟油”

  近期,有关“地沟油”的新闻再次成为热点,先是《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每年有200万到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之后,采访对象何东平教授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他说过这个数据,再之后呢,又有报道称何教授是迫于压力改口了。其实,“地沟油”并不是新鲜事,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大加讨伐。

  餐桌上有多少“地沟油”?---这个数据我没有办法说清楚,每个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通过调查研究就一个城市一个街道一个餐馆,这个测算的数据还是值得参考的。如果当我们去调查一个食用油一公斤应该是15块钱才是它的基本成本价的时候,有大量的餐饮或者大量的部门三块钱一公斤买到这样的油,我们就要质疑这个油是哪里来的?如果说有一种A物质在中国生产的话,只有20吨,其中出口了10吨还剩下10吨,但是销售变成了40吨,那多出来的30吨哪里来的?作为学者,作为公众作为政府一定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问,那30吨哪里来的?原料是什么?这是负责任的看法。

  神仙难辨“地沟油”---这个问题核心在哪里?中国人有一句古话,油掺油、神仙愁。技术在发展,造假的技术也在发展,就像病毒与反病毒的关系一样。到目前为止,我这个课题组也依然在受科技部委托,在研究怎么鉴别广义的地沟油的鉴别方法。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办法鉴定谁是地沟油谁不是地沟油。

  我们没有一种评判的方法来证明白和黑的话,就有一小撮人去钻这个空子。一个盈利者在没有法律或者有法律的前提下,只要有三倍以上的利润他就愿意上断头台去冒险。法律一点都不缺失,就是技术手段确实存在缺陷,必须跟进需要投入。

  “地沟油”到底归谁管---一切资源都应该重复利用,应用到汽车变成生物柴油,变成肥皂,变成等等的化工产品,它走对了地方。如果再回到人类的肠胃里面,它走错了管道。

  地沟油到底谁管?应该牵扯到N个部门,比如说负责餐饮的部门,应该是食品药品监督局;加工的话,恐怕就牵扯到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在流通、市场交易过程,应该就是商务部和工商总局;如果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判断来讲,那就是卫生部;如果是科技工作来讲,那就是科技部及各个相关部门。这一件事情非常复杂,非常难,不是因为牵扯的部门太多,是因为这个问题这个事情很复杂。

  不要对“地沟油”过于恐惧---媒体老百姓共同关注一件事情这是对的,但不要恐惧。不要因为我们关心和报道一件事情,然后你恐惧了,报道一个东西你就不吃了,那你只能饿死。作为学者我们在不遗余力地,不断研究这件事情,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恐惧度非常非常高,就以为危害度很高,一定要理解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危害度是进一步降低,报道的越多,打击得越严厉,危害度会越来越低,所以不要把恐惧度升得那么高。

  可以关心,但不要恐惧---我什么都吃,水煮鱼我也经常吃,川菜我也经常吃,麻辣小龙虾我也经常吃,在任何一个场合的餐馆我都去,没有挑剔。去享受快乐,餐桌是你最大的快乐的地方,千万不要相信餐桌是你的坟墓。我们的餐桌非常美好,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吃。违法的行为,不合格的产品绝不等于它一定伤害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这是完全两个概念。

  可以关心,但不要恐惧,我认为与其用恐惧饿死还不如撑死。

  说旧闻:从《大话西游》到《越光宝盒》

  由香港导演刘镇伟执导的电影《越光宝盒》在上周终结了《阿凡达》在国内票房的神话。上映11天之后,《越光宝盒》票房一举过亿,能取得这一战绩,不能不归功于16年前那部贴上无厘头标签、充斥着文化颠覆的电影——《大话西游》。昔日《大话西游》的铁杆影迷们,16年后再过了一把瘾,一同追忆逝去的光影记忆。

  颠覆名著之作大热

  1995年,由刘镇伟导演、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先后在香港和内地上映。《大话西游》延续香港“无厘头”喜剧片的另类思维,将古典名著《西游记》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与《西游记》面目全非的《大话西游》在上映之初,反响平平,仅仅能够收回成本而已。然而,让刘镇伟和周星驰都没有想到的是,在随后的几年中,通过VCD的热卖以及电视上的放映,《大话西游》竟然在中国内地开始受到追捧,而且越来越热,当时的大学生几乎没有没看过《大话西游》的,这种热度甚至成为文化学者研究的对象。

  再聚首,16年后

  当时,年轻的刘镇伟也不甘寂寞,在片中扮演菩提老祖,将上半部的搞怪和下半部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十六年前的《大话西游》中,影迷们就已经充分领略到了月光宝盒的无边法力。当时,周星驰饰演的至尊宝为了救活自己钟情的“白晶晶”,曾疯狂地奔跑,三次借助于宝盒让时光倒流。那一场景,让包括孙俪在内的无数80后影迷感动不已。

  《越光宝盒》中的很多场景,观众都会感到似曾相识。对许多近而立之年的80后们来说,观看《越光宝盒》就像是与青春时期的一位朋友再度聚首……

  引发质疑又或再成经典?

  当然,才华横溢的刘镇伟不会只满足于怀旧,《越光宝盒》中“无厘头”更被推向极至。当男女主角穿越时空,回到三国时代后,他们穿梭在了各个经典电影时空中,这种拼盘式的对流行文化的解构随处可见。

  但这种一路恶搞、暴笑到底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文化批评者的质疑,觉得与经典的《大话西游》相比,《越光宝盒》可供回味的东西还是太少。

  在疯狂搞笑之后,影片《越光宝盒》将结尾最终又拉回了《大话西游》的情境中。男女主角最终表白的地方,正是当年《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紫霞分别的城墙……

  刘镇伟说,拍《越光宝盒》也是为了圆多年前的一个遗憾。当年的《大话西游》以悲情收尾,同时,也拆散了曾经珠联璧合的周星驰和朱茵,在电影及现实中都留下了伤痕。再拍,就要找一个美满的结局,得偿多年心愿。

  是啊,人有多少个16年呢,现代人其实特别容易怀旧,《越光宝盒》的热映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导演刘镇伟说,他自己也是随着作品的成长而成长,看似搞怪的《越光宝盒》其实埋藏着导演心头挥之不去的岁月感怀。《越光宝盒》虽然已经票房过亿,不过它能否延续16年前《大话西游》成为经典电影的奇迹,只能留待时间的检验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