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究竟宜不宜喝牛奶,痛风病人能吃豆制品吗?……昨天,市民王先生在书店翻看了琳琅满目的养生保健书后却不知所从了。“有的书说能吃,有的书说是禁忌,我不知道该信谁的?”让王先生更糊涂的是,像这样截然相反的观点,书里说得头头是道,但读者却是越看越糊涂,没看还好,现在看了反倒不知道该如何吃了。
怕去医院排队,看了保健书更疑惑
医院排队等不起,自己生病自己医
“在医院排队等了半天,医生2分钟就把你打发了,不是吃药就是挂水,一个小感冒也要花上100多,还不如自己掌握些保健绝技。”昨天中午,在新街口新华书店3楼,市民王小姐捧着一本《生病原来可以不治而愈》看得津津有味:“现在不是流行求医不如求己吗?我和我的同事现在小病都自己看,有的书上介绍的方法的确效果不错。”
记者在新华书店、大众书局等南京几家大的书店看到,养生保健类的书被普遍放在了醒目的位置,内容有教人如何吃出健康,如何调理疾病,更有传授如何看病,不一而足,种类有上百种之多,吸引了不少人在书架前翻阅。据书店工作人员介绍,类似《从头到脚说健康》、《人体使用手册》等浅显易懂的中医保健类书籍一直备受关注。而一些涉及五行、阴阳调理、人体经络等较深层次的中医类书,因为生涩难懂,相对关注的较少一些。
内容常打架,越看越糊涂
不过,记者发现不少人在翻阅了几本书后反而更困惑。原来,保健书籍经常出些相互矛盾的“保健招儿”,让他们无所适从。
“你看,这本书说水果不能与海味同吃,但是这本书说海鲜水果沙拉如何美容养颜。”让市民吴老先生纳闷的地方还有,在《时尚养生指南》中,“游泳是最好的有氧锻炼方法”被明确列入八大误区之一,理由是“游泳池中的氯会诱使哮喘发作”;而另一本保健书《有病不用上医院》中却明明白白地写着:“游泳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好的运动疗法之一”。
观点掐架了 两本书讲的内容完全相反
昨天,针对眼下流行的一些“常识”,记者在新华书店翻看了几本养生保健书,进行了一番比较,发现,掐架果然存在,看了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听谁的。
痛风病人能不能吃豆腐?
不少养生保健书为痛风病人列出了一堆禁忌食物,其中啤酒、海鲜、豆制品成为三大禁忌,《饮食宜忌全书》也认为不宜吃豆腐。
《吃出健康很容易》一书则表示,豆类的嘌呤物质与肉类差不多,最高的是大豆每100克含嘌呤物质190毫克,而猪肉牛肉等有150毫克,其他大部分豆类低于150毫克。用干豆子与含水70%的肉类比实在有点不公平,因此将豆腐和豆腐干/丝/片从痛风病人食谱中除去则太可惜了。
水果饭前不能吃?
一些养生书中推荐,水果要饭后两个小时吃,理由在于,空腹时胃酸浓度高,再吃含有机酸的水果,对胃有一定的刺激。而《吃出健康很容易》则认为,餐前不能吃水果,仅局限于柿子、酸杏等少数水果,苹果、梨子、橙子、橘子、西瓜、草莓、芒果等大部分都可以放心地饭前吃。
吃出问题了按照书吃,病越来越重
迷信麦芽糖治口臭,越吃口越臭
一年前,因为口臭,市民钱永去医院看病,结果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在吃了几天药后,感觉症状缓解不大,胃还是经常胀痛、难受,便转而搜罗民间偏方。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翻看保健养生书时,被一则“麦芽糖治口臭”吸引住了。钱永如获至宝,回家的路上一下子买了一斤麦芽糖放在家里,没事就吃一点。就这样,断断续续吃了快半年。一次谈话时,妻子数落他:麦芽糖吃了半年了,你的口怎么越来越臭了,还是去看看医生吧?钱永也发现,自己的胃似乎疼得更厉害了。在妻子的催促下,钱永便去了南京市中医院检查,结果为胃溃疡加十二指肠炎。
“如果你当初就坚持吃药,病早就好了,现在给你自己耽误严重了。”医生说。
看书让宝宝吃辅食,吃出便秘
“书上说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我家宝宝吃了之后怎么出现便秘了?”日前,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宝宝来到第一医院儿科看病,随手还带来了一本育儿书,让医生给看看内容对不对。
据孩子的妈妈介绍,宝宝一直吃母乳,间断喝一点配方奶粉,宝宝三个月时,有亲戚提醒她,可以让宝宝尝试着吃点辅食了。刚好家里有一本育儿书,她便翻开来看看,书上说,从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于是,这位妈妈便等到满4个月的这一天,开始喂宝宝吃泥糊状的食物,蛋黄、米粉一起加。结果,宝宝三天没大便,一家人吓得不轻,赶紧将宝宝带到医院看医生。
听完这位妈妈的叙述,专家好气又好笑:宝宝在4个月以前全吃流食,第3个月最后一天吃的仍是流食,第二天突然吃起了蛋黄、米粉,谁家宝宝也受不了啊?
□专家
不少书的作者没有医学常识
对于书店中堆成山的养生保健书,南京市中医院康复养生科王挺主任不以为然。“去书店时,偶尔我也会翻一翻,总体感觉,来源不可靠。”王挺说,给他的直观感觉是,不少书的作者本身没有医学常识,或者没有临床经验,却以一个专家的身份站出来侃侃而谈,有误导之嫌。
针对保健书中类似“西瓜和香蕉是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不可服用维生素片”、“肉块能吃死人,最好喝肉汤”、“海产品皆有毒,不能吃豆腐”等雷人的观点,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直言,以上说法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不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导。
郭教授提醒广大读者,购买养生保健类书籍时,要了解作者背景,弄清楚是否是医学界、营养学界的专家。即使书籍作者是专家,也最好看看作者精通的领域是否与该图书的内容相一致。例如纯营养方面的书籍,作者最好是有一定资质的营养师。此外,还应特别留意自己要买的书是否为正规出版社出版。
□调查
6成养生书来自写手
近两年来,出现了很多被市民热捧的“养生明星”,也有一些昔日的“明星”相继“倒下”:2008年8月,因撰写《无毒一身轻》一炮而红的台湾地区“排毒教父”林光常,因违反《医师法》和《健康食品管理法》被判处两年半有期徒刑;去年,因《刘太医谈养生:三分治七分养》而火起来的“太医后人”刘弘章,又因“非法经营”被逮捕……而记者在调查养生书市场时,一位图书编辑更是自揭内幕:现在市面上有6成养生书是写手攒的。
名医“神速”
1人3年出版33本养生书
和其他类书籍的作者不同,养生书作者似乎尤为“多产”。在成千上百种的养生书中,一个作者短短几年就能贡献数十本,如此神速让人咋舌。
记者昨日通过当当网进行了查询,将某著名畅销书作者的名字输入搜索栏后发现,光2008年这一年,他撰写出版的养生书就多达11本,而2007年和2009年的相关数据分别为9本和13本。3年出版33本养生书的高产量让读者纳闷的同时,在业界却似乎见怪不怪,甚至有图书编辑直言,这早已是行内的潜规则。
图书编辑李某告诉记者,有的健康书作者,仅罗列一个写作提纲或目录,其他的内容其实都是助手在DIY,最后冠以他们的大名。“不然他一年怎么可能出那么多书呢!你算算,一本书几十万字,一年能出一到两本已经很好了!”而曾编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多部健康专著,销量突破百万的曲黎敏在走红后,上门要求为她出书的书商不计其数。当书商提出,来不及写可以为她请枪手代笔时,曲黎敏被吓了一大跳:“健康书关乎人的生命,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任呢!这太对不起读者了。”
跟风盛行
6成养生书是“抄”的
更可怕的是,还有不少冠着“资深医师”、“医学专家”头衔的作者根本没有行医资格证,而一些书的作者的名字甚至是出版社直接编造的假名。有出版人士甚至说,现在市面上有6成养生书是写手攒的。
“跟风的养生书太多了,一个专家的书火了,马上就有30—50本模仿的书。”有实力的书商想尽办法说服老中医出书,而那些人脉资源欠缺的书商也有自己的办法,为了在市场抢得一杯羹,他们专门雇写手攒稿。书商老刘告诉记者,所谓的攒稿,就是雇一些写手去其他的养生书以及网络上东摘摘西抄抄,然后重新包装一下出炉,找作者署名或者直接编造一个假名。记者疑惑地问,写手都是些什么人?老刘笑了,“编辑、大学生,什么人都有。”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怎么改呢?老刘称,“用别的语句重新描述下就行。”
钱在作祟
找专家要给百万给写手千字80
采访中,很多书商、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对记者直言不讳:不找专家找枪手的唯一原因就是省钱。
“知名的中医专家的版税一般都在14%左右,而写手廉价许多,据我所知,写手最高的也就是千字80元吧。”编辑小敏给记者算笔账,一本30元的养生书,按常规的12%的版税算,作者就要拿走3.6元。做成畅销书,有了三五十万册的销量后,作者能拿到100多万不稀奇,而同样的情况付给写手2万元左右即可,然后找医院的专家署名。
“专家不怕出事吗?”见记者不解,小敏笑了,“稿件可以给他们审读。再说了,中医的书不会有什么事的,只要不提吃药,按摩能出什么事。”小敏告诉记者,操作中医书籍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就是尽量不提药,不开药方。
在养生书上造假,你难道不觉得伤天害理吗?当记者把这一问题抛给一个图书编辑时,他的回答很干脆,“不觉得,因为不光是这类书,现在所有的畅销书都是这样操作的。励志书、经管书甚至文学书,都是攒稿,抄袭的,严格说来都是没有营养的。”
养生书近年来之所以如此火爆,业内人士认为跟目前的就医难有很大关系。“很多患者都有切身体会,看病挂号难、黄牛倒专家号,或者一到医院就做各种检查。于是,在关注健康的大前提下,患者通过看书来做自己的家庭医生。”不过专家预测,此类图书最多再火一两年就将会让位给新的热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会是常销书。”
作者:戚在兵 陈洁/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