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甘孜州救灾与支援玉树同步 7天后恢复生产

  甘孜州与玉树仅一江之隔,距玉树地震震中直线距离仅10公里。第一支省外医疗队、第一支特警队、第一支外地武警官兵、第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从甘孜州出发抵达玉树。

  甘孜州石渠、德格、白玉、甘孜、色达5县受到玉树地震波及,不同程度受灾。支援玉树与自身救灾同步展开,震后7天,青稞地上重现忙碌的身影

  翻整土地、点撒种子。4月25日一大早,甘孜州石渠县奔达乡藏族村民翁波一家已在18亩青稞地上忙碌起来。在受到青海玉树地震波及的石渠县真达、奔达等重灾乡,不少受灾村民走出帐篷,进行春耕。

  从抢险救援到转入恢复生产,石渠县仅用了7天。有力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充分显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对科学救灾能力的全面提升,再次彰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紧急行动,我们患难与共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7.1级强震突袭玉树。甘孜州与玉树仅一江之隔,距震中直线距离仅10公里,石渠、德格、白玉、甘孜、色达5县受到波及,不同程度受灾。

  时间就是生命!得悉玉树及我省邻近地区的受灾情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立即行动,迅速开展对青海省玉树的救援工作,同时展开省内的抗震救灾。受刘奇葆、蒋巨峰委派,副省长张作哈率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于4月18日至20日深入石渠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内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一是开展好救助工作,抓好伤员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小死伤率。做好遇难者的善后处置工作,做好玉树受伤群众到内地治疗的转运工作,并继续搞好救灾通道的保畅工作;二是全力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三是立即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把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牧民定居、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四是进一步加强核灾工作,严肃纪律,管好用好救灾资金。

  震后第一时间,甘孜州委、州政府快速反应。省政协副主席、甘孜州委书记刘道平与州委秘书长段毅君率工作组迅速抵达石渠县重灾乡村,州长李昌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从人、财、物的紧急支援到救灾通道等后勤保障,抗震救灾相关工作在全州范围内启动。州委统战部部长益西达瓦率队从邻县赶赴石渠县指导救灾工作;甘孜军分区政委张雅军率100名指战员前往石渠县受灾乡镇;甘孜军分区、武警甘孜支队迅速集结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民兵,连夜向灾区驰援;甘孜州各级党组织快速反应、迅速行动……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

  来自炉霍、简阳、遂宁等地的医疗救援队,16日陆续抵达石渠县展开医疗救助;成都军区某红军团在石渠设立医疗救治点……抗震救灾,全省上下和灾区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全省人民与灾区群众同命运共担当。

  抢险救援,我们冲在一线

  受玉树地震波及,石渠县真达乡和奔达乡受灾严重,救援工作分秒必争。石渠县县委书记范文华连续52小时奔忙在指挥部与灾区前线、靠前指挥落实救援措施,使救灾物资及时送到灾区一线。经过近24小时连续作战,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抢通了真达乡的救灾生命线。

  地震当晚,真达乡失去住房的丹志玛住进了帐篷,72岁的她泪流满面地说:“地震过后,党和政府及时给我们送来了帐篷、粮食、茶叶和水,我不会受苦了。”

  在石渠县各受灾乡村,被困群众第一时间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受伤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医治。在地震后不到48小时,乡村学校就在帐篷小学复课……

  一笔笔救灾资金向灾区汇聚,一辆辆汽车驰向灾区,一支支救援队伍在一线忙碌,一顶顶救灾帐篷、一件件御寒衣物运抵灾区……

  在海拔4200米的石渠县尼呷镇“帐篷医院”,37岁的外科主治医师余军连续7天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足4个小时:他不仅需要治疗本县和玉树地震灾区转回的病人,还要协调外地来的60余名救援医生快捷高效地展开救治。

  “每天余医生至少要来看望七八次,还帮我们买奶粉、送开水。”40岁藏族妇女所呷和她只有3天大的宝宝在玉树地震中受灾,现在母女二人已在帐篷医院里基本康复。所呷感动地说:“自己得到了亲人般温暖的照顾。”

  不同的经历与感受,同样的感动与温暖,是受灾群众最真切的感怀。“第一批帐篷在14日深夜就送来了。”石渠县真达乡受灾村民尼玛一家5口人的生活已经从容,他们始终不能忘怀基层党员干部深夜送帐篷的那份感动。

  尼玛告诉记者,地震中断了乡上通往外界的道路和通讯,20多公里的直阿路塌方就有30多处,“但是核灾的干部下午就赶到了村上,晚上就有党员干部背着帐篷进了村。”

  从救人到安置,再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一面面五星红旗在石渠蓝色救灾帐篷顶上迎风招展,一面面中国共产党党旗成为救灾现场最凝聚人心的号召。

  谁是最可爱的人?受灾村民回答:“门巴”!(藏语,意为医生。)

  谁是最亲切的人?受灾村民回答:“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

  最想感谢的是谁?受灾村民回答:“共产党美”!(藏语,意为共产党人。)

  在震后的石渠县,基层党员干部、医务人员、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成为当地群众心中最可依赖的人。

  直面灾难,来自各方的坚强力量托起了灾区人民的希望:震后3天,甘孜州受灾群众全部得到转移安置;震后6天,灾后重建全面部署、迅速展开。

  灾后重建,我们充满信心

  州级领导联系受灾乡镇、县级联系干部及单位承担一定户数的重建任务、联系单位副职蹲点开展恢复重建、重灾乡村建房点实地勘测、灾后重建纳入干部考核……甘孜州、石渠县两级党员干部在继续做好受灾群众救助等工作的同时,迅速启动恢复重建工作。

  4月20日,甘孜州委、州政府在石渠全面部署灾后重建,指派一名副州长蹲点石渠开展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水利、教育、卫生等部门现场支持石渠灾后重建。甘孜州相关部门工作组蹲点石渠具体帮扶指导。

  在石渠海拔4200多米的草原上,忙碌着从州内外赶赴石渠帮助进行灾后重建的身影。他们中有的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嘴唇发乌,有的因为强烈的紫外线面部脱皮,但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规划编制、救灾物资管理发放……灾后重建,就像是一场集体接力赛。

  在石渠俄多玛乡搭建的临时安置点,俄多一村牧民拥多感慨:“每次遭天灾,是党和政府在救助我们,共产党就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坚强后盾。”拥多不会忘记,地震发生后,自家房子迸裂,不到半小时,乡干部就将他们安置在救灾帐篷里,吃上了政府救助粮。“那一刻,我们不再担心余震,既因为安置点很安全,也因为我们觉得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我们。”

  “国家为我们送来了150斤粮食、1条茶叶、3床棉被,还有衣服。”在石渠县真达乡紫夫村,受灾藏族村民曲登告诉记者,州县乡三级干部在地震后翻山越岭为他们一家人送来救助物资。78岁的曲登指着倒塌的房子说,房子没有了,我们还可以建,有党和政府,我们什么都不怕。曲登和家人商量了,住在帐篷里,一样搞春耕,要抓紧做好准备。

  越来越多的受灾村民行动起来,抓生产自救,保道路畅通,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希望在人们心里萌芽。

  4月底的石渠草原已有青草露绿,再过10多天,这里就要进入虫草采挖季节。“大家可以到山上去找点副业收入,再加上政府帮扶,我们相信今后的房子会更结实、更漂亮。”奔达乡的受灾村民告诉记者,灾难已经过去,“我们大家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高原的春风,轻拂在人们脸上,让人温暖,给人无限生机!□本报记者 陈建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甘孜州 救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