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喇叭裤到如今的新潮韩版装 流行服装从财西街穿出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07:23  大众网-齐鲁晚报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喇叭裤到如今的新潮韩版装

  曲桂芹在做服装。侯海燕摄

  本报记者侯海燕见习记者李芳芳胡修文

  从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挂脚裤,到本世纪初的“萝卜裤”,再到现在的直筒裤、铅笔裤……财源大街在泰城众多人的眼中,是一个服装的集散地、信号灯。财西社区新颖时装设计中心的老板曲桂芹,20多年间做了无数件衣服,和其他服装经营者一样,他们感受着财源大街流行元素的变化。

  裁缝店里走出缤纷色彩

  18日上午,在财源大街西段路北大车档街与财源西街的交叉路口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裁缝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小裁缝店里,脖子上绕着卷尺、眼戴花镜的裁缝曲桂芹正在忙碌地为一位年轻小伙子做西装。

  “我在财西社区开裁缝店已经25年了。这条老街上的邻居们几乎人人穿过我做的衣服。对这条老街,我很有感情。”今年55岁的曲桂芹说,1985年,为了照顾年迈的婆婆,她跟丈夫吕殿海从东北回到泰安老家,在财西社区的许家胡同开了一家裁缝店。

  “当年从泰山火车站走出来时我傻了眼,不论走在街上的行人,还是街道的邻居,穿的清一色的灰,很多年轻人穿着大喇叭裤,裤腿拖着地都可以当扫把了,我真没觉得有什么好看的。”曲桂芹说,为了改变大家的穿衣观念,她故意比照日系服装的样式把裤脚设计得小一些,先让自己和爱人穿,再让朋友穿,慢慢地街坊们开始接受这种新式服装。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泰城的裁缝店多起来了,做衣服的人也就多了。”做了30年裁缝的曲桂芹说,她对那段逝去的岁月深有感触,以前做衣服的人多,做裁缝觉得很有意义,而现在做衣服的主要是老客户,生意比以前少多了。

  老街触摸着流行“脉搏”

  “ 这几年衣服变化真大!” 在 四海商城四楼卖童装的赵青青说,她在四海卖了近十年的童装,上世纪90年代的衣服的面料大多是防雨绸、涤纶和老棉布的,那时候条绒都是好的。颜色上也很单一,比如男孩的衣服清一色的黑色、蓝色,女孩的衣服则是红色、黄色和粉色的。“哪像现在啊,红、黄、蓝、绿、紫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颜色,样式也是随便挑。”赵青青说。

  提起这些年的服装变化,在财源大街路边开服装店主要卖女装的李老板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十年前店里还是清一色的套装、衬衣和一些古板的羊毛衫,选择性很小。“上世纪90年代流行挂脚裤;进入新世纪,又流行起了上肥下窄的‘萝卜裤’;再看现在,几乎每家女装店里都有直筒裤、铅笔裤等好几种样式供顾客选择,衣服的样式却是时代变迁的最好证明啊。”

  从四海服装城给侄女买了一套裙子的刘先生说,他今年快40岁了。上高中时,他和同学都喜欢周末到财源大街来逛逛,主要是这里服装店聚集。正因为这样,财源大街成了很多年轻女孩展示潮流的地方,每当有女孩穿着样式奇特或者鲜艳的衣服从大街上走过,都会惹来阵阵回头率。不几天,财源大街上一些店里也会出现这种款式的衣服,所以财源大街也几乎成了当时女孩们追求时髦的必选之地。

  老街特色儿女来继承

  随着小孙子的出生,曲桂芹暂时放下了手里的活儿。闲来无事的时候,常常到街头到处走走,看着以前社区里原来开裁缝店的地方盖起了新楼,改件衣服要找个缝纫店已不再那么容易,她又重操旧业。

  曲桂芹的3个孩子,大女儿和儿子继承了她的手艺。“两个孩子都在业余时间跟我学活儿,他们都对缝纫这行很感兴趣。”曲桂芹说。

  虽然,现在的人更喜欢去商店里买成品服装,但是已习惯了忙碌的曲桂芹却不肯丢掉自己的老本行,如今,她在财西社区居委会附近开的缝纫店,不仅缝制各种工装、西服,不少老客户也穿惯了她做的衣服,成了她的固定客户。“30岁我刚来财西社区的时候,站在财源西街路口望过去,来来往往的人都穿着灰不溜秋的衣服,现在我再站到路口看看,估计看一天,也看不到穿一样衣服的,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我们的裁缝手艺也永无止境。”曲桂芹说,财源大街西段拆迁临近,如果社区需要搬迁,她就把自己这家小店转到别的地方继续经营。 “也许那时裁缝店会成为整修后的财源大街的一个看点,一段故事。”曲桂芹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