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铁矿石谈判博弈迷局
谈判桌上的艰难博弈,预示着全球铁矿石市场之“变”是必然趋势,国内钢铁业应主动参与新定价机制的形成,以此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荣
“在铁矿石定价机制这个问题上,博弈才刚刚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近日在电话中向《瞭望》新闻周刊这样表示。
4月1日这个传统铁矿石定价的年度“分界线”已经过去,但全球长协矿石的最新定价离“尘埃落定”还遥遥无期。不仅于此,三大矿商今年已先后明确提出定价机制的变革,要以短期定价取代已有40多年历史的年度定价方式。全球铁矿石市场的根本变局处于“进行时态”。
目前,国际钢协和欧洲钢铁行业都已发出明确而且严厉的声音,指责矿石巨头强加于下游行业的不合理的报价,对其可能存在的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表示担忧,并要求监管部门进行必要的调查。中钢协负责人也明确表示,谈判不能成为“通牒”。中国钢铁行业不急于签下不合理的“城下之盟”。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全球矿石市场的“变”是大势所趋,如何应而对之,各方利益将在博弈中最后获得各自的安排。
长协机制“名存实亡”
中钢协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的谈判成为矿商“一口开价”,要么接受,不接受就不发货、不装船,这不是谈判,这成了“通牒”。这是中国钢铁行业不能接受的。至于坚持年度定价还是季度定价,“都需要坐下来谈,要协商”。
目前,全球三大矿对定价机制的改变已达成明确共识,都已先后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正式的消息。必和必拓几年之前就明确提出“指数定价”的概念,认为传统定价机制难以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情况,已经不合时宜,其改变定价方式的指向最为明晰,且始终坚持。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因相对亚洲的运距劣势,以往较为坚持长协年度定价,但今年已明确提出“灵活定价”的概念。力拓近日最后一个表态,也表示支持推行季度定价方式。
“我的钢铁”资讯机构首席分析师贾良群等业内专家认为,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内突然发生的”,有其历史的根由。已维持近40年的传统年度矿价谈判机制,是在全球钢铁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形成的,当时用矿量和钢铁产量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缓,矿商需要锁定需求以便保证投资效益,而钢厂方面需要锁定生产成本以便与下游用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所以传统机制是“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形成“首发价”后,其他矿商和钢厂跟随。但从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钢铁业快速发展,中国进口铁矿石猛增,去年进口量已达6.2亿多吨,同比增长41%以上,在全球铁矿石贸易量中占到七成左右,其中以现货方式交易的矿石占到一半以上。铁矿石现货市场以中国为主,这一事实根本改变了全球铁矿石市场的格局,对传统定价机制形成冲击。
近年来,传统机制解体的“能量”在不断积累,从撕开缺口,到名存实亡再到彻底改变,已呈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本世纪初中国进口铁矿石大增、现货矿市场形成、现货价不断攀升之后,现货价与长协价之间的“价差”一直是年度矿价谈判的“难点”,矿价谈判的“马拉松”特征越来越明显。2008年度矿价谈判澳矿首次实现“运费补贴”的额外加价,虽形式上尚处于传统机制框架内,但已撕开了裂口。在市场需求旺盛时,矿商常常以“不可抗拒的因素”为由,削减长协矿的发货量。到2009年度的谈判,日韩与矿商的“首发价”出台后,中国钢厂坚持不跟随;在金融危机高峰期内,国内一些钢厂未执行长协合同,长协机制“名存实亡”。
据一些熟悉铁矿石谈判历史的人士说,定价机制“变”的趋势,其实各方早几年都已注意到了。在2005年度的谈判中,必和必拓就已基于“到岸优势”提出“运费加价”的问题,当时中国钢厂的谈判小组据理力争,才打消了矿商的要求,但在共同声明中有一个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商讨完善矿价定价机制。业内人士认为,完善机制是正常的,但前提是共同协商,把铁矿石所特有的大宗性、专属性特征体现出来,保证产业链的协同。
国内贸易秩序有待优化
三大矿此次把“定价合约短期化和价格涨幅接近翻番”这两项“强硬”诉求同时并发,激起了全球钢铁行业的强烈反对。
欧钢联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口气指责三大矿涉嫌定价垄断,要求欧盟监管部门对其行为进行调查。日韩主流钢厂虽然传出接受其季度定价并大幅涨价的消息,但应注意其中“暂时接受”的措辞,其“不情不愿”、后续博弈的言下之意,应该能够引起各方的联想。业内人士分析,日韩钢厂对外矿的依赖性最强,而且钢铁上下游关联度细密、连续性强,所以在矿商“通牒”式的要求下,容易“暂时”屈服,但这并不说明其完全认同目前这种“相对单向”的安排。
至于中国钢铁行业的态度,中钢协相关负责人说,矿价谈判不能“一口价”,“硬要我们接受”。目前矿商提出的大幅涨价的要求,是中国钢铁业承受不起的。矿价大涨,只能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要么是中国钢铁业大面积,而且是大幅的亏损;要么就是把钢铁成本压力硬性向下游产业转移,对中国整体产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可能形成输入性的通胀。这位人士说,去年中国钢铁业平均每吨钢的利润是10美元,今年前2个月不到20美元,现在如果接受矿商提出的涨价要求,吨钢成本中仅矿石一项就要增加80美元,“这个账怎么算也是难以接受的”。
中钢协人士表示,中国钢厂还不至于像日韩钢厂那样“矿石一停供”就受不了,目前国内的铁矿石库存还有“2个月周转”的量,所以不应该急于接受不合理的“城下之盟”。其实,钢厂和矿山是真正的双向依赖,矿山如果出不了货,也会饱受“胀煞”的痛苦。国外一个矿山只有一个专用码头,一条专用运输线,其前后道工序都是满负荷运转,一旦矿石销售停滞十多天,码头就会“饱胀”,其连续作业的整个流程就会全面受到影响。所以,就矿石贸易而言,供需双方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恶性博弈”,应该坐在一起协商解决矛盾。
其实,围绕铁矿石谈判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尽管错综复杂,但其最核心的基本线索还是供求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国内铁矿石贸易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了铁矿石市场供求关系的“清晰表达”。宝钢前董事长谢企华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矿石谈判的困局,“根子还是在国内”。此次在“力拓案”的审理中,就直接折射出贸易秩序的缺失,各类钢厂利益的不一致、长协矿与现货矿的双轨“价差”,都提供了各类寻租和腐败的空间。
由于铁矿石是自由贸易的大宗商品,不可能实行任何“专买专卖”的特殊安排,所以要优化贸易秩序,只能通过行业的自律措施来实现。此次,中钢协与五矿商会终于联手出台了三项整顿措施:进一步严格进口资质审定;实行矿石一级代理制,不得进行二次贸易;建立矿石进口及流向的备案制度,确保矿石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企业中。
虽然相关行业对“贸易商搞乱市场”、超量进口、囤积居奇等问题有不同意见,但对于国内矿石市场确实需要加强管理这一点,各方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五矿商会负责人近期公开表示,可考虑推广使用铁矿石进口标准合同、建立代理企业和被代理企业不良诚信记录表制度、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铁矿石供货企业信用体系。
筑好防范金融资本的防火墙
记者在与业内研究人士的交流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士都认同:矿石需求强劲、供应方高度集中等市场特征短期内无法改变,这是客观事实,必须正视。矿石供应市场基本由三大矿把持的现实,是历史造成的,是在矿业市场低迷期优势投资力量整合的结果,其强势博弈行为还会出现,需通过沟通协商来取得利益平衡,并冷静、客观地研究对策,进行战略上的筹划,而不是单纯战术上的应对。
目前新的定价博弈尚未有最终结果,但对长协矿“短期化”和现货化的预期正在快速上升。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钢之家机构负责人吴文章等业内人士说,短期内,进口矿现货定价将对国内主流大型钢厂带来明显的冲击,在矿石成本上将与中小钢厂处于同一竞争线上,矿价大涨,由此带动钢价上涨,并对下游产业造成压力。不仅于此,主流钢厂的经营把握难度将加大,风险控制成本将上升,“这将是一场真正的考验”。
业内人士认为,既然矿石市场之“变”是必然趋势,国内钢铁业就应主动参与新定价机制的形成,对于新的操作和规则框架要有主动参与设计的意识,以此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目前矿商提出的灵活定价机制,尚是矿商与钢厂的直接定价方式。现在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让金融游资全面进入铁矿石市场,如果铁矿石指数、掉期合约等不断发展而形成相关的期货市场,那么矿石市场的不可控性就会大大增加,那时的矿价就不是单纯地反映供求,而是金融资本操纵的对象。对金融资本的这一道“防火墙”一定要在主动参与定价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否则矿价与钢材售价两头不可控,国内钢厂将降格为“加工厂”,钢铁产业的实力将受到根本的影响。而这道“防火墙”的建立,首要的是关注与铁矿石有关的市场衍生品的动向,主动关心它研究它,这样才能知道“怎么办”。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说,虽然在短期内还难以打破矿石供给的垄断格局,但应该看到目前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效。从铁矿石进口来源看,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来源国已发展到了40多个国家;除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资源国家,当前中国还在南非、蒙古、越南、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秘鲁、阿根廷等国的海外资源投资方面取得了进展。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中有8000万吨属权益矿,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合作的海外铁矿资源量已达每年1.9亿吨,中国钢铁原料多元化供应雏形逐步呈现,从中长期看必将破除长期笼罩在中国钢铁业上的资源垄断阴影。
也有人士认为,短期内,矿价上涨难以逆转,应主动利用其“倒逼”机制,促进国内钢铁业的结构调整。由于主流大型钢厂今后在矿石成本上与小钢厂“拉平”,其降本增效的机制将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竞争目标将进一步向高端市场提升。而对于中小钢厂,则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和能耗的“刚性”门槛,实现落后产能的淘汰。产业的升级,往往是在市场环境中被“逼”出来的,要善于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实现国内钢铁业由大到强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