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为大运会提供气象服务,有限度向市民开放
南方日报讯(记者/苏妮通讯员/刘戈)深圳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天文台。昨日,记者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获悉,华南地区第一个综合性观测基地深圳市天文观测系统工程正式竣工移交。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的天文台,也是2011年大运会气象配套服务项目,届时将针对沙滩排球、赛艇等多项体育赛事提供不同的气象资讯。
在竣工交接仪式上,市建筑工务署署长姜建军向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移交了象征工程完工的“金钥匙”。据介绍,该项目位于龙岗区南澳街道西冲穿鼻岩,总投资6246万元,于2008年11月15日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2.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44平方米,由上山道路、山上建筑及配套设施组成。上山道路包括一条长2公里左右、宽4米的上山园区道路及1200米左右的石级台阶;山上建筑包括天文观测场、天文业务中心及业务值班中心,将配置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太阳望远镜、太阳辐射观测系统、光谱仪、网络通讯系统等设备,目前设备正在采购中。
据介绍,该项目从开工建设至正式完工,只用了15个月的时间,堪称深圳市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此外,由于项目所在地位于规划建设中的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市建筑工务署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次邀请专家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以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将6条上山道路进行优化调整,减少了大量不合理的挖填作业及挡墙砌筑,既减少了地质灾害隐患,又没有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影响。为体现低碳生态的建设理念,还在上山道路一侧设置了71盏全免维护风光互补型路灯,采用光控开启,每天夜晚照亮时间达8小时以上。
深圳市天文观测系统工程集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海洋观测、科普教育、学术研究于一体。据了解,该项目启用后,可以高精度连续监测深圳地区的各种天文气象,有利于监测深圳地区的各种气候变化,减缓天气事件对市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提高深圳城市现代通信、导航、电视传播、输电等高科技领域应对灾害天气的能力。与国家标准站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的检测仪器相比,该工程具备多个“自选”动作,包括海洋、陆地、雷电等多类别的监测项目。令天文爱好者们兴奋的是,该工程建成后,在满足专业监测的前提下,还将有限度向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