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我们成长
本刊编辑部
以人为本的共和国必然视民如伤,把每一个国民都当做最可宝贵、最可珍视、必须庇佑、必须呵护的主人
两年前5·12震殇尚未平复,地震波又撕裂了俯瞰天府之地的玉树高原。美丽的中华水塔山河破碎,母亲河源悲泪长涌,为被地震吞噬的儿女呜咽。截至4月21日17时,玉树地震遇难人员已达到2183人,失踪84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在这组沉重的统计数字发布的同一天,共和国国旗再一次为遇难人员而降,举国肃穆哀伤中,中华各族同胞沉痛送别遇难的兄弟姐妹。
天安门低垂的五星红旗,凝视玉树,回望汶川,庄严宣示一个国家的承诺---以人为本的共和国必然视民如伤,把每一个国民都当做最可宝贵、最可珍视、必须庇佑、必须呵护的主人。
尽管这片祖先埋骨、我们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仍然不时因灾难的袭击而留下猩红的伤口,但是,从汶川到玉树,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进步。当每一个生命的呼喊都能得到回应,生命价值就深深融入共和国的血脉。这生死不离的血脉,维系命运共同体的脉搏,滋养与浇灌着文明的成长,告诉世界,再大的灾难也击不垮挺立起来的中国。
在灾难中挺立,还因为玉树救援,不仅延续着两年前的汶川精神,也直接汲取了汶川抗震救灾累积的宝贵经验,汶川抗击灾难所学到的一切,在玉树得到补偿。
反应更迅速。第一时间,中国国家救援队和邻近省份的专业救援人员赶到灾区,转运伤员的飞机飞来了,帐篷棉被大衣应急灯行军床毛毡野战食品运来了。在地处偏僻、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迅速展开,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动员更有力。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中央领导就立即对抗震救灾做出全面动员部署,总理奔赴灾区指挥,总书记中断在国外的访问行程直飞灾区与人民在一起,国家立即启动了一级响应预案,在最短时间内集结人力物力财力,奔赴灾区,与“黄金72小时”争分夺秒。
行动更有效更科学。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作为救援行动的主力,总结了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军队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大大提高了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配备的先进救灾装备器材在玉树高原派上用场。
信息更透明。震后各种权威信息和数据、灾区最急需的物资都在第一时间发布,确保了信息畅通。新闻记者更利用微博(http://t.sina.com.cn)等新的传播手段,及时发布灾区的情况和需求。
玉树地震后,国家应急响应机制启动的提速,人员、物资调动的更加有序有效,救援能力的明显提升都表明,汶川地震后政府建立的应急机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在汶川地震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公民社会,在玉树更显成熟。慈善组织迅速开始筹集善款,民间志愿者几乎与政府同时行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他们从全国各地自动自发地奔赴海拔那么高、气候条件那么恶劣的地方,只为心中那份爱那份责任。中国公民社会的力量,在汶川感天动地,在玉树再度闪耀光辉。
冲回废墟救人不幸遇难的香港义工黄福荣,从数百公里外赶来的僧人救助队,还有那许多义无反顾投入救援的普通工人、农民,神州大地慷慨解囊的老人与儿童,最鲜明地代表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相扶相携的民族精神,继汶川之后,在玉树再次得到释放与升华。
在灾难中挺立的民族精神,如同青藏高原上巍峨挺立的雪峰,庇佑着大地和苍生。玉树救援之后,同样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摆在中华儿女面前,千头万绪,高海拔地区重建,加上交通不便,玉树较之汶川困难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玉树重建不仅要发扬汶川精神,更要从制度、组织、调度、监督等各个方面借鉴汶川重建的经验,让美丽的江河源迅速重生在高原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