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称楼市调控新政执行时间尚需等文件通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6日03:57  新京报

  房产新政

  ●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新政策规定:购买首套自住房(建筑面积90平米以上),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二套房首付不低于50%。

  问题

  投机性购房大量增加

  会议指出,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这既有流动性充裕、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也与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落实调控措施不力,投机性购房大量增加有关。必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新政1】

  购买首套房首付至少30%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是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临时性措施,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有关税收政策。

  【新政2】

  探索多种土地出让方式

  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大幅度增加公租房、经适房和限价房供应。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对收回的闲置土地,优先安排用于普通住房建设。

  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土地出让方式。加快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审批,尽快形成有效供应。

  【新政3】

  捂盘惜售房企暂停上市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依法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对存在捂盘惜售、土地闲置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限制新购置土地,暂停批准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

  清理已发放预售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对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性质恶劣的依法取消房地产市场经营资格,对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新政4】

  遏制房价工作不力要追责

  会议要求,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要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责任制,住建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建立考核问责和约谈、巡查制度,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的,要追究责任。

  中原地产

  “二手房交易将会陷入冰点”

  ■ 影响

  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部研究人员指出,北京二手房交易将会立刻停滞,陷入冰点,市场很可能恢复今年1-2月的冷淡。二手房月成交量很可能恢复到1万套以下,4月很可能出现二手房市场虎头蛇尾的现象。

  城郊倒挂更加严重

  由于二手房评估价格基本只能评估到成交价格的9成-8成,以后购买二手房二套的购房者需要提供最少60%的首付,即使首套也需要最少4成的首付。有可能使得部分郊区的商品房价格更高,城区二手房市场将因为评估价比较低而率先趋冷。

  违约大量出现

  如果政策立刻实施,北京上万套已签约的商品房及二手房因难以支付首付而出现违约。预计北京在5月份可能出现大量最近产生的房产交易停止。

  将会出现断供潮

  首付的突然增加,将可能影响超过一半购房者观望,难免房价下跌。一旦价格下调20%,前期房价上涨过快的区域将会出现断供潮,特别是通州、望京、亦庄等在3月开始暴涨的区域。预计,5月份断供的可能非常大。

  伟嘉安捷

  “二套房是二手房首付达七成”

  李宛霖

  ■ 影响

  “新政对抑制现阶段快速增长的非理性购房需求,有着强而有力的打压作用。”昨日,伟嘉安捷市场部主管吴昊认为,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的调整,主要会在四个方面产生影响。

  有助于平抑北京房价

  政策出台后,多数购房人将会产生观望情绪,需求有所降低,开发商和二手房业主将会回归理性买卖,对于平抑北京房价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购买二手房首付增加

  因为二手房是按照评估价贷款的,所以新政调整后首套房贷款实际首付提高到约五成左右,二套房贷款首付提高到约七成左右。购房前期成本逐渐加大,将会考验着购房人经济实力,手中资金实力不足的购房人需慎重。

  中低收入家庭贷款受益

  从现在各家银行的实际操作情况看,首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大多提高至30%,90平米以下首套贷款且个人信用无污点的借款人能够享受20%的首付。新政策实施后,对于以满足自身住房需求为主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贷款政策的差异化将会使这部分人群更加受益。

  将有力打击贷款炒房人群

  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提高到50%,贷款利率上浮1.1倍即6.53%。目前各家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情况不同,而实施的基准或者下浮优惠利率将不复存在,严格执行统一的6.53%利率,这会有力打击贷款炒房人群。不过同时也会使有着强烈置业升级需求的自住人群,暂缓购房需求,有改善型需求的购房人将无力改善。

  本报记者 李宛霖

  今年住房用地供应量同比翻番

  拟供应18万公顷,是去年两倍多;中小套型商品房供地超去年总量

  吴鹏

  ■ 相关政策

  本报讯 (记者吴鹏)今年,全国30个省市区(西藏除外)住房用地拟计划供应18万公顷,大幅超过了去年全国约7.6万公顷的住房实际供地。

  昨日,国土资源部公布各地住房用地供应计划,这也是国土部首次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编制住房用地计划,并将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供地计划全部纳入。而在此之前,国土部要求各地在今年住房用地计划没有公布前,不得出让住房用地。

  今年供应量是去年两倍

  国土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说,据统计,全国30个省市区(西藏除外)2010年度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为18万公顷。

  根据公开数据,去年全国住房实际供地76461公顷,而前5年平均年度实际供地量54650公顷。

  保障房用地比去年多一倍

  国土部之前曾发通知,今年各地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计划供应量应不低于70%。而根据昨日的通报,三类住房供地已占到了总量的77%。廖永林说,其中中小套型商品房计划供地总量80431公顷,超过去年全国实际住房用地总量(76461公顷)。

  而保障性住房用地为2.4万多公顷,与去年相比增加一倍多。其中,经适房用地占保障房用地总量的71%,与去年实际供地相比增加79%;廉租房用地占保障房总量的29%,是去年实际供地的4.7倍。

  供地不落实将责令整改

  另外,今年棚户区改造用地计划首次纳入住房用地计划管理。

  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巡视员张璞表示,对于供地达不到70%的(地方),国家土地督察局责令地方整改,这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

  有专家认为,增加中小套型和保障房供地,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或将对一线城市的拿地热潮降温。

  “房价3个月后会跌”

  李宛霖

  ■ 预测

  “这是意料之中的,之前刘明康也曾表态要提高二手房首付。”昨日,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表示,开发商也觉得市场过热,所以现在调控是必然的。希望在调控后,会有一个健康的局面。他认为,新政首先会影响交易量的下降,3个月后,会体现在价格上。而一手房反应会比二手房快,因为开发商会比个人更急于回笼资金。

  “不太可能会出现调控后价格下降,又反弹到更高位的情况。”陈云峰指出,现在房价已经高出很多,此次调控可以看出中央的决心很大。他认为,如果这几项政策不起作用,不排除还会出现其他的调控政策。目前,建议买房人可以再等一等,而卖房人可以选择尽快出手。

  本报记者 李宛霖

  释疑

  1 执行时间要等文件通知

  银行人士称,具体执行时间要等文件通知。对于已申请贷款是否受影响,记者咨询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还需要等待总行的操作细则。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贷款审批日期为准,一是以接受贷款申请为准。

  “具体以哪个为标准要看总行的细则,如果操作得紧,则是以审批日期为准,凡是未获得批准的贷款申请均按新规操作。”银行人士解释说。

  2 二套房认定有两条标准

  记者昨天从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二套房的认定标准有两条:

  1.是否利用贷款购房。即只要在商业银行贷款买房,无论是否还清,无论是公积金贷款还是商业贷款,再贷款购房就视为二套房。

  2.以家庭为单位。夫妻双方只要一方在银行诚信系统内有贷款记录,再贷款买房即被视为二套房。

  对于改善性住房是否属二套房,多家银行人士均表示,今年初国务院发文,二套房政策的表述中取消了改善性住房的提法,今年以来银行几乎都取消了改善性的政策。不论面积多大,只看以上两条标准。本报记者 苏曼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楼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