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岩上来 向海上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8日13:31  新民周刊

  从岩上来, 向海上去

  撰稿/希 洛

  日本著名艺术评论家清水敏男在评论卓民的岩彩画时先廓清了这样一个前提:中国社会的变化激烈,尤其伴随着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化,确实看到,人们的身心呈现一种疲惫、过劳、超负荷状态,表面的繁荣中隐藏着部分的不安。接着他信心满满地说:“但是我认为从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历史看,这种现象是不会持久的。”

  而另一位日本评论家也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激变时代会导致故乡的丢失,对此,人的心灵创伤将如何愈合?

  还有多位日本评论家长期来一直关注卓民的创作进程,关注他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故乡的回望。春暖花开的时候,卓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随后移师上海,在新天地一号会所再次亮相,这是他向故乡的深深鞠躬。

  但是卓民内心很不平静,因为国内很少有人知道岩画的发展历史,美术界的同行也略感陌生。大家只知道有岩画,而不知道岩彩画是怎么回事。这种国内失散了2000多年的传统绘画技艺,却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20多年来,留学日本的卓民大胆探索,精心研究,使岩彩水墨画在祖国显现。画展的初衷之一,当然也包括声声含泪的呼唤。

  岩彩画从先民的岩画中来,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和受众的视觉要求中,已经变得异常丰富了。卓民在日本,发现东瀛有艺术家在探索这种艺术,深受刺激,于是也加入岩彩画的创作队伍。但是与日本画家不一样,他是带着更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参与的。他还发觉,这种以矿物石色进行创作的岩彩画,以前被看作是日本画,事实上呢,是再兴大和绘即再兴“唐绘”的结果。卓民和部分新时期留日回国的美术专业人士,有感于中国美术传承上的断层及岩彩材质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性,在中国开始倡导岩彩艺术。现在,不少艺术家也加入了这种探索或者说回归。当然,任何一种美术思潮与样式的兴起,都需要理论支撑。为此,卓民受聘于中国文化部艺术科技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班岩彩画教学工作,还参与组织了2001年首届中国岩彩画展,就岩彩画继承、变革问题做了大量的学术探索与推动。

  在实践中,卓民选取不同的内容题材进行创作,藉此变换岩彩画制作中的表现手法技巧,以求寻取岩彩材质表现的各种可能性,为建立现代中国岩彩画的语言体系提供资源和参照。他研究了岩彩材质的特点以及相关技法和创作观念,在绘画创作中重视现代材质特色,重视运用材质语言,借助岩彩粗砾晶莹的质感以及因此产生的视感效果,使画面充满了活力。特别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故乡情愫,使之与日本趣味和风格拉开距离,也让日本美术界同仁耳目一新,作品连续入选日本三大画展之一、倾向于创新的“创画展”,进入了日本美术界主流。

  在倡导岩彩回归的同时,卓民也不忘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新。岩彩画繁杂的绘制程式及效果,又让卓民真切体会到生宣水墨一次性即时绘制的局限性。比如卓民近年的水墨画,使用日本麻纸,追寻北宋制作型水墨画的思路,无论在材料、技法,还是在境界上,都展示出强烈的创新感觉和高深格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北宋时代山水画的宏阔气魄,也深深抓住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作为一种普遍性绘制技艺的存在可能性,由此反省水墨画在当代中国本土存在的历史空间。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