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研判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11:42  瞭望

  《瞭望》文章:科学研判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从深层次还是从长远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都不是短期现象,而呈现出常态化;需要不断提高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评价说,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极为复杂。无论是从深层次还是从长远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都不是短期现象,而呈现出常态化。对于这种复杂性日益加深的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不断提高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

  目前,导致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原因至少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经济主体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理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主体更趋多元化、行为更趋复杂化。

  企业是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而企业所有制不同、利益不同,看待经济的角度也不同。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我国企业类型更加多样,其行为方式、利益诉求和对宏观政策的反应都有较大的差异。比如,以往只要看国有经济增长多快,就可大致推断整个经济的冷热;只要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情况,就可大致推断整个社会资金运行状况。但在目前国有经济比重只有1/3左右、非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只看国有大企业、国有控股银行就难免以偏概全。

  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各有其独立利益,分别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经济活动的预期等相互博弈、分散决策,经济行为上与过去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其二,从体制环境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初步建立、尚不完善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机制难免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

  固然不能再用计划经济的观点来看现在的经济问题,但也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以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政府行为的一般规律来处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就企业来说,一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有时甚至扭曲,不但没有作出按一般市场规律应该作出的反应,甚至行为相反;对政府而言,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并存,特别是直接干预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怪现象,从市场信号看,明明有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库存增加、销售困难、价格回落,但有些地方仍盲目扩大产能。这既与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关,也与当地政府不正当干预有关。

  其三,从发展阶段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明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对于同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感受和认识往往很不一致;同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影响,也可能不尽相同。在分析经济形势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都可能从自身发展的需要、条件和环境得出不同的判断,造成对经济形势认识的较大反差,客观上增加了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的难度。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阶段,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有的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所独有,有的是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得以化解而我国要在几十年甚至几年内解决,有的是其他国家遇到较好环境可宽松处理而我国则不具备。这都会使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增加了科学分析经济形势的难度。

  其四,从外部环境看,目前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方面,通过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宏观政策如利率和汇率调整以及心理因素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石、铜精矿、大豆等重要资源和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一半甚至更高,进口这些重要基础产品是对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国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化,也会对国内市场供求、物价形势等造成较大的外部冲击。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量明显增大,进出口的数量、价格、结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明显加深,国内政策调整越来越受国际关注并影响到国际市场,反过来又影响着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加上当前国际上冷战思维再度抬头,发达国家遏制我国发展意图明显,转嫁国内危机手段发生变化,都大大增加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综观之,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就越是需要提高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对于执政党来说,这是科学制定经济工作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是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是使国民经济少受挫折、避免大的波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