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祥“卧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16:5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王祥“卧冰”

  我为之生造一个词,谓之 “意识形态亢奋症”。当人感染上这种精神症状时,会莫名兴奋,全然忘记常识和常情

  作为历史人物的王祥,本是魏晋之交的显宦,论其为人之大概,是外有方正威重之貌,而内怀圆韧机变之术。他历仕汉、魏、晋三朝,在乱世中地位不断上升。尤其在魏晋易代的过程中,王祥既恰当地表达了对曹家政权的顾恋,又以他的特殊资历、身份(他曾为少年天子曹髦讲学,以师道自居)认同了魏晋的“禅让”,成为西晋的开国元勋。

  琅邪王氏自王祥而兴,其异母弟王览一支尤为发达,东晋时成为巨室,开国元勋王导、大将军王敦,以及“书圣”王羲之,皆其后人。

  王祥生前即以“孝”著名。据《晋书。王祥传》说,他的生母死得早,后母朱氏经常虐待他,且总是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父亲也不喜欢他。这种矛盾在一般家庭中很常见:后母有自己亲生的儿子,希望他将来成为家庭的主人,视前妻所生年长的儿子为障碍,实是很平常的想法。

  而王祥被人称道的地方,是他始终奉事父母甚谨;到了父亲去世、他成为家中的主人以后,也不以前嫌为念,照顾后母十分周到,养老送终,一无欠缺,因而获“孝”的美名。也许可以认为王祥确实很有道德修养,但人们也完全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在前期,王祥只有借助恭谨孝顺来保护自己;在后期,他恐怕更多地想到维护家族和睦的声誉对于它的长期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毋宁说王祥是一个思虑周全的人。

  一般人知道王祥,则主要是通过“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故事。这个故事的演变很有意思。最初在东晋孙盛所著《晋阳秋》中有如下记载:“母患,方盛寒冰冻,母欲生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鱼出。”后妈生病嘴馋,大冬天想吃活鱼,王祥便到河上破冰打鱼。这里王祥有一个脱衣服的动作,那是为了方便干活。至于正好有个地方冰面破裂,有鱼游过来(“鱼出”未必是跳出水面的意思),固然带有“至孝所感”的神话意味,但说成是巧合也未始不可。

  而到了宋代类书《记纂渊海》所引的一种无名氏的《孝子传》,故事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王祥事继母至孝,母疾,思食鱼,时冬月,冰坚不可得。祥解衣卧冰上,少时冰开,双鲤跃出。”在最初的记载中王祥为了图干活方便而“解衣”的动作,变成了脱光身子睡在冰上。他的目的是要逮到鱼,脱光了衣服睡在冰上干什么呢?除非他事先知道只要躺到冰上,其“至孝”之念就能感动天地,使冰面裂开,鱼儿跳出。如果是的,他这样做只能算是投机,比花力气打鱼或花钱买鱼更省劲。

  本来王祥是剖冰捕鱼,但这种“先进事迹”不够神奇,必须卧冰,才进得了“二十四孝”。故事的演变阐明了一个道理:在这里,不顾一切来表现“孝”的精神才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孝”要达到什么目的反而不重要了。而为了显示这种道德精神的强烈,人物的行为越是超常越好。

  我们有时看到关于“舍己救人”的宣传报道,说着说着,“救人”的本来目的不知怎么就被忘记了,“舍己”却成了中心,而且“舍己”行为越超常越好,这和“王祥卧冰”的逻辑是相通的。

  更推广一步来说,我们可以注意到:用极度夸张的态度来颂扬社会主流意识所赞赏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为流行的现象。我为之生造一个词,谓之 “意识形态亢奋症”。当人感染上这种精神症状时,会莫名兴奋,全然忘记常识和常情。

  汶川抗震救灾时,某位省作协的头儿作词,写出“纵做鬼、也幸福”的名句。有人怀疑此公品格大有问题,我却觉得,他其实只是因为歌颂 “大义”而亢奋过度,忘记了平常的人情与道理。

  又有一位小女孩滑冰得了大奖,记者采访时只说“感谢父母”而没顾上太多。小孩子的自然心情,又不是做报告,有何可以计较的呢,某局长大人却愤然指责,说必须“首先感谢国家”。这也是忽然念及“大义”,兴奋得眉斜眼直,唾沫横飞。■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