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因为有大风预警,位于五四广场前的浮山湾成了渔船的避风港。本报记者杨宁摄
本报记者苑菲菲刘玉彩
开春以来,持续的低温天气让茶叶减产、 蔬菜缺货、 海鲜捕捞量下降… … 市民的日常生活也都受到了天气的影响。 相 关人士指出,发展气象产业可有效降低影响,针对各行各业的专项气象服务也逐渐开展。但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虽虽然有别于简单预报的细化服务在遇到极端天气时很有效,但因其带来的价值没有进行评估,企业对其预报精确度存在顾虑等等因素,使得岛城气象产业遭到了“寒流”。
气温影响深入市民生活
26日上午10点多,众多船只停泊在小港湾码头。“看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大风,都不敢出去。”几个正在晒太阳的渔民说。
蛤蜊养殖户梁师傅也在发愁,气温的反复让他心里彻底没了底。“往年这个时候都开始养蛤蜊苗了,今年还没敢行动呢。”梁师傅说,去年冬天一场冰灾不仅让他辛苦养殖的蛤蜊死了大半,活下来的也没长大。据了解,去年青岛近海一场冰灾致使226.5吨网箱养殖鱼类冻死,全市7500亩紫菜养殖筏架冰封塌架,36473亩潮间带滩涂、养殖池受到冰灾影响,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等损失高达1.2亿元。
反常的天气除了让商家大感头疼外,也让市民手中的菜篮子沉甸甸的。因为低温天气蔬菜价格走高,迟来的海鲜比往年贵一倍,天气的影响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采访中,越来越多的市民和企业认可天气与经济的紧密联系。
企业有顾虑不愿多花钱
面对极端天气,如何应对成了大问题。“如果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适合捕捞,什么时候适合养殖最好了,肯定能减少很多损失。”梁师傅说,因为养殖业很具季节性,他们多凭借经验来操作。但一遇到异常天气就没招了。若是能提前半年预知气温走势,知道寒冬还是暖冬,无论对养殖户还是渔民来说都有很大好处。“养的海鲜活了才能保证上市量,有了上市量价格才能跌下来。”青岛市渔港管理站站长汪洪山说。
“因为提前知道了是凉夏,我一夏天少损失了几百万。”从事空调零售的程先生说,去年夏天时因气象局的朋友告知,他才改变了策略小批量引进空调,避免货物积压造成损失。现在他已选择定制专业气象服务了,关注每个季节的气候走势。
采访中,虽然很多企业也意识到了气象服务的重要性,但一提到花钱便放弃了计划。对此,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也挺无奈。因没有专门的效益评估,使得很多人对气象服务持怀疑态度。“若气象形成了产业,真正受益的将是普通市民。”相关人士认为,缺少专门的效益评估是很多人不接受的原因。
推出多年仅几十家在用
记者从青岛市气象局获悉,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岛气象局就开始提供专业的气象服务。目前气象局可为渔业、蔬菜、热电、水利、制造业等十多个行业的专业有偿服务,但推广效果并不理想。
“气象信息对于一年的气象走势都会有预测,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提前预知的重要性。”青岛市专业气象台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专业气象服务与普通气象服务的最大区别就是,将气象信息可以细化到每个时间点,也可以预测到一季度、一整年的走势。目前,每年与气象台签订使用合同的有几十户,一年几千元的服务费把不少企业挡在了外面。不过,目前,个人手机短信气象信息却很受欢迎,是目前专业气象服务最大的用户,人数达到了10万余人。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与天气息息相关的大企业业务范围拓展升级,选择与中国气象台签协议,而一些小企业实力尚不足,觉得没有直接的收益,便选择免费的气象信息先用着,不愿掏钱为气象服务“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