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汶川震后经验在玉树被检视 国民自救能力待改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02:25  新京报

  4月24日,玉树地震中,以搜救生命为主的第一阶段救灾工作基本结束。历时十天的救援,再次动员了全国的力量。

  在军队系统,兰州军区、成都军区官兵奋勇作战;来自中央政府层面的卫生部、国家地震局等部委表现亦可圈可点;而在邻省的四川,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更是表现卓著。

  经历“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的整个救援体系,无论是从救援意识、应急预案,还是专业配备或制度安排,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此次玉树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玉树救援中,国家救援队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国民的自救能力也都还有待改善与提高。所以还需对玉树救援经验进一步总结。

  4月23日,在玉树州民族中学,上尉李建友晒得满面黝黑,他正和一队士兵搭建学校板房,以确保孩子们能当日复课。

  连续7天的搜救工作基本结束。现在,他们已转入灾后重建。

  他是四川资阳预备役工兵团干部股股长。

  2009年6月,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省投入5000多万元,依托资阳预备役工兵团,成立了四川省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本次四川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派到玉树的255名队员中,80%参加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没有想到,一年多的训练,就在玉树派上用场”,李建友记得,“5·12”接到出发命令时的茫然失措,在这次救援中不见了。

  相反,这支由农民、乡镇副书记、街道干部等组成的预备役部队,人员分散最远相隔100多公里,但在接到出发命令后,2小时集结完毕。

  “意识、装备、制度,中国的地震救援已发生全方面的变化。”李建友说。

  快

  昔日“盲”作一团

  如今神兵天降

  成都民兵救援队改变此前信息不灵等弊端,一天内抵玉树,为当地第一支跨省救援力量

  汶川大地震后,邱黎源对地震有种特殊的敏感。这位四川省军区作训处副处长在4月14日早晨第一时间知道了玉树地震。

  那是早上8点,紧靠玉树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武装部,上报了地震消息。

  按照汶川地震后确立的军地灾害信息共享机制,邱黎源迅速做了两件事:一、和四川省政府应急办对接,“两家互相核实,情报共享”。二、迅速向石渠县核实灾情程度,询问是否需要派兵。

  很快,震中明确,在隔壁的青海玉树。

  震后20分钟,四川省军区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据邱黎源介绍,在报成都军区后,石渠县40人的民兵应急救援队被迅速派出,该队驱车140多公里,下午2点进入玉树灾区,“成为玉树地震灾区第一支跨省救援力量”。

  “5·12”时在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的邱黎源,发现两次地震救援行动的鲜明对比。

  “‘5·12’时,存在信息不灵;指挥不畅;缺乏专业救援力量;保障跟不上等4大问题。”邱说。当时,地震后数小时,他们对各处具体灾情依旧不明所以。而本次之所以快速获取信息,判明灾情,得益于汶川地震后的应急建设。

  他介绍,四川地震后在全省所有的县建立了100人左右的民兵应急分队。并为每个分队配备了1-2部铱星电话,对讲机系统和无线电系统,同时建立了从县武装部到市州军分区到省军区的应急系统,解决信息不灵和指挥不畅的问题。

  先遣队派出后,更大的动员随即展开。

  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沙正华介绍,14日晚上21:50时,他受命率四川省军区前线指挥部,和成都警备区民兵综合救援大队200余民兵一起,携带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破裁装备等300多套救援装备,经川藏线公路向玉树灾区施援。

  昼夜行军21个小时后,15日21时抵达。

  在沙正华带队出发的同时,四川内江、资阳、绵阳等地的救援队伍也先后出发,向玉树开进。

  邱黎源介绍,到15日上午,四川省军区已派出5批专业救援队伍、886名救援人员昼夜兼程赶往玉树地震灾区。到21日,这支以民兵预备役为主体的救援队伍达1210人。

  这次逾越上千公里的跨省驰援,其快速高效,受到国人瞩目。

  专

  昔日棒棒救援

  今日备无人机

  “5·12”后,四川投入1.5亿打造专业救援队,意识、装备、制度均有提升

  装备着生命探测仪的四川民兵抵达玉树后,截至4月21日10时,从废墟中抢挖出8名生还者,49具遗体,现金3277万元,唐卡、金佛、虫草等价值1.37亿元的物品。

  “5·12时,我们眼看活生生的人压在下面,但手中只有几根棒棒,无法撬开水泥板。现在我们有了生命探测仪,电锯、破碎机等,发挥很大效用。”四川省军区作训处副处长邱黎源说。

  据邱介绍,汶川地震,深感缺乏专业救援力量的四川省,先后投入1.5亿,组成了一支专业救援体系:包括有综合应急救援队,医疗救援队,防疫防化救援队和民兵应急突击队。

  其中,依托资阳预备役工兵团组成的综合应急救援队,是该体系中的“拳头产品”。

  “当时有两个目的”,该团政委邓洪说,一是四川省内地质灾害多,需要一个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应对灾害;二是汶川地震,四川受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支援,四川希望组建一支拿得出手的专业救援队伍,在需要的时候出省、出国救援。

  该应急队于2009年6月正式组建而成,共485人,其中70人为现役部队人员,剩下都是分布在全市各战线的工人、农民和公务员等。他们曾先后去国家地震局紧急救援司和国救援队考察培训。

  目前四川省为该队已投入5000多万元,装备了无人侦察机、冲锋舟等多种专业救援设备。

  专业性还体现在制度建设上。该队干部股长李建友介绍,5·12地震中,他们接到出发命令时,没有预案,“干什么也不知道,去了只会拿镐修修路。”

  而这一次4·14的考验突然出现时,日常多次演练的预案随即启动,分布在资阳市各角落的队员———相距最远为100多公里,在2小时内集结、出发。

  “我们的应急预案规定,预备役人员平时都要设有联络员,离开住地1周必须报告,保证随时可以集结。”邓洪说。

  后勤保障提升也是四川应急救援队发挥能力的重要保障。

  邱黎源介绍,汶川地震时,四川的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队伍只有压缩饼干,一床军用被,装备简陋。

  地震后,四川全省民兵野战炊事车配到各县,每县可保证300人野战做饭。应急分队的背囊也专业化,里面备有2套换洗衣服,内裤、袜子、照明灯一应俱全,“平时储备在各县武装部器材库,接到命令,可以立即出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玉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