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空中运输为玉树抗震救灾搭建生命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4日16:08  CCTV《经济半小时》

  CCTV《经济半小时》播出:空中生命线 搭建玉树快速通道,以下为节目实录:

  青海玉树地震堪称历次地震灾难中,条件最艰苦的一次救援行动。玉树当地平均海拔3900多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长达800多公里的陆路交通线已经受地震破坏,多处出现破损和路基沉陷,怎么才能把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资第一时间送达灾区,把受伤百姓转运出来?当前的重建全面展开,紧缺物资的运输如何保障?一起来看记者姜龙飞在前方的报道。

  姜龙飞:现在是4月21日早晨7点多,我们刚刚赶到了西宁机场,我们一会儿就乘坐这架飞机呢赶往玉树,在这里我们看到西宁刚刚昨天下了整整一夜的雪,而且这个除雪机刚刚为这个飞机除了雪,由于现在云层气候比较复杂,这个飞机到底什么时候能够起飞,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为了尽快的将帐篷和食品运送到玉树,机长丁毅在半个小时后,还是决定冒险起飞,飞机在9点左右抵达玉树,运送的帐篷、食品马上被卸下飞机。其实玉树机场天气的多变、高原地形、条件的限制都成为空中运输一个巨大的挑战。

  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丁毅:周围都是山,很难。

  玉树机场海拔3980米,是国内第四高的机场,这里多变的气候也给了记者非常深刻的印象,大雪、冰雹在这里是家常便饭。4月23日,记者在停机坪内采访见到,武警正在忙着卸下货物,当时的天气非常的好,而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向记者跑过来。

  空军作战部行动处副处长潘涛:快走,雨马上就来了,要持续半小时以上。

  记者:就这里的雨吗?有这么快吗?

  潘涛:有,5到10分钟就到。

  随后,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雨水夹杂着冰雹就砸了下来,狂风大作,持续了的三分钟,一切又基本恢复了正常。

  记者:我的背后还是阴云密布,我们现在再看看我背后,现在这里是艳阳高照,这里就是玉林机场,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之内,天气发生了一个完全的变化。

  潘涛:云层对流的比较快,像在山区里面它就是变化无形,来的快,去也快,但是因为这么快呢,飞行要找一个着陆的窗口,很难找,所以这个飞行很难,刚才上一个飞机在盘旋。

  但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空军在震后第一时间迅速搭起了了通往玉树灾区的生命通道。4月14号地震当天,国家地震局请求空军给予空中运输力量增援。空军第一时间紧急组织和协调4架伊尔-76运输机投入救援,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为确保救灾工作顺利实施,他们连夜组织灾情分析,进一步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并对做好救灾运输中的安全工作、组织指挥、航空管制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部署。15号玉树抗震救灾进入第二天,空军就展开了一场抗震救灾紧急大空运。

  潘涛:14号晚上8点钟告诉我,你明年要到玉树去。我们就在指挥所集中,调动空军的部队,就运作来的准备。

  14号夜里,潘涛接到了赶往玉树的命令,15日凌晨6点他就赶到了北京南苑机场,9时22分,他乘坐一架伊尔-76运输机,与空军灾区指挥组成员、国家抗震救援队的工作人员和大量救灾物资紧急起飞,在飞机上他就和临时指挥小组的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做好应对各种可能的准备,然而就在3小时后抵达玉树后,潘涛还是大吃一惊。

  潘涛:到这以后现场一片忙乱,飞机卸货以后找不到人。

  潘涛没有预想到玉树机场内会如此的混乱,飞机上的救灾物资不能及时的卸下来的话,运输机就不能返航,执行其他任务,这让潘涛非常的着急。

  潘涛:飞机降了没人管,你拉了货没人接收;第二那货没人卸,再一个后面有急剧的任务,好多任务要拉,家里催我,我又找不到卸货的人,我就赶紧找人卸货,就现场非常乱

  找不到人卸飞机货物的潘涛,不得不赶到了机场候机大厅,而看到这里的情景更是让他着急。

  潘涛:当时看着这个候机大厅都是躺着的病人。

  机场外,一批又一批的伤员被送到了机场等待救援,而在候机大厅内,机场候机大厅内成了一个临时的救护站。呻吟、哭泣充斥了整个大厅,现在对于潘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

  潘涛:当时看着这个候机大厅都是躺着的病人 头破的有,躺那大声呻吟的有,有不多的医务人员在那里给他们进行简单地处理安慰。

  在潘涛的努力之下,终于有飞机逐渐起飞。由于地处高原,气象条件很不理想,这对运送伤员的飞行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第一批运送伤员的运输机成功抵达成都双流机场的伤员得到了当地的救护,生命的接力棒得以延续。

  第一班15日到达成都。见到了成都的救护人员,伤员的情绪终于趋于稳定。

  伤员:感觉好多了。

  伤员被逐渐从飞机上转移下来,送上了等在机场的救护车,被转移上救护车的伤员,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可是由于玉树机场人手严重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夜晚后积压在候机厅的伤员已经堆满了整个大厅,甚至连洗手间的里面都积满了人,机场外,依然有伤员被源源不断的从四面八方运送进候机大厅,大厅内,伤患者的凄惨的呻吟、亲友无助的眼神、医疗人员忙碌的身影,都给了潘涛巨大的压力,对于这些重伤员来说,此时每一分钟的时间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潘涛说,15日的一天,几乎成了他一生之中最为繁忙、最为焦急的一天。

  潘涛:孩子是一脸无助的样子,哭啊、疼啊,躺那没人管。他们说运不出去,在当地没这个条件了,所以我就更着急,所以赶紧找人把货卸下来,把孩子伤员运出去。

  夜深了,货物终于卸完,原来运送货物的车辆,现在装满了伤员,由于人力严重不足,飞行员、机场工作人员、武警战士、医务工作者都在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帮助伤员上飞机,受伤群众都想在第一时间登上飞机,得到及时的救助。

  可是由于飞机容量有限,还是无法装下全部的伤员。在伤员被运送上飞机的时候,发生了争执,潘涛不得不上前调节。

  潘涛:当时大家伤病员很快就上满了,大家都帮着抬的,战士也有抬的,还有老百姓自己抬的,上来上来之后飞机上还剩了六个人,都是他们家人身体也不好,没人帮着抬,,语言也不通,上不来,但是都跪在地下,非要把他拉走不可。

  此时已经是16日的凌晨,在安抚还没上飞机的伤员的情绪之后,潘涛开始向机舱内的伤员做工作。

  潘涛:老乡们,大家都是藏族老乡,都受伤了,下面有6个重病号,特别重,和你们一样重,他们如果不上来,生命就很危险了。我一动员,一个一个往上抬,我们战士帮着抬,还有他们自己老百姓也帮着抬。挪了那么三个空,最后还有三个还是上不去,在地下躺着,我也到底下扒拉去,大家很配合,总算是腾了三个位置。

  好不容易装下了停机坪内的伤员,16日凌晨1点多,这架满载着150名伤员的飞机带着生命的希望,飞上了夜空,在15、16、17日这三天,这条搭建在空中的生命线一直在于时间、死神做着竞赛,成功的运送了1500多名伤员。

  潘涛:第一天像15号的时候,那天是飞了44架次,这个16号是飞了52架次,16号也是40几个架次飞的,大概就是150、60个架次左右,150个架次左右。

  青海省民政局副局长:克服天气、高原、夜航等各种不利因素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潘涛的经历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抗震救援行动最初的艰难。他所到达的玉树巴塘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之一,建成通航不过半年时间,飞行环境复杂、机场保障能力有限,对飞机和飞行员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这条宝贵的空中生命线在玉树地震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截止到4月27日,空军共飞行153架次,运送救灾人员1942人,伤员及陪护人员1936人,车辆15台,物资1686.33吨。而与此同时,一条地面生命线也在不断向灾区延伸。

  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曾执行过汶川抗震救灾的广空航空兵某部机长丁毅和他的机组,凭借丰富的救灾经验,在高原峡谷间,不间断地进行救援物资和进出玉树灾区人员的空运,创造了在高原地区一天连续飞行16小时的纪录,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根据玉树气象台预报,灾区17日下午到夜间有阵雨,19日白天至夜间有小到中雪,气温将降到零度以下。为了不让灾区群众受冻,空军紧急出动8架飞机运送帐篷和抗寒物资,记者跟随运送帐篷的飞机,体验了一次运送飞行。飞机在持续的颠簸中飞抵成都。一落地,机组成员就聚集在一起针对航路上的恶劣天气进行研究,为下一架次的飞行做准备。不到半个小时,地面保障官兵不仅将20吨帐篷装上飞机,而且做好了飞机再次出动前的准备工作。2个小时后,航路气象达不到飞行标准,今天的运送计划取消。18日早上6点50分,这两架已经装满帐篷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比计划时间提前了20分钟,依次起飞。

  丁毅:今天航路上气象比昨天好多了。

  飞行中,飞机再也没有出现象昨天那样的剧烈颠簸,空中能见度非常好,从机窗看下去,高原已经被白雪包裹。经过1小时10分的飞行,飞机进入降落航线,在两侧高高的山谷间穿行。8点10分,飞机平稳降落在玉树机场。

  第二天,大量救援物资和伤员急需航空运输,空军当天再次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昼夜飞行,全力打造震后空中运输线。

  飞行员:还好,是有点疲劳,嗓子有点哑。

  今日是空军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运输物资和运送伤员最多的一天,每个机组都是超负荷飞行,丁毅和他的机组的机组一天只睡了短短的3个小时。

  丁毅:但是,看到这么多病重好、这么多伤员,我感到能够帮助他们,我也很欣慰,累点也值得。

  克服了气候、高原等诸多不利因素,及时的调整了3套机场应急助航灯光系统,地震当天就空运至玉树机场,连夜组织开设,使玉树机场具备了保障夜间飞行的能力,机场的开放时间由过去的每天13小时增加到24小时,延长了使用时间,提高了机场使用率,开创了了玉树机场夜间起降的先河,创造了该机场单日起降26架次的最高纪录,在伤员及时得到治疗的同时,大量救灾物资也在远远不断地运输到预示,确保“空中生命线”这条快速救援通道不断线。

  兰州空军副参谋长 刘广彬:我们这次在地震当中,发生地震以后,空军这次在地震当中,主要是承担了使用咱们(因儿系)运送机运送救援人员和救震物资,运出去主要咱们被地震以后,被埋的人民群众受伤人员,运出进行抢救,主要担负绿色通道的空中任务。因为玉树地震发生以后,它的陆路交通非常不方便,从玉树到西宁地面行程大概需要14到15个小时,时间比较长,道路比较复杂,现在唯一的绿色通道,也就是生命通道就在空中,所以空军呢,承担着这个任务。

  玉树地震发生后,高效、高强度的空中运输为抗震救灾搭建起了一条空中生命线。作为这条生命线的关键点,玉树巴塘机场到今年7月底,将建成夜航设施,实现24小时全天候通航。那么,在地震中受损的地面运输线,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玉树处于西藏、四川的接合部,结古镇是物资集散地,现在向外有效的通道有两条,分别是214和308国道,保障整个重建物资运输需要压力很大。地震发生时,这些道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青海省公路局玉树总段总段长 韩进辉:当时我们得到第一消息以后,赶到这来就是塌方、落石、滑坡,都是截断式的一共发生31处。

  在距离结古镇仅有十几公里的一个塌方的路段,我们从现场的痕迹依然可以想象在地震发生时,整个道路边上半个山体的落石倾倒在214国道上,阻断了这条生命通道。道路养护部门在当天就及时抢通了这个路段,就是为了确保抗震救灾物资以及伤病员和抗震救灾人员尽快的输进和输出。

  韩进辉:我们养路职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赶到交通受阻路段,用挖掘机挖,用装载机倾,比较大的巨石用铁锤砸,砸碎了一块一块往河里撂。你看这一块塌方将近有两万多立方。  

  214国道是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最重要的一个通道,这条路通不了救援就没有保障,伴随着时有发生的余震落石、滑坡,经过道路养护工人日夜不停的抢修,几千吨的抗震救灾物资从西宁运上了玉树,400多名重伤员被及时运到了周边省市。   

  青海省公路局副局长 王海军:目前呢,主要的物资从西宁到玉树,每天现在的运输量大概在7千多台。

  除了国道,地震发生时,不少农村公路也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出现了多处的塌方和塌陷,而这些路段对于伤员的输出和物资的输入同样重要。

  王海军:玉树州结古镇周围有近百条通乡和通村的公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灾情发生后,公路部门立即安排应急保障队,对通乡公路,通村公路进行了抢通,目前所有的通乡和通粗公路都全部打通,为我们救灾物资和人员的出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据我们评估,现在很多抢通了,但是道路的滑坡体仍然很严重,目前我们对每一个滑坡体和道路的周围都安排了应急保障机械和人员,随时防治道路的塌方,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

  据初步统计,受地震影响,玉树地区几乎所有桥涵都不同程度损坏,一些小桥更是难以承载大量的物资车辆。

  青海省公路局养管处副处长 张常福:通过这条线运往玉树灾区的救援物资,这座8米的小桥发现板子裂缝,正中间的板子已经下弯,中间出现几条横缝,运送物资的车辆经过比较危险。   

  为确保救灾物资和大型装备第一时间运进灾区,武警交通部队抽调一台装载机和两台运输车对小桥进行紧急抢修。   

  武警交通一总队一支队二大队教导员 董林: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修一(座)新的便桥,准备用5节预制管,双排架设,今天晚上我们通过加班加点,也要把这个桥给它修通过,保证灾区人民物资及时到位。   

  官兵们不顾冰冷刺骨的雪水,在水中埋水管填沙石,碾压道路,凌晨3点,道路修复通车。与此同时担负城区道路抢通任务的武警交通部队还投入了12台专业机械,昼夜作业,抢通了12条玉树县城区因地震被堵的道路,确保了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送到灾区。

  在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棉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灾物资,已及时有序地发放到了受灾群众手中。截至4月25日17时,已发放帐篷59093顶,棉被207959套,棉衣117027件,食品及饮用水1670吨,火炉1.3万个,燃煤1520吨,基本保证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帐篷住。目前青海省和玉树州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已经全面启动灾后重建规划的各项活动,灾区还将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的运输、分配和管理使用,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 骆惠宁:玉树的抗震救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灾后重建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随着玉树抗震救灾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空中运输线的主要任务也开始转为以物资运输为主。而作为灾后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玉树州结古镇至巴塘机场的公路已经开始铺筑沥青路面,空中和地面两条生命线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些物资运到当地又是如何分发到灾民手中的呢?

  4月21日,记者赶到了玉树跑马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在这里记者见到,安置点内布满了帐篷,狂风刮起,尘土遮天蔽日,而在这其中,有很多民间组织的基金会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这里,发放着受灾群众急需的物资。

  邹晓玲:两批物资,需要奶粉、饮用水、紧急物资。

  邹晓玲是春暖基金的一位工作人员,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分发饼干、方便面、被子、褥子、军大衣、矿泉水等生活物资,由于语言不通,在解释暖贴如何使用的时候,她只能示范演示。

  邹晓玲告诉记者本次基金总共组织了接近3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分别从兰州、成都赶到了这里,发放完部分物资后,她开始向这里的婴幼儿发放奶粉,很多婴幼儿在这几天已经无法正常进食。

  得到奶粉的婴儿和母亲都很激动,这是地震以来他们得到的第一批奶粉,孩子迫不及待的咬着勺子,没有热水,母亲就喂孩子吃干奶粉,孩子们依旧吃的很香。

  邹晓玲:孩子对于牛奶、奶粉的需求非常大,希望补充一下营养,热水非常紧缺没办法冲奶粉。

  邹晓玲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带着氧气袋,在分发奶粉的时候氧气袋出现了问题,她非常的难受。

  邹晓铃每天都有这样情况,呼吸困难、高原反应特别厉害,每天晚上都靠氧气。

  由于这里的风沙很大,邹晓玲还必须带着口罩和眼镜,说话一直不是很连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她的身体已经到了高原反应的极限,而当记者提出想看看她的脸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邹晓玲:没洗过脸、洗过头。我妈不知道我来这里。我的脸都肿了。 一定要坚持把这些物资发到灾民手里去,做好签收工作。

  半小时观察:是什么成就了救灾奇迹?

  玉树地震的抢险救灾,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但在这一切感动的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灾害应急机制的巨大作用。震后第二天,空中生命线就顺利开通,地震中受损的道路被迅速抢通,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如果没有一次次经受考验和完善的应急机制做保障,这样的奇迹不可能在高原出现。天灾毕竟难以避免,但有了高效组织调动各方资源的机制,我们就能更坦然地面对各种艰难和挑战。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