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媒正面报道玉树灾情 世界更新对华看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07:26  环球时报

  据4月22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玉树地震或多或少地在更新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总体看,西方媒体,包括一些对中国总是不太友好的媒体,都给这次救灾以大篇幅的正面报道。德国国际传媒研究所负责人海克.科里普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次地震让她感到中国更加开放、透明,更像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了。她觉得这主要和中国自身的进步有关。她还说,从电视画面中看出汉藏关系“很好”,“这不是靠中国媒体宣传出来的”。

  日本媒体人士川名昭宣2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全国停止娱乐活动并举行全国哀悼是符合人性的举措,中国政府对灾区进行了大量救援,种种举措也表明“中国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康晓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慈善已被中国人视为自己基本的责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前年汶川地震之后,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正逐渐形成政府主导、民间积极参与的中国独特的救灾模式。

  从汶川地震以来,中国面对自然灾害所显示出的迅速而强大的应急能力一直令西方舆论钦佩不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藏问题专家胡仕胜说,在玉树地震中,我们能看出中国政府的职能在转变,越来越突出服务性。胡主席临时中断出访回国,也表现出国家力量面对鲜活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而整个救灾过程再次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强大向心力,以及中国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央政府和每一级地方政府都有强大的动员能力。

  也有媒体指出,玉树救灾也暴露出中国的短板。香港《南华早报》21日发表社论说,今天我们哀悼玉树,为它捐款,但对死者最好的哀悼方式应该是重建这个地区,让这里的人们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不再那么脆弱。对此,康晓光说,玉树地震中倒塌的大都不是现代结构的建筑。“这说明中国的繁荣和发达的辐射力仍然是有限的,”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快速、有效救灾的阶段,但还没达到能够大规模防灾的水平,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本报驻日本、韩国、印度、德国、法国特约特派记者 孙秀萍 张宪 廖政军 青木 陈静●柳玉鹏 伍思靓 ●本报记者 胡笳)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