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社会走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14:53  瞭望

  《瞭望》文章:中国汽车社会走向何方

  面对汽车社会的到来,如何让人们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走出一条汽车、社会、人和谐发展的新路,将考验国人的智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陆文军

  即将开幕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规模空前,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家厂商集体亮相,展出面积近20万平方米,再次刷新纪录。车展规模逐年升级,吸引全球车业巨头高度关注,其背后支撑的是身负“全球第一车市”的中国市场,正在走向“汽车社会”,并因此而浮现出巨大商机。

  然而,汽车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家庭的时候,“汽车社会”也给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严峻挑战:国家政策如何引导汽车产业与社会环境承载能力和谐发展?如何应对汽车对大中城市交通网络建设的挑战?汽车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道路安全和汽车质量监管等诸多问题将如何破解?伴随着北京车展的开幕,这些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政策应引导“汽车社会”

  在2010年全球汽车销量整体回暖的时候,销售势头一直强劲的中国车市表现依然强劲。据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分析,2010年3月汽车产销量超过1月再创历史新高,双双越过170万辆。一季度,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55.45万辆和461.06万辆,同比增长双双超过70%,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

  从今年情况来看,基本维持了中国车市一贯的淡旺季规律:1月在春节临近的刺激下汽车销量巨大,2月有所回落,3月再次爆发。不过,近期已有媒体争议今年国内汽车消费政策刺激力度是否减弱的话题,加上销售环节汽车库存压力开始增大,对未来国家政策走向,以及对车市影响和如何继续完善扶持政策的讨论越来越多。

  中汽协有关负责人提醒主管部门和国内汽车企业,扩大产能的同时要及时应对市场出现的波动。政策协调和企业战略应该从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创新能力,而非一味追求数量。

  这位负责人认为,去年实行的税收调节方法,得到普遍认同,从法规层面规范和促进汽车业发展,要继续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市场结构,“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汽车行业整合、汽车质量安全等热点,细化和完善汽车产业政策,目的就是进一步优化‘汽车社会’。”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为在建立‘汽车社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政府应该及时制定清晰而富有远见的汽车产业战略目标,把汽车作为战略产业,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头产业。”

  比如,在其看来,公交优先应该是一种吸引消费者的选择,而不是限制私人交通的幌子,发展公共交通与发展私人交通应并行不悖,“重要的是各城市应设计出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方式,给居民以出行方式的选择权。不应因一时基础设施不足,就简单地限制汽车消费。汽车消费与基础设施如同鸡和蛋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针对汽车社会,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则指出,中国汽车发展战略要在更长期发展和具体量化上形成针对“汽车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国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量化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个发展战略不能只管三五年,要管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强调,应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汽车产业社会发展战略,“在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原材料、零部件、售后服务、出口,以及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整个汽车产业社会生态链,制订切实可行的长期发展计划,稳步向前推进。否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将不可持续。”

  新能源契机

  新能源汽车会否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也一直是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北京车展上,无疑将继续延续去年上海车展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捧。尤其是近期国际油价创出近期新高,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终端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而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将成为未来全球车业激烈竞争的焦点。

  近期,随着以比亚迪F3DM低碳版双模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正式面向个人消费者销售,新能源汽车一时间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据报道,此次以“绿色畅想未来”为主题的北京车展,将有95台新能源车现场展示。

  政府部门也从新能源汽车发展上看到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汽车社会”的机遇。国务院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首次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国内电动汽车的领先企业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认为,国外发展电动汽车,优先考虑的是环保,而中国优先考虑的则是石油安全。因此,发展电动汽车在中国尤为紧迫。

  作为大宗耐用消费品,汽车对拉动内需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可以说,中国进入汽车社会,是社会发展趋势。但受土地、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中国建设的汽车社会必须要有中国特色。而通过发展新能源动力技术,大力推进汽车领域的节能减排,推动节能、环保、安全、资源节约技术传播和应用的新型汽车社会理念,将是最有希望的中国道路。

  然而,多位受访专家也认为,新能源汽车虽然前景美好,但并不代表短期内会成为主流消费选择。汽车专家钟师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还是漂浮不定,汽车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目前还是想借新能源汽车扩大积极影响。“现在很多汽车企业推出新能源车就是在作秀,在这场秀下,新能源汽车或许能红火十几年。从目前的现状看,新能源汽车也就处在‘概念普及阶段’,而从‘概念普及阶段’过渡到‘市场普及阶段’,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符合我国能源战略,而且新能源汽车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我国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不仅要靠企业研发、制造能力,也必须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和推动。有专家建议,在纯电动汽车导入初期,应在消费税、购置税、停车场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并通过政府倡导和扶持形成示范和引导效应。

  据悉,上海世博会园区将以新能源汽车实现公共交通的零排放,共有120辆纯电动客车、36辆超级电容客车和6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城市公交车进行示范运行。此外,还有140辆纯电动场馆车和10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将投入上海世博会的使用。在世博园区周边,将启用350辆上海通用君越混合动力轿车、150辆混合动力客车和90辆燃料电池轿车,分别作为出租车、公交车和接待用车。根据测算,为此上海世博会184天会期内可节约230万升燃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400吨。

  通过世博会首次大规模实际工况的示范演练,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效应将深入人心,其可靠性也可进一步得到认可。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上路的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经过世博会的实际应用效果的推动,将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很可能在上海率先启动。”

  “中国特色”细节着手

  据清华大学专家的测算,在中国城市社会最多可承载1.5亿辆汽车。如果以此计算,以目前13亿人口为基础,那么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15.3辆,接近现在的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当中国汽车量接近全球平均水平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才能保证汽车社会的正常发展。而这里所涉及的措施,主要就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社会与整体汽车消费、使用环境的适应性问题,这也是决定我国未来汽车社会怎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它对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生活和休闲方式,乃至消费结构和商业模式,都会有所影响。进而还会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以及知识结构和文化习俗等。

  鉴于此,主管部门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从经济学的产业视角来认识汽车问题,而必须从“汽车社会”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和反思已有的汽车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充分认识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准备。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城市已经开始形成的汽车社会,引发的社会矛盾已经浮出水面。上海公务员钟伟将自己的烦恼告诉了本刊记者,“现在路越来越宽,交通却好像越来越堵,开车上下班,决不是潇洒,而是非常劳神,”钟先生坦言,开车难、停车难已经成为他的大烦恼,“现在居住小区里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邻居买新车,停车位严重不足,不但非常不方便,有时候还造成邻里之间和物业居民之间的矛盾。”

  “对于突然快速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其实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杨东援指出,目前要解决交通拥堵,在着眼于交通硬件增加的同时,应同样重视交通软件的作用,“比如交通文明、交通秩序对于交通效率的影响极其明显,经过测算,在不同的路口,交通秩序良好于交通混乱的情况下,实际通行效率可以相差几倍,所以治堵必先治乱,这也是我们进入汽车社会的首先必修课。”

  除了汽车的使用环境,更多的汽车消费各环节的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更多重视。譬如,今年以来全球车市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丰田质量危机,目前仍然余波未平。有关专家指出,丰田事件除了对我国汽车制造业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之外,也给我国汽车消费环境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命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汽车社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专家指出,各项政策要从细节着手。比如,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促进汽车金融发展;要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停车场建设,规范停车收费;交通换乘枢纽应建设大型停车场所,方便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减轻交通拥堵压力,“逐步建立符合现代文明的汽车社会生活方式。”□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