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中国地震台网召开发布会,通报震区相关情况,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这位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右边这位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研究员孙士鋐。下面先请张晓东副主任就这次地震的情况做一下介绍。
张晓东:今天早晨7:49,在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地震之后陆陆续续发生一些余震,到目前为止最大余震是6.3级。这次地震发生在青海南部的玉树州,震中距玉树州政府和玉树县节固镇30多公里。就目前了解的情况,已经出现了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的报道。
这次地震位于青海东南部,离四川、青海、西藏交界的地区不远,本身这个地区人员并不是十分稠密,但是由于震中距离人口集中的县城还是比较近,现在已经有人员伤亡的报告。后面我们也是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需要问的,尽我们的所能,尤其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地震的活动情况做一下介绍,同时对我们掌握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地震发生以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照程序,首先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各个部门都在紧张的进行工作。地震发生之后我们首先要进行震区基本信息的获取,有一部分是我们经过以往的资料,进行快速的收集、判定和处理。同时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灾情进行预评估,便于应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记者:有最新的伤亡数字吗?
张晓东:伤亡数据最权威的出口不在我们这里。最权威的出口,按照我们的经验,地震发生以后伤亡的数字现在应该非常不准确,随着时间的变化可能会有非常大的调整,现在网上最新报道出来可能大家已经知道了,像一些救援队已经赶赴灾区进行救援,现在有报道说已经有伤亡4人的报道。
记者:因为这次是比较浅层的地震,造成的伤害会比较大是吗?而且那个地方是地震比较频发的地方吗?
孙士鋐:地震造成多大的灾害可能是大家现在比较关注的,但是这个地区现在交通不方便,对于灾害的搜救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现在的情况来判断,这个地区发生7.1级地震会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这一点应该是比较肯定的。但是房屋倒塌以后,是不是造成大的人员死亡,这跟当地的房屋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地区的房屋结构是一些土木结构,所以现在房屋倒塌面积比较大,但死亡人数是不是大就不见得。我举一个例子,1967年我们河北发生一个6.3级地震,当时倒塌房屋有10万多间,但是最后死了6个人,大部分人是受伤或者得救。所以,这个地区我们现在判定房屋倒塌比较多,但是死亡人数目前判定不会很高。
记者:这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结构是什么样的?
刘杰:刚才孙研究员已经说了,这个地震之前实际上是有一次前震,这个前震是早上5:39分发生的一次4.7级地震。这个地震发生以后,主震是早上7:49发生的7.1级地震,之后余震活动不断。截止到11点现在我们能分出来的地震有18次,但是这18次里面高震频比较多,因为低震频现在不好分出来。在这18次里4级以上的地震占了5次,最大的是张晓东主任已经介绍了,是9:25分发生了6.3级余震。这次地震前面有一个4.7级的前震,后面主震发生以后发生了6级地震。所以,这个地震我们现在定位是前震、主震、余震,余震活动实际上是比较丰富的。汶川8.0级地震,后面很快发生地震也就是6.0、6.1级,现在这次已经6.3级了。所以,7级地震余震的丰富程度可能比汶川还要强一点,当然次数比汶川少。现在的地震活动水平,这几个小时是比较强的。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活动,至少今天还是比较强。
关于死亡人数我补充一下,因为这个地震之前,5点发生过4.7级地震,这个地震实际上很多老百姓是有感的。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4.7级地震发生以后,青海地震局已经进行会商,会商上面的材料说很多老百姓都跑出来了。所以,刚才孙研究员说可能房屋损失比较厉害,但是因为有一个前震,再加上其它因素,死亡人数可能会陆陆续续多,但是由于有前震,可能造成死亡人数不会太多。
记者:属于什么地震带?
刘杰:这次地震发生的断裂带称之为风火山断裂带,从地况的角度来说,它属于巴颜喀拉地块的南边界,汶川地震属于巴颜喀拉地块的东南边界,这次地震是属于它的南边界。这个地区的历史上,1900年以来200公里范围内没记录到7级以上的地震,有过5、6级地震的记录,相对来说1900年以来不是太活跃的。而且这个地方的各种监测能力比较弱,因为人口比较稀疏。
记者:是不是现在意味着这个地区就开始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时期了呢?像您说的之前没有。
孙士鋐:专门就这个地区来谈它的区域分析,现在还是有些难度。但是我们从全球的角度上来看,最近两年全球的地震活动频度确实比较高。我们统计了一下,从2009年的7月份以来到现在的9个月,在这9个月里面,全球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是24次,也就是平均每个月达到了2.6次。这个水平应该说高于以往百年的平均水平。以往我们统计的结果是每个月1.6次,现在达到了2.6次。
第二,强度上,以往每年发生7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是两次,但是这短短的9个月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是6次,其中包括智利的8.8级地震。从频度、强度上来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比较高。作为这么一个态势,主要的地震活动集中在太平洋地震带跟欧亚地震带。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地震频发、地震增强的态势。所以,单单就玉树这个地震活动期分析,是属于这个大的背景中的。
记者:您刚才也谈到最近一次大家可能给很多受众一种恐慌,地震很多,也会有人想到电影《2012》什么的,专家有没有什么分析?地震频发是不是属于正常的范围?
孙士鋐:地震的频发,从历史上来分析,本身地震活动有这么一个特点,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相对的集中性,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同一性,某些时段活动水平比较高,在某些时段活动水平比较低。刚才我提到2009年7月以来,活动水平比较高。但是反过来,在2009年7月底以前的4个月,全球的地震活动水平就很低的。就是说地震活动水平高、强这种交替现象,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但是在这个地震活动带,地震强度达到多高现在还很难说。
记者:现在属于地震强度活动时段?
孙士鋐:属于地震活动频发的时段。
记者:西部和东部会不会有些呼应?有没有这方面的分析?
张晓东:是这样,我们国家的地震活动情况,如果是从现象来看,刚才谈到的有的时候地震会多一点。我们的地震活动是不均匀的,只要是地震的活动不均匀,它就会有多的时候和少的时候。地震活动目前大家都知道,中国大陆比较显著的几次地震,尤其是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地震和汶川地震之前在新疆和西藏交界于田发生过7.3级地震,这一次又在玉树发生浅源性地震。这次地震,刚才刘研究员已经说了,从这次地震的构造活动分析来看,都是位于巴颜喀拉块体这个活动地块的北边界、南边界和东边界。从这些地震活动来看,巴颜喀拉块体是比较活跃的。再往前看,从1996年开始,在喀喇昆仑山发生过7级地震,97年在西藏的玛尼就发生7.5级地震。到了2001年11月14号,在青海的昆仑山口西就发生过8.1级地震。刚才谈到2008年3月份在于田又发生7.3级地震,包括汶川的8级地震和这次青海玉树的浅源性地震,整个都是围绕着巴颜喀拉块体的边界发生的,从这里来说巴颜喀拉块体比较活跃。
记者:不光是西部的地震,包括唐山这些地方都有一些4级的地震,地震台网中心能不能给公众说一下,相对于全球地震是频发时段,中国大陆这一块的地震处于什么时期?
刘杰:2008年的时候,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个8.0级地震是非常强的地震,这个地震发生以后,2008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非常高。当时全年发生了99次5级以上的地震。我们国家的年均是20次5级以上的地震,所以2008年那一年,因为有汶川地震,还有刚才张主任谈到的新疆的于田7.3级地震之后,2008年地震活动水平非常强,实际上是正常年份活动的4—5倍。2008年地震活动很强以后,到2009年中国大陆的活动明显处于衰减调整的阶段。2009年中国大陆一年只发生了两次6级地震,而我们国家大陆年均是3—4次,两次6级地震,一次是6.0,一次是青海的海西6.4级地震。震级水平达到了6.4级,是一个比较低的活动水平。而且海西地震是2009年8月份发生的,这个地震发生以后,一直到这次7.1级地震之前,中国大陆将近7个多月没有6级以上的地震。从汶川开始地震一点点调整,削减得很低。
考虑到现在6级地震停了将近6、7个月,5级地震的频率不是特别高,这次7.1级地震可能是2009年和这次地震之前进入了稍微相对比较活跃状态。但是这个活跃状态到多大水平,可能还需要跟踪。但是2008年的活跃、2009年的平静,2010年现在又出现增强,这个趋势现在是比较明显的。
至于你刚才谈到唐山包括实际上前一段时间大同也有4级地震,这些4级地震活动在全国实际上是占不到太大的比例。刚才我已经讲过,全国平均每年要发生20多次5级以上的地震。如果转成4级地震,平均一年得有1、2百次。也就是每隔一两天都会有4级地震。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这些4级地震发生在北京附近。但是从全国地震活动角度来说,它实际上处于一种正常的活动。
记者:我们有没有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如果现在已经开始察觉到地震活跃,主要会集中在哪些地区?怎么样去避免汶川地震事件,提醒民众进行准备,及时逃生?
张晓东:你谈到属于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方面的问题,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近一个时段全球的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也引起大家关注,我们认为地球本身由块体组成,这些大的块体边界都是地震多发的地区。到了中国大陆以后,我们这些中国大陆还有一些次级构造的块体,这些构造块体的结构也是地震发生的地区。我们这些构造块体不是静止的,是在运动的,总会积累能量,到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本身,不是以后就不会发生地震了,它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第二,还要掌握地震这种知识,包括地震发生以后人本身紧急避险方面的知识。咱们也有报道,像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有的中学在地震之前就进行过应急演练,地震发生的时候就快速有序避险,避免人员伤亡。以后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大家都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科学的应对地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记者:活跃的地带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可不可以具体讲一下?
张晓东:这些块体的边界带。像汶川地震和这次的7.1级的地震,都是发生在我国的南北地震带上。
孙士鋐:这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根据我们国家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地震三要素的预测需要政府进行预报,我们现在只能谈趋势性的问题,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地区或者是某一个时段。我们从整个全球地震活动和中国地震活动的分析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地震形势应该是比较严峻的。刚才你问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在这么一个严峻的情况下,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根据我们以往的一些经验,当前我们国家必须要开展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加强。
其次,我们都知道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就是很成功的取得地震预报的事件。这次地震预报事件,当然地震预测部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准确预测,但是更主要起到减灾作用的,是在地震发生前的半年,在辽宁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震科普知识的教育,包括上千次放映电影、幻灯,发行上万册地震知识手册。所以,我们现在呼吁,国家确实要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题材教育,提高公民抗击地震灾害的素质。包括前一段时间在山西发生地震谣传事件,实际上都反映我们现在对于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方面是很不够的,知识是很欠缺的。如果这方面能够得到加强,尽管我们现在地震预报水平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地震,能够采取一些自救等有效措施,对于减轻地震灾害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记者:后续会不会再发生大级别的余震?或者地震会持续多久?会持续发生什么情况?
刘杰:地震主震是7.1级,作为一个7级地震肯定要持续比较长时间,这要跟踪。但是就现在已经发生了几个小时的情况,短期来判断,7.1级地震以后已经发生了6.3级的比较强的余震,比较大的地震还是比较多。我们认为起码最近几天来这种强的活动状态还会持续,不排除发生6级左右的强余震。
孙士鋐:希望震区的人还要防御余震二次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