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南大教授指称同行抄袭遭指责 被解读为派系之争(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15:44  南方人物周刊

  过完年之后的这几个月她忙得无法喘息,一篇指标下即将到期的论文待产,一本系里安排的教材有3章处在资料阅读整合阶段,每周还要赶到位于半个多小时车程以外的大学里给学生上3门、总计10多个课时的课程。很多个黎明她都是在熬夜备课或者赶论文中度过,天亮之后又直接出门上课。

  刚工作的时候,杨欣雨曾以自己感兴趣的新兴研究课题在系里开设过一门选修课,学生反响热烈。那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时光,“觉得是把自己研究的东西传授出去了”。第二年,这门课渐渐让她不堪重负。第三年,她悄悄要求在选修课表里撤下这门课,有学生发邮件来问为什么没有这门课了,她说自己太累了。

  “很多青年老师并没有感到作为学者或者教师的尊严感,相反,更多的是压力。”杨欣雨所在的某系教授说。

  在杨欣雨任教的大学里,每位老师一年必须完成的课时量将近300个,相当于每学期要同时接手两到三门课程,一年至少完成五六门的课程量才算合格。此外,学术压力也从来没有减轻过。老师的学术压力来自论文的发表状况、课题的申请以及科研的到款率等诸多方面,这些直接与他们的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挂钩。

  在华东某省级重点大学里,教师的岗位是3年一聘,如果3年内考核不合格就会降低一个级别,想要保住同样的岗位,还要面临新一轮的考核要求。这就意味着老师在两三年内要出成果,静下心来花5到10年做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三四轮的考核早已经从身边经过。

  于是,就有了“短、平、快”的学术研究方式。抄袭,也渐渐地成了一些人的“研究方式”。

  “以前我们说做学问宁静致远,现在是时不我待,”一位大学教授道出了其中深深的无奈。

  “如果几个人研究的领域不同,或者当一本学术著作遇到两篇学术论文,通常的办法就是量化,比如论文发表所在的核心刊物的级别,A类或者B类各计多少分,著作、课题的级别,国家、省或是市分别计多少分,再进行考核。”这位教授解释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杂志级别高,里面的文章质量就高,这还牵涉到经济、人际等其他非学术因素。”

  教师考核、岗位聘任、评职称要发论文,研究生毕业也要发论文,学术期刊成为学界人士的必争之地。数量有限的学术期刊并不能完全满足肩负着发稿任务的各类人等。非学术因素的介入使得这块领地越来越像一个江湖,关系、金钱、名声都在发挥作用。“某些期刊的主编可是很红的人,无论到哪里都有人捧着。”华东某高校中文系教授丛如景说。

  一些期刊开始出现版面稀缺,甚至供不应求的状况。“对于大牌学者的文章,就像明星效应一样难以抗拒,期刊会主动付给作者高报酬以保证学术声誉;而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某些期刊通常会收取版面费,这就感觉发表论文的实质是在做广告。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期刊本身。”

  掏钱让期刊发表自己的文章逐渐成为很多研究生选择的一条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供养着刊物本身。此外,如果一个系要申报重点学科,论文往哪里发也会成为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联办、理事单位,不交钱就不能发稿。

  那些发表出来但却缺乏独创性、没有任何学术成果的作品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泡沫地带,这个地带正在被成批生产出来的学术成果努力扩大着。丛如景曾经遇到一位老师在他面前炫耀,自己在两年内完成了好几篇论文外加4本专著,这让他很吃惊,“原来是十年磨一剑,现在却变成一年磨十剑。”

  科研GDP背后有着连环套般的经济动因。论文著作越多,学术成果越丰硕,意味着由此而来的奖励以及在学校里可调配的资源也越多。“奖励本身并不能如实反映出真正的学术价值。尤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来说,它的学术价值在短期是很难显现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传播。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一本新出的书,明年就可以去评奖了,人家可能都还没有看呢。”肖立民这样说。

  肖立民是一所重点大学的人文学院教授,10年前他开始涉足一个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让他颇为感慨的是,在这项研究申报课题的时候,评审组存在很大质疑,最后是一位大腕级的学者力排众议,一句话救活了他的课题。现在,当他带着这项研究在学术会议发言的时候,底下的很多人都充满兴趣,一个劲地鼓掌,“当然,前提是我有发言的资格。”

  不是每个新学科的研究者都有肖立民的幸运,新学科或者专深领域的研究遭到漠视和偏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权威的杂志可能在某些学科上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从而赢得了地位,但它不一定欣赏你的研究,或者承认你的学术价值。没有杂志愿意发表你的文章,也没办法评职称,难道一直坐冷板凳下去吗?”肖立民的疑问一直都在。

  “以前有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出于对文学的兴趣,独自默默钻研一部清代话本,按照现在的评判标准,可能连省级课题都拿不到。”丛如景说。

  但在现实情况下,学者的名声、头衔却能在很多方面帮上忙。科研资金也更容易流向拥有一定职权的学者手中,到款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学者创造了更多机会。“之前学校里一个由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因为在科研项目里挂上了知名导师的名字,很顺利地从一家公司那里拉到10万块资金,但是你并不能保证这些资金一定掌握在真心想要做研究的人手中。”某名校研究生难掩心中的不平衡,“已经不是以学术高低作为评判标准了,这就造成了有的学者有能力接项目,却没时间做,自己挂个名,然后找下面的研究生打工。对于研究生来说,能够参与项目总还是件好事,双方都能从中得益。”

  做老师的第4年,杨欣雨开始重新理解自己的身份。她反复思考系里某位教授说过的话——“现在的大学老师像被安在生产线上进行某种程式化操作的人,越来越严苛的标准化体制在磨平老师棱角的同时,也让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渐渐忘记了自己创造知识和思想的天然使命。”

  跟很多青年老师一样,杨欣雨仍在探索自己作为一名学者、一位教师的职业存在感。如果一个大学老师把在掐秒表的时候喊下课当做完美的表演,那么,抄袭现象自然会成为有根之草,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有出现的可能,而真正的学术研究,该何去何从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2009年

  学术抄袭事件

  2月13日,网友曝出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三期上,发表的《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简析》一文与周济于1979年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上的一篇题为《试论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的论文“有着惊人的相似”。全文有约3000字系直接引用。经云南中医学院鉴定后,认为李庆生的文章存在着“过度引用不当”的问题。

  5月,上海某高校教师韩元在一本署名为李良荣等著的《历史的选择》书中发现,其中一篇由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许燕撰写的名为《30 年中国新闻文体变迁》论文涉嫌多处抄袭其于2006年6月完成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部分内容甚至原文照搬,只字不改,而且无参考文献。韩元与许燕系出同门,于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同一位老师李良荣教授。

  5月14日,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院士和8名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其弟子,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申报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剽窃自陆道培。他们在黄晓军获奖的31篇论文中,发现有14篇论文存在20处数据错误,属于造假、篡改的行为。

  5月21日,某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揭露,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的一篇题为《山东省 FEEEP协调度研究》的论文系抄袭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 FEEEP协调度研究》。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

  6月,湖北工业大学教师胡春林被举报其2004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的自考硕士学位论文系抄袭,举报者称,比较两篇论文后发现,除“致谢辞”外,竟一字不差。调查核实后,华中师大公布“关于撤销胡春林硕士学位的决定”,并通报给胡所在的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大也对其进行处理: 一是“令其本人写出书面检查,对胡本人予以严肃批评教育”;二是“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6月初,广州中医药大学两名女教师赖文和吴丽丽致信《中国青年报》,指该校校长

  徐志伟博士论文系抄袭。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之间,徐志伟在职攻读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据赖文讲述,徐志伟作为学校正校长,其博士学位论文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直接粘贴,将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字数高达40%以上。

  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 ,其中陆杰荣系辽宁大学副校长,杨伦为北师大在读博士。2009年6月12日下午,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偶然翻看《哲学研究》,发现该篇文章抄袭自己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全文除了将开头和结尾部分稍微修改、添加一些句子,并在某些句子上稍作局部修改之外,80%以上内容抄袭自他的文章。

  7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被曝出抄袭。周祖德和其博士生谢鸣的英文论文《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柴油发电机》被发现这与智利科学院罗伯特·卡迪纳斯等5位学者名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风力——柴油发电机》的论文标题只有一点差别,文内所用图表、方程式也一模一样,只是在篇幅上,国外版12页,国内版不足5页。之后,谢鸣向外界澄清,周祖德并不知情。

  7月15日,历时两年关于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黄庆被取消了博士学位,并被撤销了研究生导师资格。2007年12月,西南交大接到抄袭的匿名举报,责成研究生院着手调查。历经1年半,西南交大学位评定委员会终于做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马李灵珊 据网络资料整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7)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方人物周刊

更多关于 教授 抄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