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视点:玉树机场八个日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19:38  新华网

  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22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边巴次仁

  海拔3900米,全国最高的机场之一,空军飞行员几乎没有来过这里。

  不具备夜航条件,连跑道灯都没有。夜间着陆,像掉进黑口袋。

  一时狂风大作,一时暴雪漫天……

  玉树地震八天来,不出名的玉树机场,见证着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飞行:起降234架次,转运人员9930人次,其中危重伤病员1955人;转运救灾物资977吨,最高峰时昼夜不停。

  这是一个真正的生命通道。90%的危重伤病员由此转往内地,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由此进入灾区,大量救援人员和物资由此运进送出。

  这是一个独特的人生舞台≯人心弦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深沉的企盼从这里延伸,泪水与欢笑在这里交汇。

  这是非同寻常的八个日夜。载入历史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指向一个主题——生命至上。

  记者见到主持机场工作的副总经理李卫国时,这个身高超过1.8米的壮汉面色黯黑,神情疲惫,像是随时会倒下。他永远无法忘记灾难来临那一刻的震撼。

  4月14日清晨,地震袭来。玉树机场的5名员工紧紧抱成一团,仍无法抵御那剧烈的摇晃,一起摔在了楼道里。李卫国立即拨打手机,不通。带人检查,发现只剩一台短波通信设备还能运转。

  幸好,机场主体设施保存完好。尽管无法得知27公里外的玉树州行政中心灾情如何,李卫国已经预感到这场地震非比寻常。此时,“机场还能用”是一个多么关键的信息!

  必须立刻把这一信息告知上级。电话打不通,怎么办副总经理程刚带几个人出发了。汽车刚开出不远就遇到了山体滑坡,路断了,他们只好步行十几公里到达结古镇,向州委、州政府领导汇报。

  这时候,身在结古镇的索南扎西心急如焚。这个29岁的年轻人,是机场员工陈昌梅的丈夫。他眼看着自己的家塌成了一片瓦砾,还在机场值班的妻子怎么样了他不顾一切地往机场赶,先是开车,没路了就弃车跑步前进,最后向一户牧民借了匹马飞身而上……

  听到索南扎西带来的消息,机场所有人都哭了:结古镇,他们的家园,已变成一片废墟。

  玉树机场89名员工中,有33人家在结古镇。事后得知,9名员工有直系亲属在地震中遇难,12名员工亲人严重受伤。

  看到妻子安然无恙,索南扎西当即决定留在机场,充当志愿者。而机场的员工们更表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忘我精神。

  37岁的水暖队员工曹宇妻子遇难,他把遗体挖出来,停在路边,托邻居照看,然后立即返回了机场〈见曹宇两眼通红,李卫国问明情况,让他回家处理后事。而曹宇说:“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岗位。”

  20岁的候机楼服务员折尕拉吉6位亲人遇难,她赶回家里,却被幸存的父母赶出来:“你赶紧回机场救人!”

  经过紧急抢修,玉树机场迅速恢复了通航条件。14日15时20分,当第一架救援飞机着陆时,索南扎西朝着北京方向跪下磕了个头,心里默念:“我替灾区父老乡亲谢谢你们啦!”

  听到飞机的轰鸣,挣扎在痛苦之中的灾区百姓仿佛听到了希望之声。

  大批伤员从灾区各个角落被送到机场。15日下午,聚集在机场的伤员、家属、医疗队、救援队已达上千人。所有候机区、隔离区都人头攒动,数百米的候机长队排出了大门口。

  机场把登机手续简化到了最低限度。只要是重伤员,立刻放行。

  这个西部机场8个月前刚刚通航,原来每周只有3个航班,而地震后吞吐量骤增,每天最多时起降飞机52架次,其中有民航的“空客A-319”客机,更多的是空军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

  玉树机场海拔3900米,高原飞行,对任何飞行员来说都是个严峻挑战。

  “这个机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两侧都是高山,搞不好就可能撞山。”正在玉树机场现场指挥的兰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刘广彬告诉记者,“这里经常刮大风,风速可达20米每秒以上,而且变幻莫测,经常瞬间改变风向。这给飞行带来了很大风险,特别是夜航。”

  在这样的条件下,飞行员们表现出了超人的胆略。起初,玉树机场不具备夜航条件,连跑道灯都没有。那么多救援人员和物资急需运送,不能等了。

  14日20时30分,一架空军运输机就在一片漆黑之中滑行到了跑道尽头。飞行员完全凭经验对准了方向,启动,加速,果断地冲向阴云密布的夜空。这是玉树机场通航以来第一次夜间起飞。

  更大的考验是夜间着陆。这个历史性的艰巨任务落在了航空兵某部副团长丁毅机组身上。

  15日22时左右,丁毅机组带着一支医疗救援队,从北京南苑机场飞临玉树上空。早些时候,空军在玉树机场安装了简易夜航设备,这种设备难以与正式设备相提并论。平时在20至30公里外就能看见跑道灯,而现在到10至15公里的距离才能看到。

  “感觉就像掉进了一只黑口袋。”丁毅对当时的紧张心情记忆犹新。

  在高原上空,实际降落时速要比平原地区快60公里。距离短,速度快,大大压缩了飞行员应急修正时间。万一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机长、领航员、导航员、通信员、机械师都神情严肃,他们明白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形势。

  飞机小心翼翼地盘旋,下降,仔细寻找接地地点。那越来越响的轰鸣震撼着空中和地面每个人的心。

  起落架已经放出了,继续下降……下降……再下降……着陆成功!地面上一片欢呼。

  凡是被送到机场来的伤病员,都是危重病人。部队和地方几支医疗救援队在机场空地上搭起了绿色帐篷,在醒目的红十字背后,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命争夺战。

  17日,兰州军区驻陕某分部323医院医疗队接到一名孕妇。这位名叫青措拉毛的妇女怀胎8个月,在地震中被埋10个小时,是解放军从废墟里挖出来的。由于过度惊吓,羊水破裂,即将早产。

  机场没有产房,怎么办军医们和机场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紧急找来一顶蓝色帐篷,在比较暖和的候机大厅里搭起来。而产床就用一张行军床代替。

  21时20分,阵痛开始了。323医院副院长曹晋秀果断下达命令:“迅速进行消毒引产手术。”

  5名医护人员在这个特殊产房里忙进忙出,产房外围了一大群人,孕妇的每一声叫喊都揪着人们的心,大家在默默祈祷。

  19日一点钟,接生开始。行军床只有40厘米高,所有医护人员只能双膝跪着操作。没有专用的固定设备,大家只能用手死死按住产妇的双腿。疼痛剧烈,产妇不断挣扎,几位医护人员很快汗如雨下。

  艰难的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2时38分,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凌晨的黑暗,候机大厅响起热烈的掌声。而跪在地上的医生芦小娟已经站不起来了。

  如果在医院里,婴儿必须放进温箱,而这里什么都没有。医护人员就用柔软的手术帆布和军用毛巾被把他包裹起来,又装了三瓶温水,放在他的身体两侧和脚底,外面再裹一层毛巾被。

  早产儿出现紫绀缺氧症状,小脸憋得发紫。没有专用吸痰设备,医生王小特就把一根软管插进孩子嘴里,用自己的嘴把分泌液吸出来。

  此时,孩子的父亲激动不已,搓着手问:“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

  “就叫‘囊直巴桑’吧。”人群里的一个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赞成。在藏语里,这意思是“在机场出生的人”。

  在压抑的灾难氛围之下,这个新生命的到来给人们心中增添了一抹希望的亮色。

  20日中午,记者来这里采访时,近距离见证了一次惊险飞行。

  13时50分,机场风云突变,先是冰雹,后是大雪,被秒速高达28米的大风裹挟着,铺天盖地砸下来。人们站都站不稳,地面瞬间一片白色。

  丁毅机组再次飞临玉树上空。在5700米以上高度,机翼和尾翼出现结冰。仪表显示,冰层正以每分钟3毫米的速度凝结,已接近危险的高强度结冰。

  丁毅一边下令除冰,一边紧急准备调整航线。按规程,飞机着陆前应该盘旋一周调整角度。这次丁毅决定打破常规,直接对准跑道,尽快着陆。

  带着震耳欲聋的呼啸,“伊尔-76”强行向跑道冲刺。走下舷梯的丁毅笑着告诉记者:要是再晚5分钟,我们就降不下来了。

  在非常情况下采取非常手段完成任务,对这位满脸精干的机长来说早不是第一次了。地震以来,他的机组是飞行时间最长的空中团队。

  这一天,玉树机场还打破了另一项惯例。

  傍晚时分,记者遇见了郭东平,这位结古镇居民心急如焚地把外甥斗山林送到机场,听说当天已没有转运伤员的飞机,立刻就哭了。

  这天中午,为了从废墟中抢救亲人,24岁的斗山林右腿被水泥楼板砸成粉碎性骨折。一位陕西志愿者帮郭东平把斗山林抬到路边,一位陌生的藏族司机一路狂奔送他们到玉树机场∩是,玉树还从没有在夜间空运过伤员。

  怎么办在候机大厅里,紧握着外甥的手,郭东平坐立不安。

  机场医疗点已对伤口简单处理过,可斗山林伤势实在太重,眼看一条腿保不住了,必须立即送往外地医治。

  半小时过去了,郭东平觉得,每一秒钟都像一辈子那么漫长。忽然,一位军官跑来说:“有飞机了!”为了紧急转运5名危重伤病员,玉树机场首次开行伤员夜航专机。郭东平再次泪流满面。

  在深沉的夜色里,记者看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穿迷彩服的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穿蓝色工作服的机场员工、穿各种衣服的志愿者,几十只手把伤员担架高高举过头顶,送进灯火通明的机舱。他们举起的,是生命的希望。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