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穿越林间听海音——林海音文学展”在台北市的纪州庵新馆开展。以半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闻名华文世界的林海音(1918-2001),是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中新社发罗钦文 摄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更多图片】
中新社台北4月28日电题:在台北城南重忆林海音“城南旧事”
中新社记者罗钦文董会峰
从台南来到台北城南,“穿越林间听海音——林海音文学展”28日下午在台北市同安街上的纪州庵新馆开幕,重现了台湾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林海音的风范。
台北城南,留有林海音寄居于此的身影,写下了林海音的台北版“城南旧事”。在这里,隐身于同安街底老树群中的纪州庵,原为日本占据台湾时期用于招待高级官员和士绅商贾的一个日本料理屋,埋藏了已经逝去的一段岁月风华。
6年前,纪州庵被确定为台北市的古迹。因其修复保护工程迟迟难以推进,一栋仿古斜屋顶三层小楼——纪州庵新馆,由此紧邻纪州庵古迹拔地而起,开始推动纪州庵附近一带创建成台北的“文学森林”。
于是,作为纪州庵新馆的第一个展览,2009年8月台湾文学馆推出的“穿越林间听海音——林海音文学展”,从台南移到了纪州庵新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有幸走进林海音的台北版“城南旧事”,领略一代文学人物的风采与成就。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籍贯台湾苗栗,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2001年12月辞世。3岁时随家人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她的成长时光,因此所著半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描写了她童年落脚北京城南的生活回忆。1948年11月,她带着家人回到台湾,寓居台北的城南,又有了另一段“城南旧事”。
她身兼作家、编辑、出版人多重身份,自1950年始活跃台湾文坛。上世纪50年代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之后创办《纯文学》月刊、纯文学出版社;长期深耕台湾文学,创作有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等,文风清致爽朗,以《城南旧事》闻名华文世界。
走进纪州庵新馆,如同走进了林海音的时光客厅,重拾文学的动人片段。从一楼到二楼,“文坛的冬青树”、“联副十年”、“实践‘纯文学’”、“文学创作”等一个个部分,通过照片、亲笔手稿、往来信札、出版著作等物件并配以多媒体展示,铺陈了林海音的文学生命轨迹,唤回参观者对台湾文学的共同回忆。
站在北京城南胡同模型前,拿起挂在边上的耳机戴在头上,听着《城南旧事》广播剧在耳边的轻声讲述,仿佛化身为了剧中的主人公小英子,一起回味林海音的成长历程。
放慢脚步,轻轻走进林海音的“住家客厅”、书屋,模拟的场景一样让人备感亲切、肃然起敬。她的客厅,因文人往来频繁,有“台湾半个文坛”之誉;她担任副刊主编期间,长期提携文学创作者,所展现的胸襟迄今仍为人称道;她爽朗大度,迄今仍为人尊称为“林先生”。
拾级走上三楼,“半个文坛,一代风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座谈会,有林海音的亲人和生前好友与谈,往昔的追忆温情动人。他们唯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就是让林海音的文学、故事继续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来读海音、听海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