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海玉树72小时生命救援全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0日11:15  CCTV《新闻调查》

  CCTV《新闻调查》4月17日播出:《玉树72小时》,以下为节目实录

  解说:青海玉树72小时生命救援全纪实。

  字幕:这里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这里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美丽宁静的玉树。

  2010年4月14日7:49分灾难降临

  同期:本台消息,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字幕:九成以上民房被毁,近十万群众无家可归,道路、通讯中断。

  解说:2010年4月14日,这无疑又是一个给全体中国人带来悲伤记忆的日子,远在青藏高原的玉树小城牵动了所有人的视线、情感。玉树距离省会西宁有800公里且交通不便,这里地广人稀,10万人居住在1.5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于通讯中断,很多地方的损失情况还不清楚。当地救援物资缺乏医疗物资匮乏,此时正值玉树的冷季,严寒考验着顷刻间失去住所的群众,更威胁着仍在废墟下的幸存者。玉树告急,玉树告急!

  演播室: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调查》,今天我们的节目用直播的方式来进行,我们来关注震后的青海玉树。

  震后已经过去了80多个小时的时间了,也就是说,已经过了理论上的黄金救援期,但是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不管是汶川地震还是王家岭矿难,生命奇迹和救援奇迹都是在72小时之后不断上演,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任何努力,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记者今天发回的报道。

  记者:现在这个黄金救援72小时已经过去了所以现在从我们的救生力量这块是怎么来分配的?

  王沁林(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按照救生来讲黄金时间确实是72小时,但是它不是救援的极限,根据我们的经验,救援的极限一般是在一周左右。因此我们一个是按照救援的规律,第二,也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这几天我们的工作,前三天是大面积的、大兵团的、大规模的,主要是对垮塌的大型建筑和城市的主要建筑,尤其是学校、医院、居民楼,对这些地方重点进行大兵团作战、大面积搜索,后三天以后,我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一些比较小的建筑当中,或者在一些背街小巷,或者在一些垮塌不太严重的小建筑当中还有生存者,因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对兵力进行了重新调整,就把大兵团集中作战变为分散的小分队。

  记者:现在需要继续搜索的建筑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像现在这个结古镇的西北牛宾馆,这个地方作为一开始就确定有很多埋压人员的这样一个要打攻坚战的地方;第二种情况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和城乡的结合部,消防现在分成了小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来搜索一下以前没有集中力量搜索过的地方,看看是否还会有幸存者。

  董倩(演播室):地震已经过去4天了,灾情紧急,但是救援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首先我们还是回到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那个出发的时刻。

  解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地震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终止了孩子们快要结束的早自习。震级7.1级,震源深度33公里,青海玉树成为全体中国人最牵挂的地方。

  自救在第一时间展开,玉树军分区最早奔赴现场开始救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体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国务院也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中国地震局启动二级响应,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卫生部、交通部、公安部同时进入应急状态。

  14日上午9点25分余震再次发生,14日中午13时23分,中国地震局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从最初的二级提升为一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也将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于14日中午赶赴地震灾区。

  同期:第一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援人员已经集结完毕。

  同期:现在离登机还有十多分钟。

  同期:抗震抢险救灾突击队,从这里出发前往青海玉树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同期:现在是下午的2点55分,由泰安市消防支队组成的救援队伍马上要赶往青海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解说:4月14日下午16时05分,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青海玉树的飞机起飞,更多专业的救援队伍正在向灾区集结。

  灾区已经开始的救援仍在分秒必争,在一栋倒塌的三层楼房中人们发现了生命的奇迹。救援从灭火开始,但是气温却随着夜晚的到来在降低,对于等待救援的人来说,寒冷是新的威胁。没有大型救援设备,消防人员用手一点一点挖在被困人员身上的水泥板,被困12个小时,这名小女孩从废墟中安全的出来。

  4月14日晚上23点,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灾区,2名救援专家迅速奔赴玉树州结古镇的一所职业高中,在这里学习的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从早晨开始这里就聚集着焦急等待的父母。

  记者:着急吧?

  学生家长:肯定着急。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是3点多钟到这的,我们一面挖一面喊着。

  记者:你们刚才都上去挖了?

  学生家长:刚开始我们在3点多钟挖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小女孩。自己挖了,挖了一段时间救援队就来了。

  解说:在现场,不仅有来自当地的救援队伍,在救援人员的帽子上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名字——什邡,一个在汶川大地震让很多人熟知的地方。

  什邡救援队员:我们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过来的,因为2008年我们那边受灾,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在帮助我们,所以我们今天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过来的。

  解说:截止到4月14日晚上,已经有3名学生从废墟里救了出来,在电力还没有供应,通讯设施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救援仍在黑暗中继续。

  董倩(演播室):西宁到玉树的路平时要走10个小时,地震以后要走16个小时。但是地震发生之后不到6个小时,第一批投入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就已经从废墟里面救出了第一名受灾群众;不到15个小时,来自省外的救援专业部队就已经抵达;24个小时以内,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就已经疾驰在奔往灾区的路上了。迅速给救灾赢得的是宝贵的时间,受灾群众赢得的是宝贵的温暖。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本台记者李小萌。

  小萌,你好。

  李小萌(记者):董倩,你好。

  董倩(演播室):因为我们通过天气预报知道,灾区今天晚上会下雪、下雨,气温会在零度以下,人们就非常关心帐篷,因为帐篷跟保暖是紧密相关的,帐篷现在的落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李小萌(记者):我今天上午了解到的数字,截止到今天,已经搭起来的帐篷达到了11000多顶。昨天晚上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他们拉着帐篷在街上开着车走,凡是看到有露天住宿的人就发给他们一顶帐篷。所以他们说,在昨天晚上的时候,基本上实现没有人会露天住宿,当然了,可能一个帐篷里面会睡着十几个人,相当的挤。现在有1万顶的帐篷正在路途中往这边运,再过3天可以达到3、4万顶帐篷全部支起来,这样也就基本上满足了需求,而且也包括了像政府办公,作为帐篷学校的教室等等,都包括在里面,大概是这样一个进展。

  主持人:小萌,我们了解完帐篷再多问一个问题,因为仅有帐篷不够,就比如说保暖,因为这些日子气温非常低,保暖、御寒的设施做得怎么样?

  李小萌(记者):我们看到,在一些安置点,在帐篷里面大家还是用一些普通的棉被在进行保暖,但是还是缺一些比如说防潮垫或者气垫,因为我也曾经试过,在地上你即便有一个这样厚度的防潮垫,你坐一会儿整个身体还是会凉得挺快的,凉透了的感觉。所以这种隔温的东西还是挺紧缺的。

  董倩(演播室):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因为我们知道你是14日,地震当天下午你就随着一架伊尔飞机到达了灾区。现在回顾一下,你感觉,因为毕竟是全过程你都经历了,在“迅速”这两个字上体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小萌(记者):确实,当时这个“迅速”或者说“快”这个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吃惊之余我们就去找原因,首先,国家救援队在2001年成立之后,到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完善的建立一种制度、一种机制,比如说,当任务正式下达之后,所有的人员和物资三个小时之内要到达集结的地点,如果说有一个人联系不上,或者你不能在这个时间段赶到的话,马上就会有第二、第三替补人员到达,这是一个制度上的建立。还有,他们跟我讲一个标准化,我说两个细节,比如说在运输机上装上几十吨的货物,用什么样的顺序来装货物?先装的是帐篷、给养这些东西,最后装的是什么呢?生命探测仪,因为一落地首先要用的工具就是这个,这就赢得了时间。

  还有一个标准化就是说,在几十吨的物资当中怎么能够迅速地找到这一箱是什么,颜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说红色的就是药品、绿色的就是食品,这其实也是在抓紧时间。这一次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按照惯例如果是国内的救援,是由当地政府提供救援队的一些保障、帐篷等等,但是这次国家救援队预计,在前几天玉树这个地方,当地这种支援肯定是还不够的,所以他们准备了包括救援物资,包括补给等等,有30吨的物资已经运到了南苑机场。结果后来发现一个情况,人有高原反应,飞机也有高原反应,它需要减重,而且玉树机场是没有加油站的,就是说这个运输机一箱油要飞一个来回。那么就减重,30吨减成20吨,减掉的10吨是什么呢?就是队员们的保障,包括他们的帐篷,包括羽绒服,包括食品。我觉得这可以说是一种品质,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救援的原则,运输救援的设备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一次在前30个小时当中,国家救援队的队员们有很多人属于滴水未进,而且是在低寒、高海拔的情况下进行救援。

  我也问了一下,像这样的一个速度在国际来讲是什么水平,国家救援队的人跟我讲,他们这一次出发之后,通过新闻世界都了解了,他们瑞士的同行,联合国的同行都打电话给他们说,觉得作为是他们的同行感到非常的自豪,觉得只有中国有这样的速度。

  董倩(演播室):另外,小萌,可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短期内,两、三年的时间内发生两次出么大的地震是一个不幸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国家救援队来说,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进行两次如果实地的这种练习,对他们来说确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李小萌(记者):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其实是经历了非常多国际、国内的这种救援的经验。他们说2001年第一次出去执行任务的时候,确实有很多教训,走了一些弯路。而这些年随着制度不断的建立,像刚才我说的这些标准化,这种制度化,再加上经验的不断积累,现在的国家救援队储备力量是有500多人。也就是说,同时去应付2到3件大的救援可能都是可以的。而且他们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边,别说3个小时,听上去也不是一个特别短的时间,它要协调几个大的单位或者是二十几个小的单位,所有的人,各种工种能够配齐一起登上飞机。

  就拿30个医疗队的队员来讲,他其实就是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前方的一个占地医院,怎么把这个医院人手包括装备配齐,这都是要制度来保障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所有人就是一个程序化的反应,把这个速度能够实现。

  董倩(演播室):好,非常感谢小萌。

  在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外国的媒体就对中国的救援工作做了报道。比如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还有《卫报》就分别报道了救援行动正在进行,还有数千救援人员搜救幸存者的消息。

  美国的CNN援引中国官员的讲话,“救学生是第一位的任务”。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说:中国公众舆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

  这些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救灾最宝贵的那几十个小时的时间里面,付出的艰辛还有取得的成就。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同期:在我身后,这一片倒塌的地方叫“民族旅馆”,国际救援队到达震区之后,第一个展开救援的地点就是这里。

  同期:现在通过镜头大家可以看到,前边有两盏灯,这是这里边临时搭建起来的手术台。

  同期:现在是4月15日的凌晨2点钟,河南省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正在新郑国际机场进行集结。

  解说:4月15日,玉树震后第二天,从凌晨开始,各路救援队伍已经陆续抵达灾区展开救援。经过短暂的惊慌和混乱,玉树灾区的医疗、物资、卫生保障等各方面救援工作也已有序展开。

  骆惠宁(青海省省长):那个空间已经非常小了,所以现在真是非常的紧迫了,孩子们撑不了太长时间。

  李小萌(记者):对,关键是现在温度也很低了。

  骆惠宁:是,所以不能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是尽全部的努力。

  许国盛(国家救援队总工程师):就是这个大梁的下面。

  骆惠宁:大梁的下面,今天5点多钟有一个男同学,里头有声音,有一个女同学有声音。

  许国盛:挖掘机不能这么个挖法,到那以后就不能再动了,因为再一触碰之后它那个就塌下来了,塌下来以后即使人活着也可能被砸死。

  解说:许国盛是国家救援队总工程师,他和队员们带着汶川大地震以及印尼海啸、海地地震的救援经验赶到玉树,在这里展开专业救援。

  而同一时间,全国更多的专业救援队伍也在陆续抵达。

  王念法(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教官):在我们研究过程中,一定把她的腿勒死,为啥?血液是循环的,横梁压在她腿上了,如果你不系好,出来之后立马,这个血液攻到心脏以后,立马就死了。

  记者:目前她的状况怎么样?

  王念法:她现在状态比较清醒。

  记者:现在又发现了生命迹象,正在抢救。

  王志秋(国家地震救援队副队长):这个地方现在表面上有一个人,下面可能还有,因为现在已经听见声音了,但是现在有点嘈杂,听不见,我们用搜索犬也找一找。现在先把这个表面的人一定先给救出来。

  解说:玉树体育场紧急救灾指挥部。

  李小萌(记者):现在是4月15日的凌晨1点半左右,正在讲话的是玉树州的州委书记,他刚才特别说到了,各个党政机关所有科级以上的干部,全部都要出来进行救援,各单位的一把手如果是救灾不力的话,那么就就地进行免职。

  解说:15日凌晨,紧急救灾指挥部开始高效运转。距地震还不到24小时,通讯已经基本恢复,6支专业医疗卫生救援队已经携带着医药物资赶到灾区,实施救援。各类应急救灾物资也都大规模的从各地启运,救援,一切都是为了救援!

  付晓光(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副参谋长):没有受伤。

  记者:完全没有受伤?

  付晓光:完全没有受伤。而且精神也非常好,说话也很有力气,马上就要出来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