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灵对话:不想再做好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18:01  法律与生活

  心灵对话(二十八)

  不想再做好孩子

  文/万秋实

  他是父母眼中“从不顶嘴”的好孩子,他是村里的“救火小英雄”,可是他却因5次抢劫被抓,只为反抗母亲的“专治”。

  【上篇】非常故事:不为获利的抢劫

  晓雨(化名)被批准逮捕时,才17岁。他个子不高,偏瘦,与人说话时显得有些胆怯。就是这个看起来没有什么攻击力的大男孩,从2009年8月到9月,先后5次驾驶摩托车进行抢劫,而且手法相同,都是以骑自行车的女性为抢劫对象,发现有把包放在车筐里的,就尾随寻找机会,得手后驾驶摩托车快速逃跑。

  当民警抓到晓雨时,他不仅很“痛快”地交代了犯罪经过,而且交出了抢来的钱物,民警根据包内工作证件及手机联系到失主,发还了赃物。民警通过与被害人核实,除了小部分现金丢失,包中的物品一件没少。

  是晓雨没来得及处理赃物,还是他根本就不是见财起意?我很想从晓雨那里得到答案。“你是不是缺钱用?”我问他,他摇了摇头。被抓捕前,晓雨在河北省某煤矿工作,虽然只有17岁,但他已经可以熟练地驾驶

  翻斗车,每月工资1000多元,在当地算是“高薪”了。而且,晓雨没有什么不良爱好,不吸烟、不喝酒、不玩网络游戏,也不喜欢买衣服,矿上又供吃、供住,根本没有什么花销。晓雨说他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给了父母,自己余留的钱足够花了。

  最初,晓雨说他自己也不清楚当时为什么会做那样的事,之后,他极力将头埋在胸前,沉默了许久,再抬起头时,我看到他脸上的泪痕。“我真不知道会是这样……”他说话的声音很小,我尽力地听他诉说。

  晓雨出生在河北农村,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玩着学习的”。每到农忙时节,每天放学回家和假期,他都会帮着父母干农活。在成长记忆中,让晓雨最难忘的就是一次救火行动,说起来颇为自豪。那年,晓雨读初二,他路过离家很近的村委会时,发现里面着了火,他奋不顾身地冲进去救火。最后,村委会授予他“小英雄”的荣誉称号,那一年,他们家还被村里评为“五好家庭”。

  晓雨说,他的父亲憨厚朴实,母亲勤快爽朗。一家三口,妈妈是主心骨,“想的快、说的快、做的快”,所以晓雨和爸爸就很自然地服从于她。从小到大都是如此,晓雨也习惯了。晓雨初中毕业的时候,妈妈不再让他读高中了,而是让他去附近的煤矿做临时工,因为他家有位亲戚在矿上工作,可以帮晓雨联系去学开车,然后在煤矿当司机。晓雨极其想继续上学,但是妈妈决定了的事,自己无力反驳,另外,学开车也很有吸引力,晓雨顺其自然地服从了。

  2009年春节过后,晓雨正式上岗,如愿地开上了翻斗车,可以赚钱养家了。也是在这个时候,别人给晓雨介绍了同村的一个女孩,在他眼中,女孩开朗活泼。他一见钟情,并开始了甜蜜的初恋。两个人交往了几个月后,晓雨将此事告诉了妈妈,他以为妈妈会很高兴,没想到妈妈极力反对,而反对的原因让晓雨无法接受,“我妈觉得她长得不好看”。“那爸爸的意见是怎样的?”我问道。“我爸……他不说什么的,我妈说不行那就不行了!”晓雨好像觉得我问的问题特别没有必要,因为他的父亲也是听他母亲的话的。

  因为母亲的极力反对,晓雨的初恋结束了。在农村,民风比较朴实,晓雨说他跟女孩交往了一段时间又分手,他心里很难受,感觉对不起女孩,压力很大。但是,他还是服从了母亲的意愿。一个月之后,他第一次抢劫……

  【下篇】专家剖析:压抑情绪的爆发

  几乎所有认识晓雨的人都会认为,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妈妈眼里,晓雨长这么大从没和大人顶过嘴,难道晓雨就没有过与妈妈意见相左的时候吗?当然不是,在与晓雨短暂的交流中,我至少看到两件他不情愿的事——放弃学业和结束初恋。特别是与女友分手的事,让晓雨感到非常不快和失落。

  虽然晓雨已经是个17岁的大男孩,但他在处理自己的失望情绪方面的确还像个小孩子,他没有学会与妈妈沟通,更不可能谈判,他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他爸爸也许比他更压抑自己的情绪。

  正值青春期的晓雨,面对急剧的生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他的内心甚至会处于一时“找不到自己”的混乱状态之中。一般来说,处于这种“混乱”中的孩子会有几种普遍的心理冲突:

  第一,不想再受父母控制却依然需要父母的爱。十几岁的孩子都在渴望独立,正处于这个时期的晓雨,虽然已经“工作”了,甚至可以养家了,但却无法获得个人的自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并且从父亲的人生轨迹看来,似乎是永远没有这种可能,对妈妈的爱的渴望,使他害怕违抗妈妈的意愿,这让他感觉非常失望和无奈。

  第二,有序的和混乱的思想在头脑中纠缠。有序的一面表现为热心地就社会规则进行剖析和争论,明显地表现出对于理性、逻辑和清晰的尊重;而混乱的一面更为明显,喜欢去挑战社会或家庭的规则,漠视理智、规则和责任,甚至故意挑衅,这种挑战甚至可能是不计后果的灾难性的行为。

  第三,既渴望标新立异又渴望同伴认同。大多数的青少年渴望被同龄团体认同,在这个心理缺乏保障的时期,一个同伴的认可是非常大的安慰。晓雨的女友给了晓雨很多积极的评价和影响,但是晓雨妈妈的强加阻拦,使得晓雨在心理上面临了一个无法应付的困境,他通过抢劫来刺激自己、宣泄不满。当然,这并不是晓雨意识层面的思考,但是从感觉上,这样做可以让他暂时的忘记压力和痛苦,似乎也可以证明自己可以控制一些事的。

  近两年,我接触了许多触犯法律的青少年,我发现在他们中间因严重心理疾病或严重行为习惯而导致的犯罪很少,大多是青春期心理冲突、同伴压力或家庭教育不当而造成的一时冲动的结果,而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痛悔,也对自己生命中有了这样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而感到担忧。他们需要心理的安慰与辅导。

  同时,我也很欣喜地看到,少年法庭的法官们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他们会到孩子所就读的学校、家庭所在的居委会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向我介绍案情的时候总是就事论事,对孩子本身有许多积极正面的评价。孩子的内心通常是敏感的,他们感受到这份宝贵的接纳,便会向法官敞开心扉,当孩子的心门打开时,才会有真正的改变。希望这些孩子以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得以成长,在挫折中更加自立自强。

  (感谢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的支持)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4月下半月期)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