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藏族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救治伤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5日03:24  中国青年报

  张伟 本报记者 孙海华

  “桑巴,桑巴……”刚刚在屏幕上看到儿子熟悉的面孔,67岁的玉树老人培杰立即泪流满面。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藏族大学生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培杰老人实现了和30岁儿子桑巴的视频对话。

  这对玉树地震灾区的父子被紧急送往西安救治时,父亲培杰被送至西安交大一附院,儿子桑巴则送到了二附院。4月17日,两所附属医院确认了这对父子的信息。但是两人都受重伤,如何能让二人尽快取得联系,稳定他们的情绪?当晚6时许,大学生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带着笔记本电脑、无线网卡和耳麦等设备来到病房。

  “桑巴,桑巴……”老人深情地呼唤着。视频那头,儿子一只手不住地擦着眼泪。为了不让父亲担心,桑巴一直将受伤的左手放在摄像头拍不到的地方。听到父亲平安的声音,桑巴终于破涕为笑,两人用藏语交谈了半个多小时。

  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第一时间组成医疗队紧急待命。4月15日晚11时起,60位重伤员陆续入院治疗,其中藏族同胞56位、土族同胞1位。

  一开始,对灾区伤员的救治就遇到了语言沟通的障碍。从询问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到术前谈话、签订手术同意书等日常的救治程序,都成了十分困难的事情。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正是一群藏族学生志愿者。

  为克服语言交流障碍,二附院7名藏族学生从睡梦中被叫醒后,就与学院的学生党员干部投入到救治伤员的任务中。他们不仅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还一次次搬运伤病员,陪护检查、治疗,做家属和伤病员的安慰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2006级临床医学学生次旦扎西来自西藏拉萨。4月16日搬运伤员的同时,他与6名藏族同学一起,被紧急抽调担任“翻译”,针对每一位伤员的姓名、年龄、受伤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及医生的检查进行询问,成为他们的工作。

  搬运完伤员后,忙碌一夜的扎西没顾上吃一口饭,又在凌晨跟随神经外科教授进了手术室,为12岁的藏族女孩德吉央宗进行手术。手术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匆匆吃过午饭,扎西又来到病房,为伤员和家属们进行病情解释等工作。直到晚上10时多,连续忙碌40多个小时的扎西才终于回到宿舍休息。

  更多的藏族志愿者也积极行动起来。经过西安交通大学校党委联系,该校对口支援单位西藏民族学院,还有西安市职工大学的藏族学生们纷纷来到附属医院,帮助救治灾区伤病员。

  附院开设了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程,学员全部由中意合作加强西藏急救及初级保健项目县、地区及乡镇医护人员急救培训班的学员组成。这些学员根据伤员不同的伤情,对伤员进行初步的心理梳理和甄别,得到了心理干预和安抚的第一手资料。

  4月20日,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照顾下,陕西省接收救治的玉树震区伤员成林扎西已康复出院。令人感动的是,出院的成林扎西自愿留下加入志愿者队伍,“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帮助病区的同胞战胜伤病,重树信心!”

  本报西安4月24日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