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政部称灾情评估并非重建投资直接依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02:23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23日,民政部前往玉树灾区协调的负责人回到西宁,这是该部门在震后第二次进行前线协调负责人轮换。

  在中国的减灾体系中,国家减灾委员会由30多个部委成员参加,根据不同灾情,不同救灾阶段由各个部门牵头运转,其办公室常设在民政部救灾司。

  此次常驻玉树的民政部派遣人员,除协调全国各地运往灾区的物资外,还要承担灾情评估的协调汇总工作。

  本报记者专访了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了解地震发生后,从确立调整响应级别、协调各地各部门参与救援,到灾情评估与重建的一整套政府工作体系运作情况。

  救灾体系响应更加迅速

  《21世纪》:汶川地震至今两年,此次玉树救灾工作的组织动员和响应,是否有进步?

  邹铭:在制度化上,相关管理办法都能迅速出台。比如,在震后第四天,我们就确立了受灾群众的临时生活救助办法。而在汶川地震时,是在震后一周左右才开始筹备此事的,由于需要各部门协调,以及调研面较大,出台的时间就晚了不少。

  《21世纪》:这次地震对健全国家减灾体制有何价值?

  邹铭:从国家减灾的角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全民减灾意识,我们一个口号是“从社区做起”。这些都更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到群众都有风险意识。当然,没有相关法规的保障也是不行的。

  总指挥部和下属各组,主要是制定省级部门无法出台的政策,调集资源支持,协调青海省和其他救灾主体的工作。而现场指挥部则负责具体的指挥调配落实,灾害发生地的政府则是直接指挥者。

  救灾司下派的人员,首先作为总指挥部在前方的联络组,同时也参与一些当地指挥部的工信息交流和协调,双方建立了24小时随时沟通协调机制。

  开始震区灾情评估

  《21世纪》:为什么从汶川地震开始,灾情评估报告都是由民政部牵头开展的?

  邹铭:主要还是因为国家对民政部的“三定方案”中,明确了民政部承担这方面的职能。但民政部在报告调研起草中,也需要借助地震、国土、统计等部门的评估力量、已有数据和观测结果。

  《21世纪》:灾情评估中涉及对损失的匡算,这和灾后重建的中央资金补助是否关联?如何避免在地方填报的数值和实际情况有落差,影响重建资金需求的计算?

  邹铭:对于灾情评估数值和重建资金总量,我不否认他们存在关联。但是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评估体系。

  灾情评估针对的是直接经济损失。比如有的农民土坯房倒了,我们计算直接损失。但未来肯定要建设钢筋框架结构的房屋。因此,灾情评估并不直接是今后重建投资的依据。

  另外,灾情评估和重建有关的,还包括划定是受灾的范围,要划分极重灾区、重灾区和一般影响区。重建时就会有一些重点关注的地方,在民生以外某些领域会有不同的补偿力度。

  评估数据和地方上报数据之间,差异肯定是存在的。评估有一系列方法、模型、标准,最终得到结果。当然,这个结果也肯定要各方能够接受认同。

  《21世纪》:给钱的人和花钱的人,利益肯定会不一样。如何进行协调?

  邹铭:每一次的评估,结果和过程都是要和地方政府“见面”的,总体的原则还是客观、科学、相对准确。汶川地震时,民政部和川、甘、陕三省协调会开了很多次,李学举部长多次亲自主持。我们对每一种方法,每一个参数的选取,都要告知地方政府。

  有一些填报问题,通过简单和统计数据比对,就可以发现是不是客观,这个并不是很复杂。

  《21世纪》:那么在震区重建中,民政部救灾司能发挥什么作用?

  邹铭:总指挥部新成立了重建工作组,国家发改委是牵头单位,民政部是成员单位。救灾司仍然是其中的主要职能部门,有三方面主要任务:一是农牧民房屋重建;二是灾区福利机构重建;三是提高灾区未来的防灾减灾能力要建设一些设施。

  每一笔捐赠都尽量有反馈

  《21世纪》:对民间组织和政府在救灾协调上,善款使用上,前期是否做了一些具体安排?

  邹铭:这次我们的相关政策策略,还是从更快速地动员民间力量,更有效地体现民间力量的作用出发考虑的。比如说,我们向国务院建议,此次救灾不统一下文发动全国性的捐赠。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体现捐赠行为首先应该出于自愿,国家动员民间力量应该慎重。

  为了进一步公布规范捐款行为,这一次我们就规范在前,通过章程宗旨,组织公信力、业绩等筛选了15家接受公开捐赠的慈善基金会。汶川地震时,我们是在中期时提出报备制度补救,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多头劝募、多头接收,带来管理混乱。

  《21世纪》: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民间组织接受募捐,主管部门有能力一一核查吗?

  邹铭:这当然还是个规范、引导的过程。我们的文件中也规定,不在这15家之列的机构,要把善款转到指定机构,民政部门对此有指导的责任。

  《21世纪》:这会不会让人感觉,除了这些和官方紧密的民间组织,其他民间组织的空间被压缩了?

  邹铭:我的感觉不是这样的。不是空间被压缩,而是让它更规范。很多组织接受捐赠后,捐款到底用到灾区没有,是否向捐赠人反馈信息,我们都没法掌控,所以我认为指定接收还是必要的。

  今后的救灾中,这15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已基本囊括了符合标准的社团、基金会。其他组织如果想发挥作用,我觉得可以在“接受委托”上做一些工作。

  《21世纪》:这么多钱集中起来,怎么监管,并有效使用?

  邹铭:我想首先捐赠人的意愿要充分尊重;其次,我们会提出捐赠使用的指导性意见。我们希望,这次善款还是重点用于灾民的长期安置和灾区恢复重建。

  对于资金的监管,前不久中纪委、监察部已有规定,我们要执行。在此次资金使用中,我们希望试行探索“项目认领制”。现已起草了框架式意见,准备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

  《21世纪》:如何理解“项目认领制”,它是否能消解大家担心政府对善款支配不当的担忧?

  邹铭:“项目认领制”是指在重建规划项目中,搭配使用捐赠资金,并把这些信息公开透明。有的可能和财政投入项目搭配,捐赠资金使用的重点还是在民生领域。

  汶川地震时,很多项目是对口支援,各省所接收的捐赠资金,都自行统筹安排使用,很多就和财政同时进入项目,最后就不好分。

  大家就会误解,是不是这些资金进入了财政。实际它是当时对口支援的管理体制决定的。这一次灾区无论是范围还是投资强度,比汶川地震小了很多,我们也是想尽力把这种合理的方式探索出来。

  我想也许每一笔捐赠都反馈信息困难一些,但大额的定向和非定向资金的投向,我们一定以“谁接收谁反馈”的方式说清楚。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玉树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